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西自然博物馆与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心连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深度联动,以馆校合作为纽带,为6岁至12岁小朋友打造“小小地质探险家——玩转山西的石头”地理科普手工实践活动。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山西丰富的地质资源转化为生动教育素材,共同搭建沉浸式地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轶琼)近日,山西自然博物馆与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心连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深度联动,以馆校合作为纽带,为6岁至12岁小朋友打造“小小地质探险家——玩转山西的石头”地理科普手工实践活动。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山西丰富的地质资源转化为生动教育素材,共同搭建沉浸式地质探索课堂。
作为馆校合作的核心环节,活动筹备阶段,山西自然博物馆开放馆藏资源,提供煤、玄武岩、方解石等岩石标本高清图片;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依托专业师资,设计互动讲解脚本与手工实践方案,确保科普内容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活动开场,双方联合播放地质短片,瞬间激发小朋友探索兴趣;互动讲解环节,博物馆工作人员与高校志愿者默契配合,通过“黑色石头有什么用?”“带小孔的石头怎样形成?”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小朋友在观察与思考中区分矿物和岩石差异。
手工创作环节的“化石简易挖掘”“矿物涂色认知”“石头拼贴创作”三大任务,更是馆校合作的生动体现:博物馆提供“探矿”盲盒原料与其他素材,高校志愿者发挥教学优势,手把手指导小朋友用铲刷“探矿”、对照实物涂色,用碎石拼贴五台山、平遥古城轮廓。分享环节中,双方工作人员共同点评小朋友作品,鼓励大家分享创意,进一步深化对山西地质的认知与资源保护的思考。
此次馆校合作科普活动,不仅让小朋友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为地质资源保护注入新生力量,更开创了“高校专业支撑+博物馆资源赋能”的科普新模式,实现科普传播、教育培育与文化传承的多方共赢。
来源:太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