摘要:2023年深秋,我所在的盛科传媒市场部,像被按下了加速键。窗外的银杏叶刚染上金边,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就没停过,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肉眼可见的疲惫——季度末的大项目“城市生活节”要在一个月后落地,老板把这块硬骨头丢给了我们部门,要求“既要打响品牌,
第一章 烫手的项目,办公室的“热心人”
2023年深秋,我所在的盛科传媒市场部,像被按下了加速键。窗外的银杏叶刚染上金边,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就没停过,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肉眼可见的疲惫——季度末的大项目“城市生活节”要在一个月后落地,老板把这块硬骨头丢给了我们部门,要求“既要打响品牌,又要控制成本,还要有实际转化”。
我叫陈默,在市场部待了五年,算不上拔尖,但胜在踏实。从最初跟着前辈写活动流程,到后来独立负责小型推广,手里攒了些实战经验,只是性格偏内向,不爱抢风头,开会时总坐在靠后的位置,除非被点名,很少主动发言。部门里像我这样的“老黄牛”不少,但也有例外,比如刚入职一年的李哲。
李哲是985院校毕业的应届生,嘴甜,脑子转得快,入职没多久就和部门里的前辈混得熟络,尤其是对部门经理张姐,更是鞍前马后。他常说自己“想多学东西”,没事就凑到同事工位旁,看别人做方案、写报告,遇到不懂的就问,态度谦逊得让人没法拒绝。起初我觉得这小伙子有冲劲,直到“城市生活节”项目落到我头上,我才慢慢发现,他的“热心”里,藏着点别的心思。
项目启动会那天,张姐在会议室里拍了板:“陈默,这个项目你牵头,你经验丰富,细节把控得好。李哲,你年轻有想法,就跟着陈默打下手,多学习学习。”我愣了一下,抬头看向张姐,她冲我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信任。李哲立刻站起来,笑着说:“谢谢张姐!陈默哥,以后我就跟着你混了,你多带带我!”他的笑容很灿烂,露出两颗小虎牙,看起来人畜无害。
散会后,李哲跟着我回到工位,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陈默哥,这个项目咱们第一步要做啥啊?我都听你的,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打开电脑,调出项目需求文档,说:“先做市场调研吧,看看同类活动的亮点和不足,再结合咱们公司的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和形式。你负责收集近三年的城市生活节案例,我来做用户画像分析。”“好嘞!”李哲爽快地答应了,转身就去忙活了。
接下来的一周,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用户画像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需要结合公司的用户数据库,筛选出25-45岁的核心用户,分析他们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活动参与意愿。为了拿到准确的数据,我跑了三次数据部,跟数据部的同事磨了半天,才拿到最新的用户行为报告。晚上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键盘声和窗外的风声,桌上的咖啡换了一杯又一杯,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眼皮沉得像挂了铅块,但一想到项目的重要性,又不得不强打精神。
李哲倒是准时上下班,每天早上来的时候,都会给我带一杯热豆浆:“陈默哥,昨晚又加班了?看你黑眼圈都出来了。”我接过豆浆,心里有点暖:“嗯,数据有点复杂,得多核对几遍。你案例收集得怎么样了?”他挠了挠头,说:“收集了十几个,不过好多案例都没详细数据,我再找找看。”我没多想,只当他经验不足,说:“没关系,重点看看活动形式和推广渠道,数据部分我来补充。”
又过了三天,李哲拿着他整理的案例文档来找我:“陈默哥,你看看这个,我挑了几个做得好的案例,标了亮点。”我打开文档,发现里面确实整理了十个案例,但内容很简略,只是简单介绍了活动时间、地点和大致流程,至于用户反馈、成本预算、转化效果,几乎一片空白。我皱了皱眉,说:“李哲,这些信息不够啊,咱们得知道人家花了多少钱,来了多少人,转化了多少客户,这样才能借鉴。”他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我找了好多网站,都没找到这些数据,要不……要不你教教我怎么找?”
