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狗仔说还有第二波视频,可两家粉丝已经先吵到热搜第五——再不下场,连‘同事’这层遮羞布都要被撕成碎片。”
“狗仔说还有第二波视频,可两家粉丝已经先吵到热搜第五——再不下场,连‘同事’这层遮羞布都要被撕成碎片。”
拍到的是夜里十一点半。
李昀锐戴着黑口罩,先下车,没回头,径直进了单元门;十分钟后,孟子义的商务车停在同一门口,助理撑伞,她低头一路小跑。
镜头里,两层楼灯先后亮起:1702,1802。
数字一上一下,像给绯闻叠了层台阶。
小区叫“xx云庭”,均价14万,一梯一户。
狗仔算得细:从地库到入户,步行47秒,足够让“顺路”这个说法显得勉强。
真正添火的是一段电梯监控——助理离开后,李昀锐拎着外卖袋出现在18楼,手指按的是孟子义的门铃。
画面只有五秒,却足够让CP超话一夜涨粉3万。
两人三年三搭,戏没播,花絮先出圈。
去年《我不是诗仙啊》杀青宴,剧组发了一张合照,别人比耶,他俩站在最边上,中间隔了半人宽,手却藏在身后——同款创可贴,同款淤青位置。
粉丝把图放大再放大,得出“偷偷牵手”的结论。
正主没回应,剧方悄悄把照片替换了裁切版。
这一回,团队学乖,声明只有一句话:“好友,同小区,勿过度解读。”十四个字,连标点都透着疲惫。
业内人透露,声明是两边经纪人拉群现写的,原本想用“邻居”二字,怕以后被锤,遂改成“同小区”,留一点弹性。
粉丝却不买账——“好友会半夜串门的逻辑,上一次听见还是2017年。”
更尴尬的是档期。
《尚公主》下周开机,平台已经把“CP感”写进招商PPT,如今预热稿全卡壳。
宣传朋友苦笑:“原计划是‘宿命感’,现在只能改‘默契感’,差一个字,报价掉30%。”
路人最纳闷:为什么明星总爱“同小区”?
答案其实不复杂。
横店附近能租的高端楼盘就那四五个,明星扎堆,一是安保熟,二是狗仔成本高。
真要有事,地库直通电梯,物业签保密,比去酒店安全。
于是“同回”成了新常态——去年就有两对流量被拍,最后全以“邻居”收尾,观众审美疲劳,却屡试不爽。
粉丝文化也换了打法。
过去是“哥哥独美”,现在流行“嗑糖养号”。
有数据号统计,“昀牵孟绕”超话里,70%的用户三个月内曾嗑过别的CP,纯粉不到5%。
换句话说,大家并不在乎真假,只在乎物料够不够剪。
正主越避嫌,剪刀手越兴奋,二创播放等于免费剧宣。
平台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顺手给话题投流。
至于艺人隐私,早被拆成商品。
狗仔说第二波视频是“车内同框”,要价七位数,三家媒体在竞价的路上。
经纪人只能先压热搜,把“李昀锐 孟子义”从第五降到二十开外,再拿新剧定妆照分流。
粉丝一边骂狗仔,一边给话题加热;路人一边吃瓜,一边感慨“没作品只会炒”。
几方合力,像一场默契的拔河,谁都没赢,但谁都不想先松手。
最安静的是当事人。
连续三天,两人微博上线不发声,只点赞品牌合作。
被烫伤的手早好了,创可贴却留在粉丝放大镜里,成了“爱过的证据”。
说到底,观众需要故事,品牌需要热度,平台需要流量;明星本人,只是故事里的标点。
等剧播完,CP解绑,小区还是那栋楼,灯一层层灭,下一对邻居已经在地库等电梯。
来源:阿凝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