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曹德旺的名字始终与 “实在” 二字紧密相连。他话不多,却用三十年时间将一块汽车玻璃做到全球领先 —— 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搭载着福耀生产的玻璃;他不追热点,却在 2021 年掏出百亿创办大学,学费低至五千多元,打破外界对 “企业家办学
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曹德旺的名字始终与 “实在” 二字紧密相连。他话不多,却用三十年时间将一块汽车玻璃做到全球领先 —— 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搭载着福耀生产的玻璃;他不追热点,却在 2021 年掏出百亿创办大学,学费低至五千多元,打破外界对 “企业家办学逐利” 的偏见。人民日报曾专访这位 “玻璃大王”,对话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对制造业的坚守、对教育的诚意,以及对 “信任” 二字的深刻践行。这种不浮躁、不投机的行事风格,让他在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里,活成了稀缺的 “定心石”。
创业起点:福清小厂里的 “破局者”
三十年前的福建福清,一家地方玻璃厂正处在倒闭边缘。厂区里杂草丛生,两台老旧的玻璃熔炉温度忽高忽低,生产出的玻璃要么布满气泡,要么尺寸偏差,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厂里欠着员工三个月工资,有人扛着铺盖卷离开,留下的人也大多在混日子 —— 这就是曹德旺最初接手时的场景。
彼时的曹德旺,还在厂里做着杂活。为了盘活滞销的玻璃,他每天凌晨五点就拉着板车出门,把玻璃送到周边的五金店、修理厂,一来一回要走二十多公里路,鞋底磨破了就垫上硬纸板,汗水浸透了衬衫也顾不上换。有次送货时遇到暴雨,板车陷在泥坑里,他硬是咬着牙把几百斤重的玻璃扛到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到家时浑身是泥,玻璃却一块没碎。
“把这破厂承包给我吧。” 当曹德旺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这个想法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 “疯了”。有人劝他 “这就是个烂摊子,再怎么折腾也赚不到钱”,还有人调侃 “你是不是想靠承包之名,把厂里仅剩的设备卖了换钱”。面对质疑,曹德旺只说了一句话:“我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改生产流程。每天天不亮就守在熔炉旁,盯着温度表调整参数,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发现工人操作不规范,他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如何控制玻璃的厚度和平整度;为了节省成本,他带着员工去废品站捡能用的零件,自己动手维修设备。半年后,厂里生产的玻璃终于达到合格标准,订单慢慢多了起来,欠员工的工资也逐一结清。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渐渐收起了质疑的目光。
市场契机:武夷山路上的 “玻璃觉醒”
真正让曹德旺决心深耕汽车玻璃领域的,是一次偶然的武夷山之行。上世纪 90 年代初,他陪客户去武夷山旅游,路上客户的汽车玻璃被石子砸裂,司机说 “换一块进口玻璃得几千块”。这句话让曹德旺瞬间愣住 —— 他此前做过调研,国产玻璃的生产成本明明只有几百元,为何市场被外国人垄断后,价格翻了十倍不止?
回到福清后,曹德旺立刻扎进图书馆,查阅汽车玻璃行业的资料。他发现,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核心零部件如玻璃、发动机等,几乎全依赖进口,国外品牌不仅定价高,还经常延迟供货。“咱们必须有自己的汽车玻璃品牌。” 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为了筹集资金,曹德旺毫不犹豫地抵押了自家的房子,又向银行贷了一笔款,凑齐了创办专业汽车玻璃厂的启动资金。工厂筹建期间,他带着技术团队去国外考察,却遭到外国厂商的轻视 —— 对方不仅不透露核心技术,还嘲讽 “中国人造不出合格的汽车玻璃”。曹德旺没争辩,只是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回来后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从玻璃配方到生产工艺,逐一突破。
1993 年,福耀玻璃正式投产。第一批产品送样给国内汽车厂时,对方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甚至在抗冲击性上超过了进口玻璃。从此,福耀玻璃打开了市场,先是配套国内车企,后来又打入国际市场。如今,奔驰、宝马、丰田、大众等全球知名车企,都成了福耀的长期客户,福耀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30%,真正实现了 “让中国人造的玻璃走向世界”。
福耀的全球之路:“死磕一件事” 的坚守
在多元化经营成为商界潮流的年代,曹德旺始终保持着罕见的 “专注”。有人劝他 “趁现在有钱,进军房地产、互联网,赚快钱”,他却摇头拒绝:“我这辈子就干玻璃这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精,比什么都强。”
这种 “死磕” 精神,体现在福耀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里。为了提升玻璃的耐热性,研发团队用了三年时间,测试了上百种配方,最终找到最佳比例;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玻璃的需求,曹德旺亲自带队去德国考察,引进先进设备,投入数亿元研发超薄玻璃;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受阻,福耀在海外的工厂面临原材料短缺,曹德旺坐镇总部,协调国内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再通过海运、空运送到海外,确保客户订单不受影响。
他从不迷信 “运气” 和 “关系”,始终相信 “产品质量才是最好的通行证”。有次,一批玻璃因为运输过程中出现轻微划痕,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曹德旺坚持全部召回,重新生产。有人觉得 “小题大做”,他却严肃地说:“福耀的招牌,不能毁在‘差不多’上。” 正是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福耀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即使面对贸易壁垒,也能凭借过硬的产品竞争力打开局面。