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拒绝。那天下午,我把自己常用的几个行业数据库网站告诉了他,还教他怎么用关键词筛选有效信息,甚至把我之前做的案例分析模板发给了他。他一边记笔记,一边连连道谢:“陈默哥,你太厉害了!这些东西我在学校里都没学过,跟着你真是学到了不少!”我笑了笑,说:“都是慢慢积累的,你多做几次就会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真是太傻了。我以为他只是想学习,却没意识到,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我手里的整个方案。
第二章 深夜的方案,悄然被拷贝的“成果”
市场调研结束后,我开始构思活动方案的核心框架。根据用户画像分析,核心用户群体更关注“体验感”和“性价比”,他们厌倦了传统的展销会形式,更喜欢有互动、有特色、能拍照打卡的活动。结合公司的资源,我初步确定了活动主题——“城市烟火气·生活正当燃”,计划设置三个板块:美食市集、手作工坊、live音乐秀。
美食市集邀请本地老字号和网红小吃入驻,既能吸引市民打卡,又能体现“烟火气”;手作工坊请手工艺人现场教学,比如陶艺、编织、皮具制作,增加用户参与感;live音乐秀则邀请本地乐队和独立音乐人演出,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延长用户停留时间。在成本控制方面,我打算拉几家本地企业赞助,比如餐饮品牌、文创品牌,用广告位置换赞助费,减少公司的资金投入。
为了把方案做得更细致,我每天加班到深夜。从活动流程的时间节点,到每个板块的场地布局;从商家的筛选标准,到赞助费的洽谈策略;从推广渠道的选择,到宣传文案的撰写,每个细节我都反复琢磨。有时候一个场地布局图,我能改五六遍,直到觉得动线合理、视觉效果好为止。
李哲依旧每天跟着我,不过他不再问案例收集的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我的方案上。他常常站在我身后,看我写方案、画布局图,时不时问一句:“陈默哥,这个美食市集的商家怎么筛选啊?”“手作工坊的位置放在哪里比较好?”“推广渠道为什么选小红书和抖音,不选微博啊?”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耐心地给他解释:“商家要选口碑好、有特色的,最好能提供试吃,这样能吸引更多人;手作工坊要放在安静点的地方,避免被live音乐秀的声音影响;小红书和抖音的用户群体更符合咱们的核心用户,而且短视频形式更直观,推广效果更好。”
有一次,我正在修改赞助方案,李哲凑过来说:“陈默哥,我帮你打印一份吧,你看你忙得都没时间去打印机那边。”我抬头看了看他,他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说:“没事,我正好要去打水,顺便帮你打印。”我点了点头,把方案保存到桌面,说:“麻烦你了,打印两份,一份给我,一份你留着看看,熟悉一下内容。”“好嘞!”他拿起我的U盘,转身走了。
那天晚上,我加班到十一点多,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李哲的工位上还亮着灯。他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在看什么,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没走啊?”他吓了一跳,连忙关掉电脑屏幕,转过身来,脸上有点不自然:“陈默哥,你还没走啊?我……我在看你给我的方案,想多琢磨琢磨。”我笑了笑:“别太拼了,早点回家休息吧,身体重要。”“嗯,好,我马上就走。”他说。
我没多想,收拾好东西就回家了。路上,“陈默哥,今天谢谢你让我看方案,我学到了很多!对了,你桌面那个‘赞助方案最终版’,我好像不小心拷贝到我U盘里了,明天我删了哈!”我回复:“没事,删不删都行,你留着参考吧。”现在想来,他哪里是“不小心”,分明是故意拷贝的。
方案初稿完成后,我发给了张姐,让她提修改意见。张姐很快回复了我,说方案整体框架很好,细节也很到位,就是在推广预算和赞助费的预期上,还需要再调整一下,争取把成本压得更低。我按照张姐的意见,又加班修改了两天,终于完成了最终版方案。
提交方案的前一天,李哲主动来找我:“陈默哥,方案做好了吗?我帮你整理一下吧,打印出来装订好,明天提交的时候也好看点。”我想了想,说:“好啊,那就麻烦你了。我把方案发给你,你打印三份,一份给张姐,一份给老板,一份咱们部门留底。”“没问题!”他接过我发的方案,转身去了打印室。
那天下午,打印室里传来打印机工作的声音,李哲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一会儿问我装订方式,一会儿问我封面颜色,显得格外积极。我当时还觉得,这小伙子虽然经验不足,但做事挺认真的,以后肯定能成大器。可我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份我熬夜熬了半个月、修改了无数遍的方案,会在第二天的项目汇报会上,变成李哲的“成果”。
第三章 汇报会上的“惊喜”,被抢走的功劳
项目汇报会定在周五下午两点,老板和各部门负责人都来了,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我提前十分钟到了会议室,把方案的PPT拷到投影仪上,又检查了一遍打印好的方案,确保没有问题。李哲也来了,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西装,头发梳得油亮,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看起来精神抖擞。
