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末黄巢起义能纵横十余年、攻破长安建立 “大齐政权”,绝非仅靠流民裹挟 —— 其麾下聚集了一批兼具战斗力与号召力的猛将。这些人里,有与黄巢同宗的亲信,有叛唐投义的将领,也有从草莽中崛起的悍卒。
唐末黄巢起义能纵横十余年、攻破长安建立 “大齐政权”,绝非仅靠流民裹挟 —— 其麾下聚集了一批兼具战斗力与号召力的猛将。这些人里,有与黄巢同宗的亲信,有叛唐投义的将领,也有从草莽中崛起的悍卒。
若说黄巢是起义军的 “精神领袖”,尚让就是实际的 “操盘手”—— 他的资历甚至比黄巢更老。早年尚让与兄长尚君长追随王仙芝起义,在草军中已是核心将领;中和元年(881 年)王仙芝战死,尚让手握残余兵力投奔黄巢,直接帮黄巢整合了分散的起义军,甚至力推黄巢称帝,自己则任大齐政权的 “太尉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兼军队统帅。
尚让的厉害,不止于带兵。他是 “均平” 口号的主要推动者 —— 史载其在长安街头宣称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极大安抚了民心;在军事上,他多次亲率大军抵御唐军反扑,比如中和二年(882 年)在梁田陂迎战唐将郑畋,虽战败却稳住了长安防线。但这位 “二把手” 也有致命缺陷:格局太小。黄巢后期多疑,尚让非但不调和内部矛盾,反而与孟楷争权,加速了集团分裂。
黄巢败亡后,尚让率残部投降唐将时溥,本想保全性命,却因 “早年威名太盛” 遭时溥忌惮,最终被斩首示众。《新唐书・黄巢传》评价他 “能聚众而不能守,能谋始而不能谋终”,堪称精准。
孟楷是黄巢集团的 “武力担当”,也是最受信任的 “心腹猛将”—— 史载他 “骁勇善战,御下极严”,从普通士兵一路升到 “尚书左仆射”,相当于齐政权的军事总指挥。他的战绩,每一场都带着 “狠劲”:
中和三年(883 年),孟楷率先锋军攻打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直接开门投降,还主动加入起义军;随后他奉命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把唐军守将赵犨逼到 “食人为粮” 的绝境 ——《资治通鉴》记载,孟楷 “围陈州数百重,昼夜攻之,志在必得”,若不是唐军援军赶到,陈州早被攻破。但孟楷的 “狠” 也让他树敌太多。中和四年(884 年),唐将周岌、时溥、朱温联军救援陈州,孟楷轻敌冒进,在项城被唐军伏击。他率部死战,最终力竭被俘,被赵犨当场斩首 —— 赵犨为了泄愤,甚至把他的首级传示各地唐军,直接动摇了起义军的军心。黄巢得知孟楷战死,当场痛哭流涕,随后疯狂攻打陈州,却因失去核心战力而屡战屡败。可以说,孟楷之死,是黄巢起义由盛转衰的 “致命拐点”。
朱温是这 8 人里最 “特殊” 的一个 —— 他既是黄巢手下的猛将,也是亲手埋葬大齐政权的 “叛徒”,最后还成了五代十国的 “开国皇帝”。早年朱温参加起义军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兵,但他 “骁勇有谋,善观时变”,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中和元年(881 年),他随黄巢攻破长安,因功升为 “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次年,他奉命攻打同州(今陕西大荔),仅用三个月就拿下这座战略要地,被黄巢任命为 “同州防御使”—— 这是起义军首次任命将领镇守地方,可见黄巢对他的信任。但朱温的 “野心” 远不止于此。中和二年(882 年),唐军将领王重荣率军围攻同州,朱温多次向黄巢求援,却因黄巢身边的宦官隐瞒军情而迟迟得不到支援。眼看城池将破,朱温果断选择叛唐 —— 他杀了黄巢派来的监军,向王重荣投降,还认王重荣为 “舅父”(实则无亲属关系,只是借势)。
