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简评蒋德均新著《传统节日里的诗词》‖陈海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6:32 2

摘要:在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它们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是民族情感凝聚的精神纽带,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故事。在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笔名文生)的新作《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中(上

时光里的诗意栖居

——简评蒋德均新著《传统节日里的诗词》

陈海龙

在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它们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是民族情感凝聚的精神纽带,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故事。在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笔名文生)的新作《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版),这些传统节日与经典诗词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走进传统节日、领略诗词和节日魅力的全新大门。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以中华民族十一个主要传统节日为线索,对它们的起源与演变、习俗与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进行了详细剖析。从春节的万象更新,到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从清明节的哀思缅怀,到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从七夕节的浪漫传说,到中秋节的阖家团圆,从重阳节的敬老祈福,到冬至的祭天祀祖,以及腊八节的温暖、中元节安魂、寒食节的忠诚等,每一个节日都在诗词的映照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典诗词与传统节日的深情相拥,绽放出迷人的火花。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节日里,诗词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传承。蒋德均教授通过一首首节日经典诗词的解读,带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他们在节日里的喜怒哀乐与浪漫情怀。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人们迎新的喜悦;在中秋佳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展示出一个民族的追求。蒋德均教授在书中深入挖掘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节日起源与演变的梳理,揭示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密码,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

例如,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它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通过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看似是简单的习俗活动,实则蕴含着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崇尚。蒋德均教授通过对端午节相关诗词的解读,如刘禹锡的《竞渡曲》、文天祥的《端午即事》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再如,重阳节是敬老祈福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同时也会祭祖祈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蒋德均教授通过对重阳节相关诗词的赏析,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等,让我们感受到了重阳节所蕴含的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领悟到了传统节日对民族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蒋德均教授作为现当代诗歌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他在解读传统节日诗词时,拥有了现代视角,融入了当代思考。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而是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出发,对传统节日诗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解读,从而实现了传统节日包括节日诗词的现代转换。

在该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蒋德均教授对传统节日诗词中一些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在一些传统节日诗词中,存在着封建迷信和陈旧观念,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对诗词的分析,引导读者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从当代的视角出发,挖掘了传统节日诗词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例如,在中秋节的诗词中,除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外,还可以引发我们对家庭、社会和谐的思考;在重阳节的诗词中,除了体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外,还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关爱老年人、关注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蒋德均教授在该书中,通过对传统节日诗词的分析,探讨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与关联。他认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谱和身份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同时,他指出,传统节日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节随时变,俗随时变,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文学作品。蒋德均教授本身就是以为学者型的诗人、作家,他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将传统节日诗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传统诗词之美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之思的完美融合。在书中,每一首诗词都配备了详细的解读和赏析,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诗词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艺术价值与节日内涵。例如,在解读王安石的《元日》时,作者不仅介绍了春节的起源和习俗,还对诗词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对仗工整等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让读者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不仅仅是对传统节日诗词的解读,更是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该书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蒋德均教授在书中指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节日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特点,不断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还可以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节日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蒋德均教授的《传统节日里的诗词》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书籍。通过对中华民族十一个主要传统节日诗词的详细剖析,让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书中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思考,也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阅读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传统节日的喜怒哀乐,领略诗词的无穷魅力。我们也从现代与当下的视角出发,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讨如何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相信此书将会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欣赏诗词之美的良师益友,也会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在时光的褶皱里,与经典诗词相伴,与传统节日相拥,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盛的文化大餐与精神食粮!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海龙〔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宜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在《红岩》《西南军事文学》《特区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散文选刊》《文学自由谈》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两获四川省散文奖。作品入选《散文选刊》丛书《五十年前的最后一夜》(王剑冰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同济大学诗歌教材《一江春水》(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另一种天问》(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出版)〕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