“陈默哥,紧张吗?”他凑到我身边,小声问。我笑了笑:“还好,方案都准备好了,没什么好紧张的。”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加油!我相信你!”他的笑容依旧灿烂,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心里隐隐有点不安。
两点整,张姐走进会议室,老板紧随其后。张姐清了清嗓子,说:“今天召集大家来,是想听听市场部关于‘城市生活节’项目的汇报。这个项目由陈默牵头,李哲协助,下面就请他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说完,她看向我,示意我开始。
我刚要站起来,李哲却抢先一步站了起来,手里拿着激光笔,走到投影仪前:“谢谢张姐!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城市生活节’的项目方案。”
我愣住了,坐在座位上,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我转头看向张姐,她也皱了皱眉,显然也没想到李哲会抢着汇报。但当着这么多领导的面,她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示意李哲继续。
李哲拿起激光笔,点开PPT,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他讲的内容,和我做的方案一模一样——从活动主题“城市烟火气·生活正当燃”,到三个板块的设置;从市场调研的数据,到用户画像的分析;从成本控制的策略,到推广渠道的选择。甚至连我在方案里写的一些细节,比如美食市集要设置“老字号专区”,手作工坊要提供材料包让用户带回家,他都一字不差地讲了出来。
他讲得很流畅,语速适中,时不时还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活动主题特别好,‘烟火气’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正当燃’又能体现年轻人的活力。在做用户画像分析的时候,我发现25-35岁的女性用户占比最高,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重点针对这个群体……”
听到这里,我手里的笔差点掉在地上。用户画像分析明明是我熬夜做的,他连数据部的门都没进过,怎么会知道“25-35岁女性用户占比最高”?还有他说的那些“自己的理解”,分明是我之前跟他解释方案时说过的话!
会议室里的领导们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老板问:“小李,这个方案里提到拉赞助,你打算怎么和商家谈?有没有具体的洽谈策略?”李哲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老板会问这个问题。他顿了顿,说:“这个……我打算先列出咱们的广告位资源,然后联系本地的餐饮品牌和文创品牌,跟他们谈合作,用广告位置换赞助费。”老板又问:“那你联系了几家商家?有初步的意向吗?”李哲的额头渗出了汗珠,支支吾吾地说:“还……还在联系中,我已经列了一个商家名单,准备下周开始联系。”
我坐在下面,心里又气又委屈。拉赞助的洽谈策略是我和张姐反复商量过的,我不仅列了商家名单,还根据每个商家的品牌定位,制定了不同的合作方案,甚至已经和两家本地餐饮品牌的市场部经理沟通过,对方有初步的合作意向。这些细节,我都写在了方案的附录里,也跟李哲提过,可他根本没往心里去,现在被老板问到,只能含糊其辞。
张姐看了看李哲,又看了看我,清了清嗓子,说:“小李,这个方案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陈默,你对这个方案也很熟悉,你来说说拉赞助的具体思路吧。”
终于轮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站起来,走到投影仪前。李哲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手里的激光笔握得更紧了,脸色有点发白。我接过他手里的激光笔,点开方案的附录,里面详细列出了商家名单、合作方案和初步洽谈结果。
“各位领导,关于拉赞助,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我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开始讲解,“我们筛选了15家本地商家,其中5家餐饮品牌,8家文创品牌,2家生活服务品牌。针对不同的商家,我们制定了不同的合作方案,比如给餐饮品牌提供美食市集的专属摊位和现场广告位,给文创品牌提供手作工坊的展示区和线上推广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和‘老济南把子肉’和‘青禾文创’两家品牌的市场部经理沟通过,他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愿意提供5万元的赞助费,置换相应的广告资源。”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声音在回荡。我能感觉到,所有领导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有惊讶,有赞许,也有探究。李哲站在我旁边,头埋得很低,耳朵红得像要滴血。
我继续讲解:“除了拉赞助,在推广预算方面,我们也做了调整。之前计划投入10万元推广费,现在我们打算和本地的自媒体合作,用置换的方式获取推广资源,比如让他们免费报道活动,我们给他们提供活动门票和商家优惠券,这样能把推广预算压缩到5万元以内。”
老板点了点头,说:“很好!这个思路很清晰,细节也很到位。陈默,这个方案你付出了不少心血吧?”我愣了一下,转头看向老板,他的眼神里带着了然的笑意。我笑了笑,说:“都是应该做的,李哲也帮了不少忙,收集案例、整理资料,都很认真。”
