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和“它”一起煮,逼出体内“老寒气”!手脚不凉,全身都暖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8:55 1

摘要:天刚擦黑,朋友圈就被“第一口西北风”刷屏,有人晒羽绒服,有人晒鼻涕纸,最狠的那条只放了一张图:办公桌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姜汤,配文“别劝,已经在养生”。

天刚擦黑,朋友圈就被“第一口西北风”刷屏,有人晒羽绒服,有人晒鼻涕纸,最狠的那条只放了一张图:办公桌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姜汤,配文“别劝,已经在养生”。

点进去一看,点赞三百,评论区全是“求方子”。

得,秋天最野的仪式感,不是第一杯奶茶,是那一口能把人从冰窟窿里拎出来的姜汤。

可姜汤不是万能热水,瞎煮等于白喝。

去年隔壁工位的小姑娘连喝一周“红糖+姜块”,喝得满脸痘,一测血糖差点飙到临界值。

问题出在“以为辣就行”,把驱寒理解成往死里加料。

其实姜的火力需要引子,像老派港片里的大哥,单枪匹马闯不进敌营,得带几个靠谱的兄弟。

第一号兄弟叫枣,不是超市那种皮亮肉薄的“模特枣”,要挑皱巴巴、颜色暗红的丑枣,多糖才够疯。

韩国食品研究所去年九月发话,姜烯酚跟红枣多酚抱在一起,能把体表温度抬高四成,相当于免费给毛细血管做了套广播体操。

做法极简:三片老姜拍裂,丑枣五颗剪口,冷水下锅,水开转小火十分钟,最后撒一撮肉桂粉,肉桂醛会偷偷把血管再撑开一圈,喝完脑门微微发汗,像有人轻轻揭开天灵盖上的冰盖子。

要是嫌甜,或者血糖已经报警,把红糖踹了,换成罗汉果糖,甜度够却不参与血糖混战,糖尿病人也能放心捧杯。

再懒一点,学日本社畜的“隔夜姜汤”:睡前把材料扔进保温杯,加沸水拧紧,第二天地铁上直接喝,一路暖到工位,比暖宝宝环保,还省得排队等微波炉。

第二套阵容更适合“怕冷又容易上火”的矛盾体——甘草干姜汤。

别被名字劝退,味道不苦,反而带一丝回甘。

北京中医药大学那群穿白大褂的最近发现,这碗汤能激活TRPM8温度感受器,说人话就是:身体自己开暖气,保温续航六小时起步。

比例也简单:干姜6克、炙甘草10克,水400毫升,煮到剩一半,早晨空腹来一杯,半小时内别灌冰美式,否则等于刚点着火就泼冷水。

唯一要留神的是正在吃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的人,甘草会跟抗凝药抢戏,每天姜量别超10克,安全第一,暖是其次。

第三款听起来像黑暗料理:苹果黄芪麦冬姜汤。

苹果提供果酸,黄芪负责把阳气拽到体表,麦冬滋阴,防止姜把津液烤干。

广东中医院那帮老广把它叫“秋老虎杀手”,喝完不燥不闷,手心潮潮的,像回南天提前报到。

做法稍讲究:老姜两片、黄芪5克、麦冬5克、苹果半只带皮切块,冷水下锅,小火20分钟,最后苹果软到一夹就烂,连果带汤一起吞。

想再猛一点,喝完按足三里,每天三次,每次两分钟,驱寒效率再涨三成,比加辣椒靠谱。

三套方案,对应三种体质,也对应三种人生状态:姜枣茶像早八地铁里那只被挤掉的耳机,慌乱里给一点甜;甘草干姜汤像深夜加班后老板突然说“今天不打卡”,稳稳托住;苹果黄芪麦冬姜汤则像周末睡到自然醒,窗外阳光刚好,不烫不凉。

选哪杯,全看你想把秋天的哪部分毛病按下去。

最后提醒一句:姜汤不是续命仙丹,只是给身体递个“我罩你”的眼神。

真到零下,该穿秋裤穿秋裤,该戴围巾戴围巾。

毕竟,再野的养生,也抵不过老妈那句“外面冷,再加一件”。

来源:耳垣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