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大叔今年58岁,十年前查出高尿酸血症,一直靠“吃药+忌口”维持。前几年一度控制得不错,痛风发作次数也少了。
王大叔今年58岁,十年前查出高尿酸血症,一直靠“吃药+忌口”维持。前几年一度控制得不错,痛风发作次数也少了。
可最近,他频繁感到疲乏,血压也飙升,体检一查:高尿酸依旧,血脂、肝肾功能也亮起了红灯。
他疑惑地问医生:“我尿酸控制得还行,怎么身体毛病反而多了?”
医生却摇摇头说:“尿酸不是孤立存在的,高尿酸其实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个信号灯。只盯着它降,其他不管,迟早出问题。”
很多人以为高尿酸就是“痛风”,但牛津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却指出:高尿酸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影响关节,也危害心脑血管、肾脏、代谢系统。
你还在只盯着尿酸值的“数字游戏”?那你可能已经错过了全身健康的真正关键。
曾经,高尿酸血症被简单理解为“痛风的前兆”,只要不痛不肿,就不算大问题。
但牛津大学医学部联合发表在《BMJ(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冠心病风险上升11%,肾功能受损风险上升14%。
这意味着,高尿酸并不仅仅是关节问题,它更可能是心脑肾代谢系统受损的“警报器”。
医学研究发现,高尿酸可通过以下机制对多系统造成影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尿酸不高”,却早早中招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因为他们忽视了高尿酸的“系统性伤害”。
你可能觉得,“我吃非布司他,尿酸降下来了,应该没事了吧?”
错!只是数字好看,身体的“暗伤”未必好转。
如果你只降尿酸、不调生活,身体可能在悄悄酝酿这几种问题:
1.肾功能持续受损,肌酐缓慢升高
高尿酸引起的结晶沉积,不是靠降药立刻能清除的。如果水喝得少、夜间频繁憋尿,还会加重肾小管炎症,逐步演变为慢性肾衰。
2.代谢紊乱,三高一并找上门
多项研究发现:超过70%的高尿酸患者合并腹型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如果只控制尿酸,不改善饮食结构或体重,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仍在持续攀升。
3.血管弹性下降,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
尿酸通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即使尿酸值正常,血管的损伤也可能已经形成。
4.生活质量下降,情绪波动、易疲劳
高尿酸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增加疲乏、焦虑、易怒等身心症状。这类“隐形困扰”往往不被重视,却极大影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
尤其是第4点,很多人根本不会将其与高尿酸联系起来,你中招了吗?
高尿酸≠只管尿酸。真正的控酸之道,是对全身的代谢系统进行“协同管理”。
1.优化饮食结构:少“嘌呤”,也要控“脂糖盐”
降尿酸饮食不能只盯“海鲜和动物内脏”,还要控制果糖摄入(如含糖饮料)、饱和脂肪(如肥肉、油炸)和钠盐(如咸菜、火锅底料)。
建议以高钾高镁高纤维饮食为主,如燕麦、豆类、深绿色蔬菜等,有助于尿酸排出并改善代谢负荷。
2.日饮水2000ml+,晚间别憋尿
充足的水分是尿酸代谢的“护航舰”,尤其对于已有结晶风险的人群,喝水可增加尿酸排出率,稀释血尿酸浓度。
同时,夜间憋尿会增加尿酸沉积于肾脏的风险,建议中老年人保持规律排尿。
3.运动控体重,减掉“内脏脂肪”才是关键
研究发现,每减少1公斤腹部脂肪,尿酸平均可下降12.3μmol/L。推荐低冲击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每周5次以上。
别忘了:内脏脂肪堆积才是代谢紊乱的根源,而不是仅仅靠体重秤上的数字来判断是否肥胖。
很多人把高尿酸当成“高尿酸的人自己的事”,只在痛风发作时才想到它,平时视若无睹。
但研究早已证明,它是全身系统性代谢紊乱的“显性标志”——从关节、血管、肾脏到胰岛、肝脏,无一不被牵连。
若只靠一片降酸药,而不调整饮食、不管理血压血脂、不重视体重变化,那迟早会在“没痛风的日子里”,被别的疾病“偷偷埋雷”。
健康管理,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局协同。
从今天开始,别再只“盯”着尿酸数字,给你的身体一个全面系统的“代谢调养”机会,你会发现,很多本以为“年纪大了”的问题,其实都能逆转。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本文所述内容仅作科普参考,具体病情请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风湿科或肾内科就诊,遵医嘱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Oxford University Health Research Unit. “Systemic Impact of Hyperuricemia: Beyond Gout”
3.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1年34卷第3期
4.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年版)》
5. 《BMJ》: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meta-analysis
6.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