唐僖宗得知后大喜,赐朱温名 “全忠”(讽刺的是,后来正是这个 “全忠” 灭了唐朝)。此后朱温凭借宣武节度使的身份,一边镇压起义军,一边吞并周边军阀,最终在 907 年称帝建梁。若论军事才能,朱温未必是 8 人中最强的,但论 “乱世生存术”,他绝对是第一 —— 他的背叛,直接让黄巢失去了关中东部的屏障,也让大齐政权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林言是黄巢的亲外甥,也是贴身护卫统领 —— 史载他 “常随巢左右,掌禁军”,相当于黄巢的 “御林军统领”。因为这层亲属关系,林言在起义军中地位特殊,虽无孟楷那样的赫赫战功,却能参与核心决策,甚至在黄巢多疑时充当 “传声筒”。
但在乱世中,“亲属关系” 终究抵不过 “求生本能”。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他对林言说:“汝取吾首去降,可得富贵,毋为他人所得。”(《资治通鉴》)林言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挥刀杀了黄巢,还顺带杀了黄巢的二弟黄邺、黄揆等 7 人,提着首级想向唐军将领时溥投降,以求封官赏爵。
可林言没想到,唐军内部也在 “抢功”—— 他刚走出狼虎谷,就被沙陀军将领李嗣源的部下拦住。这些人见林言手里有黄巢首级,直接乱刀将他砍死,把首级抢过来献给时溥。就这样,林言成了 “杀舅求活却不得活” 的悲剧人物。他的结局,恰恰印证了唐末乱世的残酷:连 “亲外甥” 都能为求生背叛,所谓的 “忠诚” 不过是利益未到而已。
尚君长是尚让的亲哥哥,也是王仙芝起义时的 “创始团队成员”—— 早在乾符元年(874 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时,尚君长就与弟弟尚让一起加入,因 “骁勇多谋” 被王仙芝任命为 “副帅”,地位仅次于王仙芝。
他的死,堪称唐末起义史上最 “冤” 的事件之一。乾符三年(876 年),王仙芝在唐军围剿下陷入困境,心生投降之意,便派尚君长作为使者,去与唐将宋威谈判。没想到宋威为了邀功,竟在半路上设伏,把尚君长等人俘虏,然后向朝廷谎称 “在战场上生擒草军副帅”。唐僖宗信以为真,下旨将尚君长斩首示众。
尚君长的死,彻底断了王仙芝的投降之路 —— 王仙芝得知后大怒,率部疯狂反扑,起义军规模反而扩大了。而尚君长的弟弟尚让,也因兄长之死对唐朝彻底失望,后来才会在王仙芝战死后,果断投奔黄巢。可以说,尚君长的 “冤死”,间接推动了黄巢起义的壮大。
黄邺是黄巢的亲侄子,也是起义军中 “宗室将领” 的代表 —— 他与另一位侄子黄揆一起,常年跟随黄巢征战,被称为 “黄家双璧”。黄邺的特点是 “稳”:不像孟楷那样冒进,也不像朱温那样善变,而是擅长打 “持久战” 和 “防御战”。
他的主要战绩集中在黄巢称帝后:中和二年(882 年),黄邺奉命攻打襄阳,虽未攻破城池,却牵制了唐军大量兵力,为朱温镇守同州减轻了压力;中和三年(883 年),唐军收复长安,黄邺率部断后,在渭桥与唐军激战,掩护黄巢主力撤退;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被围狼虎谷,黄邺始终不离不弃,率残部与唐军死战。
但这位 “忠诚的侄子”,最终还是死在了 “自家人” 手里 —— 林言杀黄巢时,黄邺就在身边,他试图反抗,却因寡不敌众被林言斩杀。《新唐书・黄巢传》记载,林言杀了黄巢后,“又斩邺、揆等七人”,黄邺的死,标志着黄巢 “宗室核心” 的彻底覆灭。