我不想在这么多人面前拆穿李哲,毕竟他还年轻,以后还要在公司发展。而且,我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让自己变成一个“斤斤计较”“抢功”的人。职场上,人际关系很重要,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
汇报会结束后,领导们陆续离开。张姐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陈默,做得不错,关键时刻能顶上来。”她顿了顿,又说:“李哲那边,我会跟他谈谈。”我点了点头:“谢谢张姐,我知道他也是想表现自己,年轻人嘛,难免有点急功近利。”
李哲走到我面前,低着头,声音很小:“陈默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抢你的功劳,我就是……就是太想得到领导的认可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知道。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一起商量,合作才能把事做好。”他抬起头,眼里含着泪水:“陈默哥,你真是个好人!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我一定好好跟着你学东西。”
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我心里的气消了大半。或许,他真的只是太想证明自己了。我想,这件事就这样过去吧,只要他以后踏实做事,不再投机取巧,我们还是可以好好合作的。
第四章 领导的“深意”,救场背后的考验
汇报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姐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她的办公桌上放着我做的方案,上面画了很多红色的批注。“陈默,坐。”她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递给我一杯茶。
“张姐,您找我有事?”我接过茶,问道。张姐笑了笑:“昨天的汇报会,你表现得很好。老板对你很满意,说你不仅方案做得好,处理事情也很有分寸。”我愣了一下:“老板都知道了?”张姐点了点头:“你以为老板那么好糊弄啊?李哲讲方案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说不清楚,老板早就看出来不对劲了。他让你补充,就是想看看你的反应,也想看看这个方案到底是谁做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老板和张姐都知道方案是我做的,昨天的“救场”,其实是他们对我的考验。张姐继续说:“陈默,你在公司待了五年,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但你有个缺点,就是太低调了,不爱表现自己。有时候,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不然你的功劳很容易被别人抢走。”
我笑了笑:“张姐,我觉得只要把事做好就行,至于功劳,谁拿都一样。”张姐摇了摇头:“话不能这么说。职场上,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说话’,要让领导知道你的付出,不然你做得再多,也可能被埋没。就像这次,如果不是老板和我了解你,你可能就白白付出了。”
我沉默了,张姐的话很有道理。这些年,我确实太低调了,总觉得只要踏实做事,领导就会看在眼里。但现实是,职场上从不缺“会说话”的人,他们总能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关注。如果我一直这样下去,可能永远都得不到晋升的机会。
“不过,昨天你处理得很好。”张姐话锋一转,“你没有当场拆穿李哲,给了他台阶下,也体现了你的格局。老板说,你不仅有能力,还有情商,是个可塑之才。”我心里有点暖,原来我的付出和隐忍,领导都看在眼里。
“对了,李哲那边,我已经跟他谈过了。”张姐说,“他承认自己错了,也很后悔。他说以后会踏踏实实跟着你学东西,不再投机取巧。我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毕竟他是个应届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点了点头:“谢谢张姐,我相信他会改的。”
从张姐办公室出来,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自己得到领导的认可而开心;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职场不是单纯的“做事”,还需要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接下来的几天,李哲像变了个人似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地凑到我工位旁看我做方案,而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遇到问题会主动找我商量,态度也变得谦逊了很多。有一次,他拿着一份商家联系名单来找我:“陈默哥,这是我整理的商家名单,你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我已经给几家商家打了电话,他们说想了解一下活动的具体情况,我把你的联系方式给他们了,他们可能会给你打电话。”我接过名单,发现上面不仅列出了商家的名称、联系方式,还标注了商家的品牌定位和合作意向,做得很细致。
