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阳光俱乐部》清华路演现场,48岁的黄晓明说出这句话时,台下瞬间安静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在镜头前从容领奖、在综艺里游刃有余的演员,会被一个流传了17年的梗,逼到如此狼狈的境地。
“看见路边的狗都觉得在嘲笑我。”
在《阳光俱乐部》清华路演现场,48岁的黄晓明说出这句话时,台下瞬间安静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在镜头前从容领奖、在综艺里游刃有余的演员,会被一个流传了17年的梗,逼到如此狼狈的境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那个夜晚,本是星光熠熠的高光时刻。黄晓明在演唱《One World One Dream》时,将“not at all”唱成了带着青岛口音的“闹太套”。三秒钟的发音失误,没有被当成无心之失,反倒成了全网狂欢的起点。
那时的互联网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这个带着喜感的发音迅速发酵:贴吧里每分钟新增20条嘲讽帖,B站的鬼畜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连合作多年的造型师都偷偷把这个梗设成了手机铃声。更荒诞的是,有商演主持人故意在台上模仿这个发音“活跃气氛”,看着台下哄堂大笑,黄晓明只能硬挤着笑容配合。
“最严重的时候,我连外卖小哥敲门都害怕。”他在采访里坦白。镜头前要维持“无所谓”的潇洒姿态,回家后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敢出门。有次在片场,场记板“咔嗒”一声响,他愣是听成了铺天盖地的“闹太套”,瞬间浑身僵硬冷汗直流。这种被全世界凝视嘲讽的窒息感,让他彻底陷入了抑郁。
更可怕的是身边人的“保护”。录完歌时他就觉得不对劲,反复追问工作人员,得到的全是“唱得太好了”的夸赞。直到舆论炸开锅,团队也只让他“别去看网上的评论”,这种鸵鸟式的庇护,让他成了泡沫里的人,连修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就像李诞说的,娱乐圈的魔镜只会说“你最美”,却从不会告诉你真相。
真正的转机,藏在《中国合伙人》的剧本里。当黄晓明看到成冬青那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相信了他们说的失败”时,积压多年的情绪瞬间决堤。他主动跟导演商量加了一场哭戏,拍摄那天,化妆间里的哭声持续了很久——那是成冬青的委屈,更是黄晓明的救赎。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抱着书本苦练英文,把“被嘲笑的痛点”变成了“逆袭的支点”。电影上映后,他凭借成冬青一角横扫金鸡百花奖,领奖台上那句“以前大家说我不是会演戏的好演员,现在我证明了自己”,让多少人忘了“闹太套”,记住了演员黄晓明。
可阴影从未真正消失。直到2025年的直播里,他一开口唱歌,弹幕依旧会飘过“闹太套”的字样。只是这一次,他不再躲闪,反而笑着调侃:“看来这个梗要跟我一辈子了。”这种坦然背后,是17年的沉淀与和解。
如今的他,会主动私信开导被网暴的年轻艺人,会把“伤口结痂仍会疼”的体会讲给更多人听。为了演好《阳光俱乐部》里智力障碍的中年人,他三个月吃成85公斤的“中年大叔”,杀青后又魔鬼训练瘦回8块腹肌,还去特殊学校体验生活一个月,把学生送的画摆在休息室里。那个曾经被梗困住的人,用角色一点点重建了自己的世界。
回头看这场持续17年的“梗与救赎”,藏着太多值得深思的真相。我们总觉得“不过是个玩笑”,却忘了键盘敲出的“哈哈哈”,可能是别人夜不能寐的毒药。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长期遭受这种群体性嘲讽,会直接摧毁人的自我认知,这根本不是“玻璃心”,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创伤。
更讽刺的是,现在的互联网依旧在上演着相似的剧情:有人因为一句口误被做成表情包,有人因为穿搭失误被群嘲“没品位”,有人因为工作失误被贴上“废物”的标签。我们习惯了用“玩梗”包装恶意,却忘了每个梗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黄晓明在领奖时说:“感谢曾经不自信的我,现在终于学会了靠作品说话。”17年过去,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和解不是让别人停止嘲笑,而是自己不再害怕被嘲笑。那些曾经扎向他的尖刺,被他磨成了修炼的利器。
如今再提起“闹太套”,他已经能笑着自嘲。就像他用50斤体重差证明的那样:人生从不是被标签定义的,而是被成长改写的。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成为你的勋章——这句话,黄晓明用17年,活成了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张雪峰老师视频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