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国际军售圈里,突然刮起一阵“怪风”。阿塞拜疆媒体《里海广播公司》在10月12日的一档节目里,出人意料地给印度空军“支招”,力荐他们赶紧下单买俄罗斯的苏-57E战斗机。理由呢?说得煞有介事:不仅能帮印度在隐形战机竞赛里“抢占先机”,更重要的是,这飞机能死死压
最近国际军售圈里,突然刮起一阵“怪风”。阿塞拜疆媒体《里海广播公司》在10月12日的一档节目里,出人意料地给印度空军“支招”,力荐他们赶紧下单买俄罗斯的苏-57E战斗机。理由呢?说得煞有介事:不仅能帮印度在隐形战机竞赛里“抢占先机”,更重要的是,这飞机能死死压住巴基斯坦即将到手的歼-35!尤其关键的是,他们宣称抓住了歼-35的“命门”——发动机。
听起来是不是挺唬人?但咱扒开这层看似专业的皮,里面藏的却是经不起推敲的错位比较和逻辑硬伤。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场由阿塞拜疆媒体导演、意图影响印度决策的“苏-57E赞歌”,到底唱跑调了多少个音。
硬伤一:田忌赛马式对比,重型VS中型岂能同台论高下?
阿塞拜疆那位军事记者希尤斯诺夫的核心论点,就是苏-57E在性能上“全面碾压”歼-35,特别是发动机。他言之凿凿:AL-41F(未来换AL-51)推力猛、寿命长(大修间隔超1000小时),对比之下,歼-35用的WS-13E推力不足、维护间隔短(500小时以下),还扯什么“中国航发依赖苏联老底子,推重比和超巡能力不行”。
这说法最大的荒谬,在于强行把两种定位、吨位、设计目标截然不同的飞机,拉到一条起跑线上比百米冲刺。
苏-57E是什么? 根正苗红的重型第五代战斗机。俄罗斯搞它,追求的就是高空高速、大航程、大载弹量,是奔着踹门、制空、远程精确打击去的。它块头大、发动机推力猛(AL-41F单台最大推力约14.5吨级),这是它的核心定位决定的。
歼-35是什么? 中国航空工业在中型第五代战斗机领域的扛鼎之作。它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实用化、可负担、高低搭配”。是和歼-20重型隐形战机形成“黄金搭档”的角色,负责更广泛的部署、更高的出动率、更经济的作战成本。它的尺寸、重量、发动机推力(WS-19目标推力约11-12吨级),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这就好比硬拿一辆重型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和主炮威力,去嘲笑一辆轮式突击炮“不够硬、火力不够猛”,却完全无视后者在机动性、部署灵活性和成本上的巨大优势。 阿塞拜疆媒体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对比法,本身就暴露了其专业性的匮乏,或者说,是刻意营造一种“苏-57E全面胜出”的误导性氛围。
硬伤二:航发数据“张口就来”,歼-35心脏岂容妄下定论?
阿塞拜疆媒体贬低歼-35发动机的第二个“论据”,是所谓的大修间隔(MTBO)差距(俄发>1000小时 vs 中式航发
这个说法更是充满了主观臆断和过时偏见:
核心数据从何而来? 无论是俄制AL-41F/AL-51系列,还是中国为歼-35配套研制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普遍认为主选是WS-19),其真实、可靠的MTBO数据都属于高度机密。商业宣传数据和实战部署、高强度使用下的真实维护周期,往往是两回事。阿塞拜疆媒体(甚至引述的所谓“西方专家”)能拿出确凿的、可验证的对比数据源吗?显然不能。这更像是一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断言。
歼-35用的到底是谁的“心”?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阿塞拜疆记者似乎还停留在FC-31“鹘鹰”技术验证机早期用俄制RD-93发动机的老黄历里,张口闭口“WS-13E”。歼-35作为中国自主研制、即将列装部队的五代机,其动力核心必然是国产先进中推。WS-13系列早已不是主流选项,真正匹配其定位和需求的是为五代中型机量身打造的WS-19(亦称“黄山”发动机)。WS-19的设计目标就包括高推重比、全权限数字控制(FADEC)、优异的可靠性维护性。用WS-13E的老数据去套WS-19,甚至臆测其性能,无异于刻舟求剑。
“技术依赖论”早已破产。 所谓“中国航发依赖苏联老底子,存在短板”的论调,是西方某些势力唱衰中国航空工业的陈词滥调。看看现实吧:歼-20用上了完全自主的WS-15“峨眉”,推力、性能直逼世界顶尖;运-20换装WS-20大涵道比涡扇,战略投送能力质变;CJ-1000A大涵道比商用发动机进展顺利。中国航发在材料、设计、制造、测试体系上早已走出独立自主的道路,短板正在被一块块补齐,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 无视这些巨大进步,仍抱着老皇历贬低中国航发,要么是真无知,要么是选择性失明。
所以,阿塞拜疆媒体基于模糊、过时甚至可能是错误信息得出的“航发碾压论”,其根基本身就是摇摇欲坠的沙堡,根本经不起事实的浪潮冲刷。
硬伤三:推销意图过于赤裸,俄印交易困局才是关键
阿塞拜疆媒体如此卖力地鼓吹苏-57E针对歼-35的“优势”,甚至不惜采用错位比较和误导性信息,其背后的动机其实并不难猜。报道里自己就“露了馅”:强调俄罗斯正给印度开“优厚条件”,包括技术转让和本地组装,目标是卖出114架,总价高达150-200亿美元!