“做得不错。”我笑着说,“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他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诚笑容:“谢谢陈默哥!”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需要和越来越多的商家洽谈合作。每次洽谈,我都会带着李哲一起去,让他学习如何与商家沟通,如何谈判。刚开始,李哲很紧张,说话都有点结巴,但慢慢的,他越来越熟练,也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一次,我们和一家文创品牌洽谈合作,对方希望能增加线上推广的力度,李哲提出可以在公司的微信公众号上为他们做一篇专题报道,对方很满意,当场就签订了合作协议。
洽谈结束后,李哲兴奋地说:“陈默哥,刚才我提出的那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很有想法,以后要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笑着说:“都是跟着你学的!”
看着李哲的成长,我心里很欣慰。或许,我的隐忍和包容,真的能让他改变。职场上,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第五章 项目落地的波折,并肩作战的默契
距离“城市生活节”开幕还有两周,项目进入了冲刺阶段。场地搭建、商家入驻、推广宣传、人员安排,每一项工作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和李哲每天都在外面跑,要么去场地看搭建进度,要么去商家那里确认入驻细节,要么去媒体公司对接推广事宜,忙得脚不沾地。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我们联系的一家主要赞助商家“老济南把子肉”突然反悔,说因为公司内部调整,无法提供之前承诺的5万元赞助费,只能提供2万元的物资赞助,比如活动当天的把子肉试吃。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我们团队里炸开了锅。5万元的赞助费对于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少了这笔钱,很多推广活动都无法开展,甚至可能影响活动的整体效果。张姐得知消息后,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陈默,李哲,你们想想办法,能不能再和‘老济南把子肉’谈谈,看看能不能挽回一下?如果实在不行,就赶紧联系其他商家,补上这个空缺。”
“好的,张姐。”我和李哲异口同声地说。
散会后,我和李哲立刻赶往“老济南把子肉”的公司。接待我们的是他们的市场部经理王总,他看起来很抱歉:“陈默,李哲,实在对不起,这也是公司高层的决定,我也没办法。我们老板觉得,这个活动的曝光度可能达不到预期,所以不想投入太多资金。”
李哲急了:“王总,我们之前都谈好了,而且我们已经为贵公司预留了美食市集的最佳摊位和线上推广资源,现在你们突然反悔,我们的损失很大啊!”王总叹了口气:“我知道,我也很为难。这样吧,我能做的最大让步,就是把物资赞助增加到3万元,再多我就做不了主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王总,您觉得我们的活动曝光度达不到预期,主要是担心哪些方面?是推广渠道不够,还是活动形式不够吸引人?”王总说:“主要是推广渠道。你们之前说的小红书和抖音,虽然用户群体符合,但我们觉得覆盖面还是不够广,要是能在本地电视台或者报纸上做一些宣传,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心里一动,说:“王总,您放心,关于推广渠道,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计划。我们打算和本地的电视台合作,做一期活动预热报道,同时在本地的报纸上刊登活动广告。而且,我们还会邀请本地的网红和美食博主来活动现场打卡,进行直播和短视频推广,曝光度绝对没问题。如果您能按照之前的约定,提供5万元的赞助费,我们可以把电视台的报道和报纸广告的重点放在贵公司上,保证让贵公司的品牌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
王总愣了一下,说:“你们真的能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做宣传?”我点了点头:“是的,我们已经在和本地电视台和报纸谈合作了,不出意外的话,下周就能确定下来。”其实,我们之前并没有打算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做宣传,因为成本太高。但为了挽回这笔赞助费,我只能先这么说,之后再想办法解决。
王总思考了一会儿,说:“好,我相信你们!我会把你的想法汇报给老板,争取按照之前的约定,提供5万元的赞助费。不过,你们要保证,一定要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对我们公司进行重点宣传。”“没问题!”我和李哲异口同声地说。
从“老济南把子肉”的公司出来,李哲看着我,说:“陈默哥,我们真的要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做宣传吗?那得花不少钱啊!”我笑了笑:“先答应下来再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可以和电视台和报纸谈置换合作,用活动的门票和商家优惠券置换他们的宣传资源,应该能节省不少成本。”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李哲分头行动。我负责联系本地电视台和报纸,李哲负责联系本地的网红和美食博主。我跑了三家电视台和两家报纸,磨破了嘴皮子,终于和一家本地电视台的生活频道和一家本地报纸的副刊达成了合作协议——我们给他们提供活动的VIP门票和商家优惠券,他们为我们做一期活动预热报道和一篇活动广告,不需要我们支付现金。