在黄巢的猛将里,赵璋是个 “异类”—— 他不像孟楷那样冲锋陷阵,也不像尚让那样权倾朝野,却凭借 “文武双全” 成为齐政权的 “核心谋臣”。史载赵璋早年是王仙芝的部下,擅长 “制定军法、安抚百姓”,王仙芝死后,他随尚让投奔黄巢,很快被任命为 “尚书右仆射”,与孟楷分管 “行政” 与 “军事”。
赵璋的贡献,更多在 “治国” 而非 “打仗”:
黄巢攻破长安后,赵璋主持制定了大齐政权的官制、税法,还下令 “没收富户财产,赈济流民”,一度稳定了长安的秩序;军事上,他虽不常亲自带兵,却多次为黄巢出谋划策,比如建议黄巢 “坚守长安,分兵攻略周边州县”,可惜黄巢后期多疑,未采纳这一建议,导致起义军陷入孤立。赵璋的结局史料记载模糊,但结合《旧唐书・黄巢传》“巢败后,璋不知所终” 的记载,以及当时唐军对起义军将领的追杀力度来看,他大概率是在黄巢败亡后,隐姓埋名逃亡,最终死于乱世之中。相较于其他猛将的 “轰轰烈烈”,赵璋的 “默默无闻”,反而让他成了少数可能 “善终” 的人 —— 也算一种幸运。
李罕之是这 8 人里最 “能打” 的将领之一,也是最 “善变” 的人之一 —— 他早年是个和尚,因 “不守清规” 被赶出寺庙,后来参加黄巢起义,凭借 “骁勇绝伦,善用长枪” 很快升为先锋将。史载他作战时 “常冲锋在前,身被数创仍不退”,唐军士兵都怕他,称他为 “李摩云”(意为他能像云一样冲锋陷阵)。
但李罕之的 “狠” 不仅对敌人,对自己人也一样。中和元年(881 年),他随黄巢攻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因与另一将领发生矛盾,竟率部叛逃,投靠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早就听说李罕之的勇猛,当即任命他为 “泽州刺史”,让他抵御黄巢军。
此后李罕之凭借 “狠劲” 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他多次与朱温交战,虽互有胜负,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地盘;后来他又投靠朱温,再叛朱温,最终在 904 年病逝于洛阳。李罕之的一生,就是唐末军阀的 “缩影”—— 没有固定的忠诚,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所谓的 “道义”,只有活下去的 “狠劲”。他的存在,也证明了黄巢起义不仅是 “农民反抗”,更是 “军阀崛起” 的温床。
黄揆是黄巢的亲侄子,也是 “黄家宗室将领” 中与黄邺齐名的核心 —— 史载他 “骁勇仅次于孟楷,而沉稳更胜黄邺”,从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起兵时就追随左右,是起义军 “宗室嫡系” 的重要支柱。相较于黄邺擅长 “防御断后”,黄揆的特点是 “攻防兼备”,尤其擅长在运动战中撕开敌军防线。
他的关键战绩集中在起义军巅峰期:
中和二年(882 年),黄揆奉命镇守华州(今陕西华县)—— 这座城池是长安东部的门户,唐军多次猛攻,黄揆率部坚守半年,甚至在城破后还组织残部反扑,为黄巢调整防线争取了时间;中和三年(883 年),唐军攻破长安,黄巢率主力撤退,黄揆与黄邺分领左右翼断后,在渭水南岸与沙陀军李克用部激战。史载他 “持枪跃马,连杀数十人”,硬生生顶住沙陀骑兵的冲击,让黄巢主力得以安全撤离长安。黄揆的忠诚,直到最后一刻都未动摇。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被围狼虎谷,黄揆与黄邺一起贴身护卫黄巢,面对林言的背叛,他率先拔剑反抗,却因寡不敌众被林言斩杀。《新唐书・黄巢传》明确记载 “林言斩巢及邺、揆等七人”,将黄揆与黄邺并列,可见他在宗室中的核心地位。相较于朱温、李罕之的叛逃,黄揆用死亡证明了 “黄家宗室” 的底色 —— 即便起义失败,也未选择苟活,堪称黄巢身边 “最忠诚的宗室利刃”。
