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七秩芳华 京腔新韵》团史展上,一面1958年演出《渭干河》时使用的老手鼓静静陈列,鼓声虽歇,却仿佛仍在诉说着京剧在天山脚下传唱七十年的动人篇章。从1955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龄诞生,到如今成为“文化润疆”的鲜活载体,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
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七秩芳华 京腔新韵》团史展上,一面1958年演出《渭干河》时使用的老手鼓静静陈列,鼓声虽歇,却仿佛仍在诉说着京剧在天山脚下传唱七十年的动人篇章。从1955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龄诞生,到如今成为“文化润疆”的鲜活载体,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以其跨越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让国粹艺术在边疆热土上枝繁叶茂。
乌鲁木齐京剧院《七秩芳华 京腔新韵》团史展现场。李为皓摄
戈壁红柳 生生不息
1955年,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正式成立,京剧的西皮二黄开始在天山南北回荡。如戈壁红柳般坚韧,这个长期扎根边疆的剧团在荒漠中绽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1964年6月21日,剧团原创现代京剧《红岩》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被称赞“把边疆的精气神唱出来了”。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郭永红介绍,70年来,剧团演出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及京津沪等地,涌现出赵德凤、宋紫珊、吴士衡、杨宝瑞等表演艺术家。1958年,剧团紧扣新疆建设题材创排《渭干河》,首次尝试在京剧伴奏里加入手鼓(达甫);1977年复排《红灯照》,融入维吾尔族舞蹈的旋转身段;1980年推出连台本戏《封神榜》,用热瓦普的弹拨音烘托神话场景;1995年创排《陆逊拜将》,在武将亮相动作里借鉴哈萨克族马上姿态。这些创新实践,都在今年10月4日开展的团史展中重现。
乌鲁木齐京剧院《七秩芳华 京腔新韵》团史展现场。李为皓摄
500余张文献照片、前辈用过的戏服头面、手写的剧本手稿……展览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将70年历程铺成一幅鲜活的艺术长卷。该展览已作为常设展免费开放,成为各族群众了解京剧边疆发展史的重要窗口。
惠民之路 遍洒芳华
“演员唱《梨花颂》时,伴奏里混着独它尔的声音,感觉特别好听。”莎车县的古力巴哈尔・阿木提在看完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后这样说。
这份认可的背面,是剧团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3年5月,剧团赴和田地区进行“文化润疆”专项巡演,19名演职人员带着3把京胡、2面手鼓、1把弹布尔,历时近一个月,走遍和田地区七县一市,深入92个乡村、学校、社区,累计行程3200余公里,吸引1.62万余名各族群众现场观演,创下建团以来“时间最长、行程最远、覆盖面最广”的巡演纪录。
乌鲁木齐京剧院《七秩芳华 京腔新韵》团史展现场。李为皓摄
2024年,剧团惠民脚步继续向南疆延伸。在喀什地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中,剧团不仅带来《梨花颂》《霸王别姬》等经典选段,还专门用赛乃姆舞蹈动作搭配京剧唱腔编排了《石榴红了》片段,中间还穿插了“教孩子画脸谱”“教村民唱念白”等互动环节,直接惠及4.2万余名各族群众,收集观众反馈建议130余条。京剧的韵律伴着民乐的旋律,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融合创新 京韵新声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演出时,观众郭振荣为剧融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热烈鼓掌。这部由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与国家京剧院联合创排的作品,以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历史蓝本,历经两年打磨,于今年7月6日首演引发热议。
舞台上,胡杨造型的道具与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相映成趣,天山云海的投影随剧情流转;“收复伊犁”段落则以单皮鼓的急促节奏增强紧张感;表演上,马舞片段借鉴哈萨克族骑马时的挥鞭动作,连龙套演员的队列变换,都参考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的转圈队形,让“新疆故事”有了独特的京剧表达。目前,该剧已成功入选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计划在新疆巡演20场,还将赴国内其他省区市开展文化交流。
《故土新归》演出剧照。侯晓彤摄
《故土新归》采用国家院团+地方院团的A、B角模式:国家京剧院演员担纲A角保证艺术高度,剧团青年演员王晨羽、麻璇等任B角,首演后,B角已在乌市演出2场,在哈密、伊犁等地演出3场,观众好评率达 98%,为新疆京剧培养了后备力量。
创新不止于舞台。今年4月,剧团与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正乙祠戏楼联合举办“大都雅韵・北疆京声”文化交流活动,现场演奏融合新疆手鼓、热瓦普的京剧新编选段《簇簇红柳金色》。前奏用热瓦普奏出京剧《贵妃醉酒》的旋律,间奏加入手鼓的“咚哒、咚哒”节奏,引得现场观众跟着拍手。活动中,还达成共建“数字戏曲长廊”的合作意向,计划将《故土新归》《石榴红了》等剧目的精彩片段,制作成融入新疆民乐解说的短视频,通过直播平台推送给青少年。
京腔在新时代的新疆唱出新韵。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用70年的坚守证明,京剧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在新疆的热土上在与艾捷克、赛乃姆的碰撞中,成长为枝叶繁茂的文化之树,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的艺术力量。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