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跑一次海淀马拉松,处处感受到这座城的用心。”“感觉海淀马拉松参赛包是最丰富的。”“海淀是一座温暖之城,遇到一群温暖的人,感恩。”……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落下帷幕,社交平台上如潮的好评仍在延续。这些温暖回响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奉献。
“跑一次海淀马拉松,处处感受到这座城的用心。”“感觉海淀马拉松参赛包是最丰富的。”“海淀是一座温暖之城,遇到一群温暖的人,感恩。”……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落下帷幕,社交平台上如潮的好评仍在延续。这些温暖回响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奉献。
如果城市是一间流动的展厅,马拉松便是一条跃动的展线。这场体育盛会以服务为笔、以人文为墨,绘就文明新画卷,让这场盛会不只是赛道上的竞速,更成为整座城市的共同节日,塑造出一张动人的城市名片。
万千微光,照亮奔跑的赛道
晨光熹微中,在起点A区检录处,来自清华大学的志愿者周凌峰正在为选手检录。“我们负责的是选手出发的第一道关卡,引导要清晰,核验要精准,我们用最高效的方式确保选手起跑万无一失。”他说。171名清华志愿者,共同构筑着起点的秩序与仪式感。
志愿者赵潮波和439名同学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他们在各医疗点随时准备为选手提供帮助。“从简单的创可贴到一次冰肌喷雾,再到为有需要的选手呼叫救援,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和温度成为选手们最温暖的后盾。”赵潮波说。
在能量补给站,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黄梓瑶已演练过无数次递水动作——“最快一秒能递出三杯水,既要稳又要快”。
“感觉这场赛事里面每个人都很有劲儿。”北京语言大学志愿者赵佳鑫说。她的同学王韵迪也深有体会:“每次当我递给生日跑者一束鲜花,或者记录下‘破3’跑者的名字时,他们都会特别开心地向我问好,这种双向的温暖非常有意义。”
这些来自高校的年轻面孔,与社区、企业等多元群体,共同织就一张覆盖42.195公里的温情网络。“志愿者是赛事中最温暖的流动力量,他们的专业与热忱,让海淀马拉松超越了体育竞赛,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素养的集中展示。”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张张笑脸,绘就城市最美封面
赛道上,佩戴“急救跑者”号码布、挎着专业急救包的董爱华,在奔跑的人群中格外显眼。
46岁的她,是一家三甲医院肿瘤科的主管护士。28年的从业经历,让她对生命健康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而这份理解,在马拉松赛道上化为一路的守护。
“组委会安排我一对一陪护74岁的杨教授,说实话,压力不小。”董爱华坦言。她的急救包中,除标配的定位报警器和医疗物资外,还准备了能量胶和电解质水,“就怕教授有不时之需。”这份细致入微的责任感,源于她的职业本能。“在医院工作,让我更懂得运动的意义,做急救跑者就是在做公益。”为了保持胜任急救任务的体能,她每月跑量超过200公里。
这份医者仁心在赛道上悄然绽放。见到抽筋的跑者,她主动上前指导拉伸;察觉有人面色不佳,她细心询问状况。她的存在,仿佛一个移动的“安心驿站”,让周围的跑者都能更踏实地奔跑。
董爱华曾担任过兰州、福州、苏州、黄石等20多场马拉松的急救跑者,经验丰富。“我注意到,不少赛事在选拔急救跑者时倾向年轻女性,可能更注重形象与传播效果。这次在海淀马拉松的急救跑者会议上,我看到的多是中年急救跑者,整体专业背景扎实、跑步能力也强。组委会更看重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值得点赞。”她说。
同样温暖的画面,也出现在赛事存包区。52岁的孙艳霞与她双胞胎儿子组成的“母子三人组”高效处理着选手们寄存的行李。“这次应孩子的要求,以家庭的形式来参加这次活动,我觉得特别的光荣,看着他们忙前忙后的样子,突然觉得他们真的长大了。”孙艳霞说。
孙艳霞并不是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志愿团队的成员,她活跃在社区治理与助老服务中。“这次能和孩子们一起守护马拉松,意义格外不同。他们在协作中成长,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奉献的价值。”
