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出来卖不上价,有空余时间没处挣钱”,不少农民都有这样的困扰。其实最近政策红利不断,加上市场新路径涌现,靠实干快速增收的方法就在身边。这些办法不用大投入,多是依托现有资源发力,不少人已经靠此尝到了甜头。
“种出来卖不上价,有空余时间没处挣钱”,不少农民都有这样的困扰。其实最近政策红利不断,加上市场新路径涌现,靠实干快速增收的方法就在身边。这些办法不用大投入,多是依托现有资源发力,不少人已经靠此尝到了甜头。
政策红利直达手,生产就业两头补
现在政策支持更重“多干多补”,勤劳就能拿实惠。种养殖有产业奖补,比如发展特色种养、庭院经济的农户,能申请生产补助,有的地方还能拿到“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买苗、添设备的钱不用愁 。要是愿意务工,好处更多:外出打工有交通补贴,就近在村里的帮扶车间干活,不仅工资及时结,还能领劳务补贴。
济南章丘的农户算过一笔账:把土地托管给供销社,自己去服务中心务工,每月除了1500元薪金,年底还有土地分红,加上每亩300元的托管增收,比自己种地挣得多一倍。弱劳力、半劳力也有出路,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比如道路管护、人居环境整治,干多少得多少,稳定又靠谱 。
直播带货卖特产,手机成了“新农具”
“一部手机架地头,不愁好货卖不出”,现在农村直播早就不是新鲜事,关键是跟着政策学方法。河南息县搞“一村一主播”培育,农民免费学直播话术、短视频剪辑,还能用上县里的物流园,鸡蛋上午装箱下午就发走,破损率降了一半多 。
“牛厂长”张法新就是例子,以前养牛愁销路,现在直播3分钟能卖8头牛,还把牛肉加工成丸子、牛腩,附加值翻了番,一年多赚20多万。卖艾草的张威更典型,曾亏损百万,靠直播每月卖5000多单艾制品,硬是转亏为盈 。记住别搞虚假宣传,像息县那样突出“现摘现发”“乡土原味”,反而更受信任。
小加工赚差价,家门口把“原料”变“商品”
不用办大厂,家庭作坊式的轻加工就能让农产品身价翻倍。山东曲阜龙尾庄村的妇女们,把地里的艾草做成驱蚊香包,合作社统一供料、教技术,缝一个赚一个的钱,人均年增收3000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 。
息县的“羊厂长”更会算:鲜羊肉卖30多一斤,加工成羊肉串、羊肉卷,一斤能多赚15元,直播间里还更抢手 。其实适合小加工的品类很多,比如把玉米磨成糁子、红薯做成粉条,找村里的合作社统一包装,卖给城里的超市或电商平台,销路稳利润高。
土地托管当“甩手掌柜”,省心还能多挣钱
自家地少、没精力种,托管给专业机构最划算。济南供销社的“全程托管”模式很受欢迎,从耕地、播种到收割、烘干全负责,每亩能减少145元成本,粮食损耗还能降到60斤以下 。农民不用下地,每年坐拿租金,想干活还能去托管地块务工,挣双份钱。
黄山的种粮户更受益,托管后用上了水稻研究所的技术,每亩多收200斤,加上农资集中采购省的钱,每亩净增400多元。现在不少地方的供销社都有这项服务,签合同前问清托管费、分红比例,明明白白赚钱。
闲置资源盘活,老房空地变“摇钱树”
农村的闲置房屋、土地都是宝贝,盘活了就能快速生财。山西泽州县石河村把老房托管给集体,再承包给旅游公司,农户每间房每月能拿200-600元,还能去景区务工,一年多赚3万元 。
云南富源的“村房短住”更灵活:农户自己改闲置房当客房,平台帮引流,70%的房费归自己,何礼奎改了9间房,每月租金就有5400元,早就订满了 。要是有小块空地,种点时令蔬菜供游客采摘,或者搭个小棚卖土特产,夏天旺季一天就能赚几百元。
农民快速增收,核心是“靠政策借外力,凭实干挖潜力”。政策给了补贴、教了方法,市场铺好了销路、搭好了平台,只要愿意动起来,无论是种养殖、务工,还是搞加工、做服务,都能靠双手把日子过红火。
来源:李村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