如今的福耀,在全球设有十几个生产基地,员工超过四万人。但曹德旺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习惯,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先看报纸了解行业动态,然后去车间转一圈,和工人聊生产情况。他常说:“车间是福耀的根,只有扎根车间,才能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员工需要什么。”
百亿办学:不赚学费的 “教育实验”
2021 年,曹德旺宣布捐出 100 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暂名)。消息一出,外界一片质疑:“一个卖玻璃的,懂教育吗?”“是不是借着办学的名义圈地、赚钱?” 面对这些声音,曹德旺没有过多辩解,只是默默推进学校建设。
2023 年,福耀科技大学正式招生,首年招收 50 名学生,录取平均分超过 600 分。更让人意外的是,学校的学费定为每年 5460 元,这个价格不仅远低于民办大学,甚至比很多公办大学的学费还要低。有人算过一笔账,仅靠学费收入,连学校的日常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更别说收回百亿投资。曹德旺对此的回应很直接:“我办学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培养能动手、能干事的制造业人才。”
他深知,当前制造业最缺的不是高学历人才,而是既懂理论又会实操的 “工匠型人才”。因此,福耀科技大学采用了独特的 “双导师制”—— 每个学生配备两名导师,一名是高校的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另一名是福耀的技术专家,负责实践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完理论后,直接去福耀的车间实训,从玻璃生产到设备维修,逐一上手操作。这种 “理论 + 实践” 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 “重考试、轻技能” 的弊端,让学生毕业就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为了保证办学质量,曹德旺特意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担任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自己则不插手具体办学事务。他说:“我不懂教育,就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我能做的,就是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资金,不被利益干扰。” 如今,首批学生已经进入实训阶段,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车间里亲手做出一块合格的汽车玻璃,比考满分还开心。”
企业家底色:对己 “抠”,对人 “实”
在商界,曹德旺的 “抠门” 是出了名的。他常年穿着几十元的衬衫,出差时住经济型酒店,吃饭也只点简单的家常菜,甚至连手机都是用了好几年的旧款。有人问他 “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他笑着说:“钱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但对员工,曹德旺却格外 “大方”。福耀员工的人均月薪超过 1 万元,在制造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公司设有 “困难员工帮扶基金”,员工或家人患重病,可直接申请补助,最高能拿到 10 万元;为了解决员工住房问题,福耀在厂区周边建设了员工宿舍,配套幼儿园、超市等设施,租金仅为市场价的一半。有位员工回忆,自己母亲患癌症时,曹德旺亲自批了 5 万元补助,还特意叮嘱 “安心照顾母亲,工作的事不用操心”。
他的慈善捐款同样 “实在”。多年来,曹德旺累计捐款超过 160 亿元,涉及扶贫、救灾、教育等多个领域。但他从不搞 “高调捐款”,也不通过捐款 “洗白” 什么,所有捐款都是从个人资产中支出,与福耀公司无关。有次,有人质疑他 “捐款是为了避税”,他直接公开了个人纳税记录,用事实反驳:“我捐的每一分钱,都是税后收入,没必要靠捐款避税。”
信任的重量:超越财富的价值
李嘉诚曾说:“赚钱不算什么,让人信你才重要。” 这句话在曹德旺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在充满投机和浮躁的商业环境中,他始终坚守 “诚实” 二字 —— 不造假、不欺瞒、不搞暗箱操作,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客户、员工和社会的信任。
人民日报专访他时,问他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他回答:“有抱负,要想着为国家、为行业做点事;有责任,要对员工、对客户负责;有胸怀,能容得下不同意见;有境界,赚了钱要想着回馈社会。” 这番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出了企业家最本质的底色 —— 不是追求财富的多少,而是追求 “让人信任” 的价值。
如今,曹德旺已经 70 多岁,身体不如年轻时硬朗,但精神头依然很足。每天去车间转一圈、和员工聊聊天,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有人问他 “现在有钱了,图什么”,他想了想,认真地说:“钱多了烦恼也多,干点正经事 —— 比如把玻璃做得更好,把大学办得更实,才心里踏实。”
在福建福清福耀总部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块特殊的玻璃 —— 它是福耀生产的第一块汽车玻璃,边缘有些粗糙,却被精心地装在玻璃罩里。旁边的展板上,写着曹德旺的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就是想让人相信,中国人能造出全世界最好的玻璃。” 这句话,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却藏着一位中国企业家最朴素的坚守与骄傲。
近日,有媒体拍到曹德旺在福耀科技大学的实训车间,戴着安全帽,弯腰查看学生操作玻璃切割设备。阳光透过车间的玻璃窗,落在他身上,他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不是身家百亿的企业家,只是一位普通的 “老师傅”。
来源:抚资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