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身体上的并发症也跟着一个个冒出来,其中最让人“走不动路”的,就是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影响到下肢的那种。脚麻、走不稳、像踩棉花,甚至连鞋子里有颗小石子都感觉不到。听起来不算什么大事,但真到了那一步,日子过得会特别辛苦,连上厕所都得人扶。
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身体上的并发症也跟着一个个冒出来,其中最让人“走不动路”的,就是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影响到下肢的那种。脚麻、走不稳、像踩棉花,甚至连鞋子里有颗小石子都感觉不到。听起来不算什么大事,但真到了那一步,日子过得会特别辛苦,连上厕所都得人扶。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神经不太好”,而是神经一天天被高血糖“耗”坏了。尤其是脚部末梢神经最“娇气”,最容易中招。好在——哪怕病变已经很严重了,下肢的功能也不是完全没救,只要记住几个关键点,脚还能慢慢恢复,不至于一路走到截肢那一步。
很多人以为,把血糖控制好了,神经病变就能自动好起来。这想法听着合理,实际上却不够全面。血糖控制当然重要,但它只是第一步,不是全部。神经损伤一旦形成,恢复是个很慢很慢的过程,甚至有些损伤是不可逆的。
但也别灰心,研究发现,只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合理范围,比如空腹血糖不高于7.0mmol/L,餐后不超过10mmol/L,神经病变的进一步恶化是可以延缓甚至阻断的。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小,神经症状改善会更明显。
可惜很多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还停留在“吃降糖药,少吃甜的”这个层面。其实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状态都要一起管起来,才能真正稳住血糖。
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脚发凉”。很多人穿厚袜子、盖被子也觉得冷,可这不是气温低,而是神经和血管出了问题,末梢供血不足。
血管收缩、神经传导异常,让脚部对冷更敏感,也更容易受伤。说白了,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醒着”了,反应迟钝,保护能力差。冬天如果再不注意保暖,一冻就是血液循环变差,神经受伤更严重。
有些老人还喜欢光脚穿拖鞋、下床踩地砖,觉得“没事,忍一忍”。但脚部一旦冻伤、破皮,在感觉迟钝的情况下很难及时发现,结果往往就是小伤口拖成大溃疡,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这一步一旦跨过去,能不能保住脚就真不好说了。
神经病变让很多人误以为“脚不灵了,就该多躺着”。其实不动才是更大的问题。肌肉不用就萎缩,血液循环差,脚越来越没力气,连站都站不稳。
现在不少医院都有针灸、理疗、电刺激这些康复方法,对缓解神经病变的麻木、疼痛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外力,自己动起来才更关键。
每天坚持做脚趾抓毛巾、踮脚、脚跟走路这些小动作,哪怕每次只有十分钟,长期下来对增强下肢肌力特别有帮助。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泡脚桶加热水泡脚,每次15分钟左右,但水温别超过40度,糖尿病患者脚感觉差,烫伤了自己都不知道。
很多人脚麻了,穿鞋就挑软的、大的,甚至干脆穿拖鞋。图一时舒服,结果脚磨破了皮都不知道。穿错鞋、袜子太紧、鞋垫太硬,都会让脚部受压、血液不畅。
糖尿病患者的鞋子要选对不是建议,是必须。最好是那种没有缝线、前头宽、底软但不塌的专用鞋,袜子最好选无骨缝、透气性好的棉质袜。
有些人不爱穿袜子,觉得“脚热”,其实袜子是保护层,能减少摩擦伤。如果脚有畸形或足底压力集中,还可以请医生定制矫形鞋垫,这些细节都关系着脚能不能保得住。
神经病变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很多时候没什么感觉,不疼、不痒,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尤其是脚底、趾缝这些地方,平常不看根本发现不了破皮或者感染。
定期检查脚部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每月至少一次自己检查脚,有条件的最好每3-6个月让专业医生做一次全面的足部评估,包括触觉、温度感知、血流等。
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糖尿病足门诊”,专门评估和干预这类问题。别等到脚肿了、变黑了才着急。那时候就不是简单的“用点药”能解决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不是一下子就让人失去行走能力的,它是一点点“偷走”你的脚。但只要你及时发现、坚持处理、该动的动、该防的防,哪怕已经病变多年,也还有希望把它“拖住”,甚至让脚的状态慢慢变好。
别嫌麻烦,也别想着“忍一忍就好了”。糖尿病从来不是靠忍出来的,是靠细节守出来的。脚,是你最后的底线,守住它,就守住了生活的尊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刘建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98-302.
2. 李红,张伟.糖尿病足的综合管理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0):844-849.
3. 孙敏,陈晓东.糖尿病患者下肢护理与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5):672-676.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