李哲也不负众望,联系了十个本地的网红和美食博主,他们都愿意来活动现场打卡,进行直播和短视频推广,只需要我们提供活动的免费入场券和商家的试吃券。
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王总时,他非常满意,当场就签订了赞助协议,按照之前的约定,提供5万元的赞助费。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和李哲都松了一口气,相视一笑,眼里充满了并肩作战的默契。
这件事让我明白,职场上的合作不仅仅是分工,更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一起解决问题。李哲虽然之前犯过错误,但在这次危机中,他表现得很积极,也很有担当,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第六章 活动现场的烟火气,意外的收获
“城市生活节”开幕那天,天气格外好。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阳光洒在活动现场,暖洋洋的。场地搭建得很有特色,红色的灯笼挂满了整个场地,美食市集的摊位整齐排列,手作工坊的展示区布置得温馨雅致,live音乐秀的舞台上摆放着各种乐器,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早上八点,我和李哲就来到了活动现场,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商家们陆续入驻,开始摆放商品;工作人员们各司其职,引导游客、维持秩序、调试设备;网红和美食博主们也来了,拿着手机和相机,开始拍摄预热视频。整个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烟火气。
九点整,活动正式开幕。张姐和老板一起剪彩,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live音乐秀开始了,本地乐队演唱了一首欢快的歌曲,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游客们纷纷涌向美食市集,品尝各种特色小吃;手作工坊前也排起了长队,大人和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亲手制作一件手工艺品。
我和李哲穿梭在活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有个商家的摊位突然停电了,李哲立刻去找电工师傅,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有个游客不小心把手机掉在了地上,屏幕碎了,我帮她联系了附近的手机维修店;有个网红想采访老板,我帮她安排了采访时间。虽然很忙,但看着活动现场热闹的景象,看着游客们开心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中午的时候,老板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陈默,做得不错!这个活动很成功,比我预期的还要好。”我笑了笑:“谢谢老板,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老板说:“你是项目负责人,功劳最大。对了,那个电视台的报道和报纸广告,效果很好,很多市民都是看到报道来的。”我点了点头:“谢谢老板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李哲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杯奶茶:“陈默哥,喝点水吧,你都忙了一上午了。”我接过奶茶,说:“谢谢你,你也辛苦了。”李哲笑了笑:“不辛苦,能参与这么成功的活动,我觉得很开心。”
活动进行到下午,突然下起了小雨。我们赶紧组织工作人员搭建雨棚,引导游客到雨棚下避雨。虽然下雨影响了一些游客的兴致,但大部分游客还是留在了活动现场,继续品尝美食、参与手作工坊的活动。live音乐秀的乐队也冒雨演出,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傍晚的时候,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活动现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活动现场的气氛再次被点燃,live音乐秀的乐队演唱了最后一首歌曲,活动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圆满结束。
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始收拾场地。虽然很累,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张姐在团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大家辛苦了!‘城市生活节’项目圆满成功!感谢大家的付出!”群里瞬间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回复:“不辛苦!”“太开心了!”“下次继续加油!”