这哪里是客观分析?分明是替俄罗斯的军售困境摇旗呐喊!
苏-57E的“前车之鉴”犹在。 印度当年为什么退出与俄罗斯联合研制五代机(FGFA,基于苏-57)的项目?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成本失控!早在2018年,单机成本预估就突破了2.5亿美元。如今俄罗斯想把单卖(且是出口版E型)的价格压到远低于当年合作研发的成本价,还要包含技术转让和本地组装,其难度可想而知。歼-35作为定位更精准、规模效应更显著的中型机,其预估单价(普遍认为在8000万-1亿美元区间)对印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成本吸引力。 俄罗斯如何在价格上竞争?阿塞拜疆媒体的“性能吹捧”,更像是在价格劣势下,试图给印度决策者制造一种“贵有贵的道理”的心理暗示。
“高原优势论”经不起推敲。 报道中提到苏-57E能整合“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高原超视距作战中有优势。这听起来很美,但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匕首”这类大型空射高超武器,其载机平台(如米格-31)本身就需要极强的结构强度和推力,苏-57E能否有效、安全地整合并发挥其全部性能尚存疑问。其次,高原环境对任何飞机的发动机都是严峻考验。苏-57E使用的大推力发动机在高原稀薄空气下的实际表现,未必就比针对高原优化设计的先进中推(如WS-19)更具绝对优势。把未经充分验证的“纸面优势”当作卖点,风险极大。
印度的战略考量远非一种飞机能定。 印度空军的装备体系复杂,来源多元(俄、美、欧、以),后勤保障已是巨大挑战。引入一种全新的、技术复杂的俄制重型五代机(且俄罗斯自身装备数量都有限),其带来的体系融合难度、维护保障压力、以及潜在的被“技术绑定”风险,印度不得不深思。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若获得歼-35,则能更好地融入其现有(且以中系为主)的作战体系,形成合力。
因此,阿塞拜疆媒体看似在分析技术,实则句句指向帮俄罗斯撬动印度钱包。其贬低歼-35的言论,更像是为这场艰难的军售谈判制造舆论铺垫,而非客观公正的军事评估。
结语:警惕“捧杀”背后的战略算计
阿塞拜疆媒体这次对苏-57E的“意外盛赞”和对歼-35的刻意贬低,绝非一次简单的军事评论失误。它暴露出的是一种服务于特定军售目标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操弄。其核心手法,就是通过错位比较、模糊数据、利用过时偏见,营造一种苏-57E“技术碾压”歼-35的假象,以期影响印度这个潜在买家的决策天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过度的“赞美”往往包裹着昂贵的价签,而对竞争对手的刻意贬低,则常常隐藏着对自身弱点的焦虑。印度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大国,其空军装备的选择,必然是基于自身战略需求、经济可承受性、技术自主可控性和体系融合性的综合、理性判断。歼-35作为一款设计目标明确、技术日趋成熟、成本控制优秀的中型五代机,其在巴基斯坦乃至更多地区国家的成功部署,本身就是对其能力和价值最有力的证明。苏-57E能否真的如阿塞拜疆媒体所描绘的那般“碾压”对手,最终还是要靠实打实的性能、可靠性和性价比来说话,而非几句充满算计的“广告词”。这场由域外媒体掀起的“口水战”,恰恰提醒我们,在波谲云诡的地缘博弈与军贸竞争中,保持清醒认知,穿透信息迷雾,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来源:料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