王重霸是黄巢麾下早期 “攻坚派” 猛将的代表 —— 他早年是草莽出身,因 “力大无穷,善用陌刀” 被黄巢招募,很快成为起义军 “攻城先锋”。与孟楷的 “围点打援”、李罕之的 “冲锋陷阵” 不同,王重霸的专长是 “登城破垒”,史载他 “每攻大城,必率死士先登,身被数十创仍不退”,唐军称他为 “王铁头”。
他的攻坚战绩在起义军早期至关重要:
乾符六年(879 年),黄巢攻打广州,王重霸率 200 死士攀爬城墙,硬生生撕开唐军防线,为起义军拿下这座南方重镇立下头功;中和元年(881 年),黄巢攻打长安门户潼关,王重霸再次充当先锋,在唐军滚木礌石的攻击下,第一个登上潼关城楼,亲手斩杀守将,彻底打开了通往长安的大门。但王重霸的 “狠”,也让他与黄巢集团产生裂痕 —— 中和二年(882 年),他因与孟楷争夺 “先锋将” 职位失败,又不满黄巢对孟楷的偏袒,竟率部叛逃,投靠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朱温的 “主动投机” 不同,王重霸的叛逃更像 “意气用事”,但他的选择却让他避开了黄巢的覆灭。此后他凭借 “攻坚能力” 在李克用麾下立足,甚至在五代时期,他的儿子王建立还成了后唐的宰相。《旧五代史・王建立传》记载 “重霸初从黄巢,骁勇冠绝,后归晋,累迁刺史”,虽未详述其结局,但结合五代史料推测,他大概率在乱世中得以善终 —— 相较于其他猛将的 “惨死”,王重霸靠 “及时止损” 活成了 “隐形赢家”。
庞师古是黄巢麾下 “后期崛起” 的猛将,也是少数 “从黄巢阵营成功过渡到五代军阀体系” 的将领 —— 他早年是黄巢起义军在江淮地区的 “游击先锋”,因 “善治军、能打硬仗” 被朱温看中,在朱温叛唐后,庞师古率部追随,成了朱温麾下最得力的 “救火队长”。
庞师古在黄巢时期的战绩,虽不如孟楷、黄揆耀眼,却对起义军的 “江淮攻略” 至关重要:
中和元年(881 年),庞师古奉命经略江淮,率部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今安徽寿县),为黄巢集团打通了 “南方补给线”,甚至一度切断了唐军从江淮向长安运送粮草的通道;中和二年(882 年),唐军围剿江淮起义军,庞师古率部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与唐军激战,以少胜多,保住了黄巢在南方的最后据点。朱温叛唐后,庞师古的 “军事才能” 被彻底激活 —— 他随朱温征战十余年,先后平定郓州(今山东东平)、徐州(今江苏徐州)的军阀,甚至在朱温与李克用的 “柏乡之战” 中,率部顶住了沙陀军的猛攻。但这位 “救火队长”,最终却死在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战役中:乾宁四年(897 年),庞师古奉命攻打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因轻敌冒进,在清口(今江苏淮阴)被杨行密水淹七军,最终战死沙场。《新五代史・庞师古传》评价他 “骁勇有余,谋略不足”,恰如他在黄巢时期的定位 —— 能打硬仗,却缺乏全局观。但不可否认,庞师古的存在,证明了黄巢集团确实培养了一批 “具备五代军阀潜质” 的猛将,只是他们的命运,最终都被乱世裹挟。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