李哲走到我身边,说:“陈默哥,这次活动能这么成功,都是你的功劳。如果不是你在汇报会上救场,不是你想出办法挽回赞助费,不是你安排了这么多推广渠道,这个活动可能不会这么成功。”我笑了笑:“别这么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你也帮了很多忙,联系商家、对接网红、处理现场突发情况,都做得很好。”
他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真诚:“陈默哥,谢谢你。之前我抢了你的功劳,你不仅没有怪我,还一直带着我学习,给我机会。以后我一定会踏踏实实做事,不再投机取巧,跟着你好好干。”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谢,我们是同事,也是朋友。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一起商量,一起努力。”
那天晚上,公司组织了庆功宴。老板在宴会上表扬了我和李哲,说我们是“最佳搭档”,还给我们发了奖金。同事们也纷纷向我们敬酒,祝贺我们项目成功。我和李哲一起举杯,敬了老板和张姐,也敬了彼此。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七章 职场的成长,无声的认可
“城市生活节”项目结束后,我在公司的口碑越来越好。同事们都说我“有能力、有情商”,遇到问题都愿意来找我商量。老板也很看重我,把几个重要的项目都交给了我负责。李哲也成长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急功近利,变得踏实、稳重,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公司要招聘一名市场部主管,张姐推荐了我。她说:“陈默,你在公司待了五年,能力和经验都很丰富,这次‘城市生活节’项目做得这么成功,老板对你很满意,你很有希望晋升主管。”我心里有点激动,但也有点犹豫:“张姐,我担心自己做不好主管,管理团队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张姐笑了笑:“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你有能力,也有情商,只要你肯学,一定能做好。我会支持你的。”
在张姐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主管竞聘。竞聘那天,我准备了充分的演讲,分享了我对市场部未来发展的规划,也谈了我在“城市生活节”项目中的经验和感悟。老板和各部门负责人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李哲也来听我的演讲,坐在台下,眼神里充满了鼓励。
竞聘结果出来后,我成功晋升为市场部主管。老板在部门会议上宣布这个消息时,同事们都为我鼓掌。李哲走到我身边,笑着说:“陈默哥,不,现在应该叫陈主管了!恭喜你!”我笑了笑:“谢谢!以后还要靠大家多多支持。”
成为主管后,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做事”变成了“管人+做事”。我需要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刚开始,我有点不适应,但慢慢的,我找到了感觉。
我把李哲提拔为项目组长,让他独立负责一些小型项目。他做得很出色,不仅完成了项目任务,还培养了几个新员工。有一次,他负责的一个项目遇到了困难,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慌乱,而是冷静地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我在部门会议上表扬了他:“李哲这次做得很好,遇到问题不慌不忙,能够独立解决,成长很快。”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自信。
有一天,李哲找我聊天:“陈主管,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帮助。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离开公司了,也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我笑了笑:“不用谢,你自己也很努力。职场上,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
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你的信任。”
现在,我和李哲成了公司里最好的搭档。我们一起负责项目,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成长。有时候,我会想起当初那个抢我功劳的李哲,再看看现在这个踏实、稳重的他,心里很感慨。职场上,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包容和引导,就能改变一个人。
我也明白了,职场上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能力,还要靠情商,靠人际关系,靠懂得如何平衡“做事”和“做人”。当初我没有当场拆穿李哲,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我赢得了李哲的尊重和信任,也让我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晋升的机会。
未来的职场路还很长,我知道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初心,踏实做事,真诚待人,就一定能走得更远。而那些曾经的波折和考验,都会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高贵海燕XZW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