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吐槽对《时代》封面照不满意,孙玉良:不征求本人同意侵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4:02 1

摘要:凌晨的社交媒体被特朗普的怒火点燃,他在自己创立的“真实社交”上发帖,直指美国《时代》周刊对他不公。他抱怨封面照片是“史上最差”,头发被抹掉,头顶上方漂浮着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一顶小小的漂浮王冠。特朗普强调自己从不喜欢仰拍的照片,这张封面照片让他彻底抓狂。你几乎

文|孙玉良

凌晨的社交媒体被特朗普的怒火点燃,他在自己创立的“真实社交”上发帖,直指美国《时代》周刊对他不公。他抱怨封面照片是“史上最差”,头发被抹掉,头顶上方漂浮着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一顶小小的漂浮王冠。特朗普强调自己从不喜欢仰拍的照片,这张封面照片让他彻底抓狂。你几乎可以想象他盯着屏幕,眉头紧锁,手指敲击键盘时的力道。

特朗普的吐槽有没有道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时代》杂志用特朗普的头像做封面,难道不应该首先征得特朗普的同意吗?未经同意就刊载属于“侵权”。当然,特朗普无意起诉《时代》侵权,这次风波仅是特朗普对舆论、媒体和公众关注度的一次集中宣泄,吸引流量罢了。他先肯定报道内容还不错,却将所有焦点都转向了视觉呈现,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操作: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把公众讨论引向他所希望的方向。照片不只是封面,它成为政治舞台的延伸,是争夺形象控制权的战场。

社交媒体上,特朗普的帖文迅速发酵,支持者立刻响应,有人同情他照片被“抹头发”,有人调侃所谓漂浮的王冠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小皇帝。舆论场被一次微小的视觉争议掀起波澜,而特朗普正是借助这种波澜,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被误解、被媒体针对的形象。对于他来说,每一次公众的注意力都是政治资本,每一次争议都是舞台灯光。

从策略上看,这也是特朗普对媒体惯有手法的反击。他并不否认报道内容,而是挑出封面照片的细节,将问题聚焦于“视觉不公”,让媒体的专业判断被置于公众讨论的漩涡中。表面上是个人形象的争论,实质上是权力和舆论控制的较量。特朗普清楚,形象和叙事的掌控,往往比政策议题更能直击民众心理。

在特朗普的逻辑里,照片不只是照片,它是一种象征。他抱怨仰拍角度、头发被抹、漂浮小冠,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际上代表了他对自我形象的严格管理。他不允许媒体随意定义他,即使是视觉表达,也必须服从于他的政治品牌和公众认知。社交媒体成为他的战场,他用语言、图片和情绪,构建一个自己可控的叙事空间。

同时,这也反映出特朗普时代政治与舆乐边界的模糊。他的怒怼、吐槽,既是个人情绪表达,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对媒体的挑战,也是对公众注意力的捕捉。政治不再只是政策和外交,形象管理、视觉传播和社交媒体互动同样构成政治竞技场。你无法忽视他的每一次发帖,因为那背后牵动的是舆论流向和支持者的情绪。

更有趣的是,特朗普选择凌晨发帖,这种时间选择并非偶然。凌晨的社交媒体活跃度有限,但精确覆盖他的铁杆受众。这是一种精准投放:在夜深人静时,把自己的情绪和信息推送到核心支持者的屏幕上,让他们成为传播者,让话题自然扩散。照片风波,从个人抱怨迅速演变为舆论事件,特朗普掌控了节奏,也掌控了关注度。

特朗普的爆发,也提醒我们,政治人物与媒体的互动不只是报道与被报道的关系,更是形象与权力的角力。封面照片引发的争议,看似无关紧要,却揭示了政治与媒体关系的微妙。媒体选择封面、角度和构图,媒体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成为政治符号,而被报道者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把视觉、文字和情绪融合为政治手段。

在这个事件里,特朗普既是受害者,也是操盘手。他抱怨照片,又借此引发公众关注;他愤怒,又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舆论掌控权。封面照片只是表象,真正展示的是他对舆论环境的敏锐感知和操控能力。对于特朗普来说,每一张被挑剔的照片,都是一次政治演练,一次向公众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

最后,这场风波让人不得不思考:政治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博弈已经从政策延伸到视觉,公众舆论也在每一次争议中被重新定义。照片、角度、细节、情绪,所有元素都可能成为舆论战的战场。特朗普用一次封面照片风波,再次证明了他的手段:即使在视觉争议中,也能牢牢抓住公众的眼球,把个人抱怨变成舆论焦点,让每一场争议都成为自己政治故事的一部分。

光看《时代》的封面,你看到的只是特朗普的面孔,但在背后,你看到的是一个熟练的舆论操盘手,一个善于将情绪、媒体和公众关注融合的政治表演者。照片争议,也许只是一个开端,而真正的故事,还在他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敲击和发帖里。

来源:孙玉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