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早的山水田园诗,美如画卷融情于景,其中十字妙传千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16:16 1

摘要:说到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你也许会想到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而王绩这个名字,略显冷门。你可曾知道,王绩其实是唐初诗人王勃的叔祖,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说到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你也许会想到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而王绩这个名字,略显冷门。你可曾知道,王绩其实是唐初诗人王勃的叔祖,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诗人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时期,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隋时初入仕途,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却因“好酒误事”被弹劾去职。唐时王绩依然在朝为官,但由于他生性孤傲,受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琐的公务,最终选择弃官还乡,过上隐居生活。

王绩晚年生活清贫,他效仿陶渊明亲自耕种,与山野为伴,写下大量描绘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的诗文。

一天,王绩在郊外闲逛,看着夕阳西下,牧人和猎马各自回家,于是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充满闲适而又带着淡淡愁绪的山水田园诗。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众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开篇即点题,交代时间和地点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东皋”二字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之意,暗含诗人归隐后常游东皋。“欲何依”则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以此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无奈之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辉。这短短十字美如画卷,也是全诗最精彩的片段,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萧瑟宁静的画面,将秋天的宁静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联想到王维写的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着重渲染一种苍凉壮阔的环境。“皆”和“唯”二字凸显秋色的浓郁和夕阳的遍洒,展现出一种壮阔而又不失细腻的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如愿而归。前面原本是宁静唯美的画面,突然加入牧人和猎马的动态特写,构成一幅乡村晚归图,动静相衬,为静谧的山野增添生机。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长啸高歌,怀念起古代隐居的生活。诗人目睹牧猎者归家的热闹场景,却发现无一人相识,将前文“徙倚欲何依”的仿徨具象化,直白道出独处山野中的孤独。尾联由景及情,以“采薇”(即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放弃富贵选择隐居避世)的典故表明自己的避世心境。

然而,虽然他的肉体已经逃离朝堂,但精神上仍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共鸣的灵魂。我想,让王绩真正怀念的,并非这种归隐的生活方式,而是能与之一起归隐的同道中人。此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中的某根弦?

这首《野望》开启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先河,将秋日的萧瑟之景与诗人的孤寂之情融为一体,没有直抒胸臆的悲叹,而以朴素的笔触描绘秋日山野景色,在闲逸的情调中,却将隐逸中的怅惘与孤独含蓄地传递出来,可谓水平高超,笔法绝妙,对后世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影响深远。

如果你对悠闲的田园生活充满向往,或者想逃离喧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舒缓一下压力,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那么王绩的这首《野望》很适合在此时读一读。它会带你走进一个宁静的秋日黄昏,让你的内心回归平静。

来源:江忆北North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