“虽然特别累,但非常充实。”“能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和人交流、协作,累并快乐着。”兄弟俩说。“天不亮就来了,一直忙到下午,重活累活他俩抢着干。”孙艳霞笑着说。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模式,正是海淀区推进全民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本次赛事中,像孙艳霞家这样的“家庭志愿组”并不少见——有母子搭档,有夫妻携手,也有全家老小齐上阵。
从“柠檬黄”点亮街头,到志愿服务进社区,再到马拉松赛场上的暖心护航,最终凝聚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最温暖的名片。
爱有回响,温暖无限循环
为什么这座城市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奉献热情?“必须夸赞一下‘海马’,不管是志愿者餐包还是选手的参赛包,都应该是目前相关赛事的顶配。”海蓝志愿服务队领队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赛事公司也很赞,给志愿者也做了姓名墙,只要是选手或者志愿者提出的问题,都放在心上,努力去解决。”
“组委会围绕‘安全、精彩、以人为本’原则,构建53家成员单位紧密配合的协同保障体系。招募志愿者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赛事保障工作,优化交通、安保、市容等环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体验。”区体育局局长白雪罡表示,“一场成功的马拉松,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跑者还是志愿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这份心意,本身就是城市文明最直接的体现。”
这种理念贯穿于赛事服务的始终,也让志愿服务从单纯的付出变成了双向奔赴。“以后希望经常跟孩子们一起参与这种活动。”在孙艳霞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
志愿者王征参加过很多赛事,他认为“海淀是最棒的”。
这种认同感从何而来?答案就源于城市对志愿者的真心以待——据了解,海淀区已构建起完善的志愿者保障和激励体系,无论是服务时长积分兑换,还是优秀志愿者表彰,都让这份善意形成了良性循环。
网友“@海淀柠檬黄”留言:“作为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我在海淀服务了12年。看着这座城市从硬件到软件的日新月异,看着市民文明素养的不断提高,我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值得。城市善待志愿者,志愿者更爱这座城。”
)
(
文明之花,在这所“大学校”里绽放
“海淀马拉松,为选手呐喊加油,从头喊到尾!”“一万人参加的海淀马拉松比赛,估计每个人都听到了我喊加油的声音,那叫一个热血沸腾!”这些来自普通市民朴素而真挚的表达,构成了赛事最温暖、最有力量的背景音。
市民的参与感,并非仅来自于组织者的单向动员,更源于内心的认同。他们自发组成啦啦队,手持助威标语,呐喊声此起彼伏,汇聚成鼓舞跑者前行的强大能量。
“和爱人一起跑,沿途收获一路市民加油,能量超足!这是属于我们的‘海淀记忆’。”一位跑者的感慨,道出了市民参与所创造的独特情感价值。这种发自内心的支持更具感染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市民在参与过程中展现出的文明素养。尽管赛事规模庞大,但现场秩序井然,垃圾入箱、文明观赛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全国都应该向北京海淀学习,办最干净的马拉松,很好地体现出‘全民健身’的意义,为海淀点赞,希望全国推广。”这条网友留言指向的,不仅是赛道的干净,更是市民文明习惯的内化与展现。
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与高度自律的文明表现,正是海淀区“十大文明行动”成果的集中检阅。从“文明观赛”体现的观赛礼仪与热情,到“文明待客”展现的东道主风范,市民们用行动共同描绘出一幅“文明海淀”的动人图景。
“海淀是所大学校,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城市文明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大学生肖峰说。这场马拉松,因万千微光而温暖。这座城,因温暖而更加迷人。
记者:李平
编辑:张斌
来源:海淀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