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大科研团队对陕西定边沙化盐碱化草地开展综合整治利用研究——草盛沙地好“定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5:57 1

摘要:日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一大片沙地里,及膝高的糜子已经被长串穗条压弯了腰,清风徐来,碧海荡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李伟带领师生和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走进这片绿色的海洋里,低头查看。

日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一大片沙地里,及膝高的糜子已经被长串穗条压弯了腰,清风徐来,碧海荡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李伟带领师生和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走进这片绿色的海洋里,低头查看。

“快看这里,出苗成行!”“这里也是!”

糜子根下,相距2厘米的沙地上长出了两三个圆圆小叶片的苜蓿苗,一簇簇排列成行。大家都喜不自禁地蹲下来,像对待宝贝一样仔细查看着苜蓿幼苗。

糜子田外,是随手一抓就是一把沙子的沙地,上面稀稀疏疏长着牛羊不吃的白莎蒿。抬眼望去,白莎蒿在缓缓起伏的沙地上蔓延成天边的黄云,展现出典型的大漠风光。

地处陕西榆林西北角的定边县,与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接壤,北连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

“这里的沙地,土壤酸碱度在9.8以上,而且含盐量超过3‰,盐碱化程度高,不适于一般农作物生长。”李伟介绍说,这样的沙化盐碱化土地导致了优质牧草种植的两难:一是出苗难,二是建群难。

“在我们这儿,牧草种子播下去,下雨或灌溉后,盐碱化的地皮很快就像一个铁盖子,萌芽根本顶不出来,偶尔有冒出地面的,一场风来就被沙子打没了。”陈学军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用巧办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牧草种植的难题。

“这个巧办法叫作‘以禾带豆’。”李伟说,研究发现,像糜子这样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盐碱沙地能够轻松顶破地表的物理结皮而出苗。如果借用糜子出土的裂缝让豆科类的优质牧草也探出头来,再借用糜子的“高大”身躯遮风挡沙,庇护新苗,盐碱沙地里长出好牧草就不再是幻想了。

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领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进驻定边,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团队联手,在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企业的支持下,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研究。

5年时间里,他们不仅进行了“以禾带豆”的促苗技术研究,还进行了“夹沙覆土抑盐、降盐压碱”的改土试验、“禾豆混播”的耐盐碱试验、地下—地上协同促生试验、根区水肥调控试验等“多维增效”系列技术攻关研究。

目前,团队已建成新技术核心示范区3000多亩,辐射带动1万多亩。初步统计显示,他们研究集成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系列技术使示范区和辐射区植被覆盖度和产量增加30%以上,防风固沙能力提升2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20%以上。

“苜蓿长大了,糜子也该收割了。苜蓿如果管得好,一年能收4茬,一亩沙地一年能收入2400元。专家们本事就是大!”陈学军一边算账,一边夸奖道。

“我们有信心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再作新贡献!”魏孝荣说,“‘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的定边模式’一定能够书写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答卷!”(通讯员靳军本报记者张学军摄影报道)

来源:小白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