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治沙有多拼?在这场热血征程中,还有一群“特殊护林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15:40 1

摘要:在中国西北辽阔的土地上,一条绵延的黄色沙带从腾格里沙漠起步,沿着古老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直抵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边际。这里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生态极为脆弱。跨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不仅是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沙漠与防沙治沙试验田边缘清晰可见,展现了治理沙漠化的良好效果。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中国西北辽阔的土地上,一条绵延的黄色沙带从腾格里沙漠起步,沿着古老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直抵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边际。这里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生态极为脆弱。跨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不仅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就包括“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的治沙思路。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这场阻击战的成效如何?为探寻答案,《方圆》记者兵分三路,深入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治沙前沿探访。我们看到,一道道阻沙护路、阻沙护城的生态防线已悄然挺立。然而要想在浩瀚的黄沙之海中真正筑稳绿色屏障,道路绝非坦途。

从“沙进人退”到

“绿进沙退”“人沙和谐”

首先要面临的挑战是“大”。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总和,其中约八成是流动沙丘,高度可达300米,如同一片汹涌的黄色海洋。更棘手的是,这里沙粒细小,日照强烈,冷热空气交汇频繁,极易引发沙尘暴。沙子随风而起,不仅威胁周边城镇,也令治理工作难上加难。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治沙人充分展现出智慧与韧性,运用三种主要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一是工程治沙,通过在沙地中扎设草方格、布设高立式沙障,像“沙中绣花”一样,一寸寸锁住流沙;二是光伏治沙,借助成片的光伏板,既发电又遮风固土,板下还可种植耐旱作物,实现“一举三得”;三是生物治沙,将高大沙丘推平,覆土植绿,让生命在曾经的不毛之地重新扎根。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治沙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当地群众顽强的坚守。在各地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以往老百姓口中的“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恶劣情景已逐渐有了好转,“与天斗,与地斗,与沙斗”的艰苦卓绝也向着“人沙和谐”大步迈进。在这场与黄沙的漫长对话中,“锁边”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绿色留下来、让百姓富起来,才是治沙能持续的关键。

实践证明,要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仅靠种树植草还远远不够。正如梭梭林需要深扎的根系来抵御风沙,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坚实的法治根基来保驾护航。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沙之战”背后,另一条看不见的“法治防线”正在悄然构筑,它与绿色的林带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遏制黄沙的坚固长城。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占地总面积1200亩的防沙治沙试验区内,计划试种黄芩、罗布麻、甘草等22 种中药材,及12种经济作物。

守护绿水青山的“特殊护林员”

如果说,治沙人是用草方格和树苗在驯服自然的狂野,那么司法工作者则是用法律与规则抚平伤痕、定分止争,确保这场绿色征程行稳致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这幅“治沙画卷”中,正是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的“特殊护林员”。

在生态极其脆弱的沙漠边缘,任何一点破坏都可能如星火燎原,导致前功尽弃。非法开垦、超采地下水、非法采矿、非法排污……这些行为从短期看或许有经济利益,从长远看却是在动摇治沙工程的根基。

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敏锐地发现这些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暗疮”。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喀什分院针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损害叶尔羌河流域生态环境、威胁河道行洪安全等问题,会同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守护叶尔羌河”专项行动,办理督促整治叶尔羌河流域非法采砂破坏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回填叶尔羌河流域采砂大坑,挽回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损失。对于许多污染环境案件,检察机关经过深入调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不仅让污染者承担了巨额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更通过庭审达到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社会效果。这如同为脆弱的生态系统清除了内部的“寄生虫”,确保了治沙成果不被“蛀空”。

在沙漠治理中,惩罚不是目的,修复才是关键。司法治理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能“破”,更能“立”。检察机关在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时,坚持以生态修复为主、损害赔偿为辅的办案理念,实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工作模式,使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治理。

比如甘肃省武威市,当地检察机关积极打造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构建生态环资领域司法保护“最优模式”。特别是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交的武威市民勤县检察院,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建立了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加大防沙治沙司法实践力度。

对于非法占用林地、草原的案件,检察机关不仅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更督促其履行生态修复义务。他们协同林草等部门,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并全程监督被执行人“补种复绿”,确保种下去的树苗能真正成活,而不是一罚了之、一地荒芜。这种“恢复性司法”理念,让法律判决从一纸文书,变成了沙漠中一片实实在在的新绿,实现了法律效果、生态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沙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林业、草原、水利、自然资源、公安、法院等多个部门。当遇到职责交叉、监管模糊的“老大难”问题时,检察机关的优势在于其贯通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能够有效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形成治理合力。

凝聚“握指成拳”的治沙合力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种植的万亩葵花齐齐朝向太阳,犹如大地的调色盘。很难想象这里是沙漠边缘。

长久的治沙成效,最终依赖于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升。记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检察机关结合办案,深入田间地头、乡镇社区,开展以案释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生态保护故事。他们告诉群众,哪怕非法猎捕一只沙蜥、滥挖一株甘草,都可能对脆弱的沙漠生态链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种潜移默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如同在人们心中播下绿色和法治的种子。它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深入人心,激励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自觉成为治沙成果的守护者。

从“沙进人退”的无奈,到“绿进沙退”的坚守,再到“人沙和谐”的探索,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始把沙漠当成一种资源,探索人与沙和谐共生的新方式。治沙已不仅是抵御风沙的战役,更成为一项融合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长期事业。

这条路上,既有治沙人“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勇气和汗水,也离不开法治工作者润物无声的护航。检察履职融入治沙大局,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表明,中国的生态保护正在从依靠行政力量和群众动员的“攻坚战”,向更加倚重制度保障、法治规范的“持久战”深化。有了法治这双有力的翅膀,绿色的希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一代代治沙人和法律人接续奋斗,共同浇筑的,将是一座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法治内涵的,真正不朽的“绿色长城”。

编辑丨黄莎 王丽 设计丨刘岩图丨方圆记者 张哲往期精彩

来源:方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