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床单往双层床上铺一挂,营造电影院氛围,他们躲在里面,一待就是几小时,吃饭要哄、出门要玩得费尽心机。
文|凝妈悟语
小长假里,几个孩子凑在一起,除了刷短视频,没有别的活动。
床单往双层床上铺一挂,营造电影院氛围,他们躲在里面,一待就是几小时,吃饭要哄、出门要玩得费尽心机。
上学后,孩子还是舍不得收手,在各种间隙里,总是忍不住切换成短视频。
“吱吱嘎嘎、呜哇乱叫”的声音,我听了都感觉脑袋要炸掉,可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
眼看着孩子对短视频的沉迷快要演变成惰性习惯,要赶紧制止。
但是硬来,孩子不情愿,还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想起有一次,我读一本脑科学的书,谈到哪些行为可以让大脑变聪明,孩子非常感兴趣,立马着手去做。
所以,决定换个思路,和孩子聊一聊,短视频是怎么让大脑变笨的,让他理解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甘情愿地收敛自己的行为。
不规范的语言,拉低表达能力
孩子沉迷的短视频里,藏着不少 “语言陷阱”。
我家孩子偏爱蛋仔游戏解说类视频,这类视频为博得爆笑效果,往往使用雷人、不规范的语言:
比如,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歪曲成 “蚊子咬、臭烘烘、臭水沟”,内容里还充斥着 “第三者插足”“人妖八嘎蛋” 等毁三观表述,脏话随口就来。
这些不规范语言正悄悄污染孩子的语言体系。
现在孩子张口就是 “CP”“来了老弟”,连叫我都不喊 “妈妈”,改叫 “兄弟”。
我问他 “在学校也叫老师‘兄弟’吗?”
他说 “不敢”。
可我深知,语言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不早点和孩子说清楚这类语言的问题,等习惯养成,孩子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不分场合脱口而出,到时再纠正可就难了。
更让人忧心的是,孩子原本爱读书,曾经积累了不少规范词汇,说话总能恰如其分用高质量表达。
可现在,乱七八糟的词汇取代了原本的积累,连写看图写话都常常说 “不会写”,远没有一年级时的自信流畅。
从语言学习理论来看,儿童时期是语言习得关键期,孩子模仿能力极强,但对语言的辨别能力却并不成熟。
短视频里不规范、低俗的语言,会干扰孩子对标准语言的认知吸收,破坏语言体系规范性,进而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影响一旦固化,对未来书面写作和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难以逆转。
语言是大脑思维的 “外化工具”,一旦形成坏习惯,大脑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满脑子想着视频内容,学习时很难专注
孩子喜欢视频,到了痴迷的程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专注力。
睡前,我给他读书,刚读了几句,他就开始念叨视频内容:
什么小紫、小粉、浪哥、辉哥等玩游戏、搞笑的事情;
什么以后要当主播,解说视频。
写作业更心不在焉,刚写几分钟就抬头说:妈妈,以后只要放长一点的假期,我就玩游戏吧。到时候,你给我下载上,我要一个东东羊的皮肤,你就送我一个好吗?
孩子的心思全被短视频内容占据,完全忽略了读书、写作业这些该专注完成的 “本职工作”。
脑科学认为:专注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如果被其他事情占用,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就所剩无几。
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大脑就不会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势必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
当大脑长期处于 “分心状态”,会逐渐适应这种低强度的工作模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稀疏,反应速度和思维能力逐渐下降,悄悄变笨在所难免。
被动接受信息,很难深度思考
脑科学早已发现:大脑是个懒家伙,用进废退!
看短视频,本质是大脑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不是主动吸收知识。
短视频为迎合即时满足感,把信息碎片化、浅层化,无需深度思考,只需被动接收就能获得娱乐体验。
当孩子习惯这种 “轻松获取信息” 的方式,大脑会逐渐 “偷懒”,变得不愿主动思考。
大脑需要刺激才能变聪明,但前提是,这些刺激是丰富多元的积极刺激:
走进大自然观察花草生长、在现实中与人交流、通过书本汲取系统知识。
这些刺激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中激发大脑活力,促进神经元形成复杂神经网络。
短视频显然无法提供这样的刺激,只能让孩子在短暂娱乐中 “图个乐呵”,消磨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大脑会越来越依赖 “被动接收”,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会慢慢流失,悄悄变笨也就成了必然。
孩子现在做数学题就是这样,只要题目字数多一点、或者题型没见过,就皱着眉哭丧着脸说 “我不会”,可只要我提醒他 “再认真读一遍题”,他读完往往就能想出解题思路。
写在最后: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短视频,孩子的生活不可能是真空状态。
关键是早点和孩子立好规矩,教会他们理性看待短视频,学会判断内容好坏,而不是等沉迷后难以管控,再后悔没提前引导。
我和孩子制定了 “短视频使用约定”:每天只能看15分钟,看完后一起讨论内容 —— 哪些部分好(比如教手工、科普小知识),可以吸收学习;哪些部分不好(比如低俗语言、错误价值观),明确指出并避免模仿。
对于视频里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动手实践:用画画把科普知识画出来,用彩泥制作手工造型。
这样一来,短视频就从 “消磨时光的工具” 变成 “获取知识、激发创造力的辅助”。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短视频只是放松的 “调味品”,不是生活的 “主菜”;学习、接触大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成长快乐,才是童年的 “主旋律”。
当我给孩子讲了这些让大脑变笨的原因和事实,孩子表示想变聪明,就从心里认可不再过度刷短视频这回事,开始执行新的约定,把更多精力投入有意义的事。
来源:凝妈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