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屏幕外,不少人下意识把电视音量调低,生怕隔壁听见:原来自己小时候也挨过同款揍。
“打两下怎么了?
”——这句话,昨晚在5000万次播放的视频里,被吼得震天响。
屏幕外,不少人下意识把电视音量调低,生怕隔壁听见:原来自己小时候也挨过同款揍。
轻伤二级,耳膜穿孔,8岁女孩缩在墙角,手还护着遥控器。
施暴者不是陌生人,是法律意义上的“爸爸”,入职物流公司的林某,同事背地里叫他“炮仗”,卸货磕一下就炸。
公司通报停职那天,食堂阿姨松口气:再也不用把汤桶端远点,怕他掀桌。
妇联的人上门,先递的不是纸巾,是人身安全保护令。
薄薄一张纸,盖着红章,女孩妈妈拿在手里直哆嗦——原来家暴也能“报警就受理”,不是“家务事”三个字就能摁住。
心理师蹲下来问小朋友想画什么,蜡笔先画了一道门,又画一把锁,门里只有猫,没有大人。
亲爸那边连夜从广州飞回来,两年没见的女儿冲过去先摸他胳膊,确认没纹身才敢抱。
律师说,临时监护权大概率能拿到,但“血缘”赢过“户口”也要打三个月官司。
女孩偷偷问姑姑:能不能把姓改回去?
她想跟动画片里的主角同姓,听起来像超级英雄。
邻居被警察问话时才承认,其实听过好几次摔东西,“以为是后爸教育娃,没敢管”。
社区网格员在群里发“反家暴强制报告制度”草案,没人回复,却一下子多了十几个退群。
有人私信:真报警了,娃以后会不会恨我?
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刻进DNA。
数据冷冰冰:重组家庭里,继子女挨揍概率高47%。
专家说是因为“没有血缘滤镜”,其实更扎心的是“不是亲生的,打起来不心疼”。
评论区高赞留言只有六个字:我妈当年也这样。
配图是一张成年女儿给亲妈买的金镯子,配文“还是原谅了”,看得人心里硌得慌。
派出所新贴的告示换了词,不写“禁止家暴”,写“打孩子也可能坐牢”。
纸张还没干透,旁边棋牌室的大叔咧嘴:那小时候被爹揍的,能补张传票吗?
值班民警笑不出来,只说“现在报警,我们真出警”,说完把告示又按平了一点,怕夜雨打湿。
女孩出院那天,没回原来的家,被亲爸带去吃炸鸡。
她先把鸡腿塞进妈妈嘴里,小声说“压压疼”。
妈妈嚼着嚼着眼泪就下来,混着炸鸡皮,咸得发苦。
隔壁桌小孩过生日,店员唱“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女孩跟着哼,声音像没坏掉的录音机,还能用。
别急着转发“后爸都是恶魔”,也别刷“亲爹一定救场”。
暴力不是家庭形态的问题,是手痒的人找到了借口。
真有用的只有一条:听见摔东西别装睡,先打110,让孩子知道“大声喊疼”有用。
今晚你手机通讯录里多存一个“派出所”号码,也许就能让某个墙角少蹲一个小人儿。
来源:畅聊情感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