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Z 世代同学的一封信:在量子化的时代保持清醒与热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3:04 1

摘要:当你点开这封信时,或许只是你这一天上网时间当中的一小个插曲,你可能愿意继续花几分钟阅读完这封信,也可能直接点击右上角的关闭退出这个页面。如果你开始继续往下读这封信,那么甚是感谢,毕竟这个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内容信息,24小时的时间线上线下

致亲爱的Z 世代同学们:

当你点开这封信时,或许只是你这一天上网时间当中的一小个插曲,你可能愿意继续花几分钟阅读完这封信,也可能直接点击右上角的关闭退出这个页面。如果你开始继续往下读这封信,那么甚是感谢,毕竟这个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内容信息,24小时的时间线上线下来回切换,时间被打散成碎片,各种社交平台每分每秒都有新的信息涌现,一篇文章能被认真地花几分钟读完实属不易。

几年前,火遍全网的《后浪》视频,演员何冰站在中年人的视角观察、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 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几年后,我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作为 Z世代年纪的一名年轻教师,我更想站在略比你们大几岁的同代人的视角,来为正处在大学年纪的你们分享一些或许有用的感悟和建议:

一、“数字原住民”要掌控数字 ,而不被数字掌控

我们Z世代作为和互联网相生相伴的一代,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网络数字生活早已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用AI 助手搜集资料、解答学习或生活中的困惑;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人生中的灵感时刻和各种情绪碎片;我们在抖音、视频号上看身边的或更远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很多素未谋面但早已熟悉的“ 隔屏相望的朋友”;我们在微博、B站、小红书形成因同样的兴趣构成的“ 圈子”,一起为喜欢的人产出内容、一起拼单、相互评论;我们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无畏契约里并肩作战、热血拼搏,感受胜利的喜悦......数字即是我们的生活。

但是,在数字生活中,我们是否成为了数字和流量的奴隶? 当我们用AI 生成内容时,是让AI根据我们搭建思维框架填充完善,还是我们的思维框架被AI形塑? 当我们分享生活照片时是单纯的自我愉悦还是为了他人的评论点赞,我们是否陷入到了“ 点赞数”的焦虑中? 当我们刷视频、看直播时,夸张的审美或审丑、恶意的言语和调侃、庸俗的恶搞和片段是否也被我们一笑带过或麻木地变成理所当然? 当我们作为网络圈层中一员时,我们是不是因为名人或大粉的煽动号召成为了群体极化的利剑、舆论风向的助燃剂,丧失了理智的思考,丢失了自我心底善良的本色? 当我们沉浸于游戏对抗中是否全然忘记了现实生活,连在课堂上也坐立难安?

同学们,在智能化、量子化的数字时代,我热烈地号召大家拥抱数字的浪潮,但我也希望大家在时刻警醒,小心那些看不见的却摧毁人心和意志的数字风暴。扎根自我,保持对“普世价值”和道德的坚守,保持审视和反思,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做真正的数字掌控者。

二、不要让 MBTI ,定义你的人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MBTI成为了Z 世代的自我认识方式,也成为了Z 世代社交的切入点。班级里同学的自我介绍,除了过去常见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外,最后基本都会加一句“我的 MBTI 是......”或者我是“E 人或 I 人”。MBTI其实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人格划分方式,将人格分为16 个类别,而所谓的E人就是指具有外向型人格,更能从社交中获取能量,所谓的I人就是指具有内向型人格,更加从自我独处中获取能量。

其实MBTI 和星座一样都是一种普遍归因,一种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方式。我并不认为通过MBTI 来了解自己是一件坏事,但过分强调 MBTI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却容易产生固化的刻板印象。现在,打开听歌软件,会看到“INFP 必听歌单”,打开社交平台的推文会看到“I 人职场生存法则”,在大学校园里也经常会听到同学们说诸如“我太 I 了,这个活动不适合我”等等类似的言论,MBTI好像成为了一种定义“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的标签。E人难道就不会有社交尴尬的时刻?就一定擅长做每次课堂作业展示的主讲人?I人难道就一定不善言辞、缺少朋友?就应付不了一些需要面对很多人的场合?E和 I似乎成为了同学们逃避挑战,不愿踏出自我舒适圈的说辞,并通过周围环境和社交媒体的强化而成为了撕不掉、打不破的标签。

同学们,不要让MBTI 定义你的人生。这里的MBTI不仅指MBTI 本身,也指各种各样束缚着我们的标签。去尝试、去突破、去挑战、去发现,去增长学识,去拥抱世界,有想法就全力以赴付诸实践,有畏惧就抛掉杂念勇往直前,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预想的困难并没有那么难,青春具有无限大的潜力与可能。《哪吒》系列电影的导演饺子从医学专业跨领域到动画行业,通过几年的热爱与打磨,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票房史上的神话;而曾经一度在人前讲话就会紧张的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个班级又一个班级同学流畅地讲出无数个知识点。我们缺乏的不是潜力,而是相信自己具有潜力的心和立刻付诸实践的勇气。就像这段时间很火的一句歌词唱的那样“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样?”

三、在内卷与躺平之间 ,记得拾起纯粹的美好

都说Z世 代的青年,也是45 度青年,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卷也卷不过,躺也不能彻底躺平。这种45 度混沌的位置,不仅仅是我们个人人生状态的纠结以及内心的不安,也是时代阵痛的缩影。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有很多苦恼,也有很多“不得不”的时候:比赛时间很赶,但为了综测和绩点不得不参加,于是拿着方案和小组同学在自习室里奋战到深夜;今晚有个很想看的直播,但论文其他人都写1 万多字,我还没写够这么多字数,不得不放弃直播专注论文;小组任务有同学“滑水”,不想让本组的作业效果太差,于是不得不承担更多的任务; 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还没有找到一份满意的实习,不得不开始反思复盘可以提高的方面......这些时刻难免让我们陷入到一些焦灼的情绪当中,当然或许还有卷不过别人的失落,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肯定的迷茫。这些情绪在当下的阶段困住了我们,也消磨了很多快乐。

每当这些时刻出现,别忘记出去走走看看:去撸一撸校园操场上正懒洋洋晒太阳的小猫,去买一碗学校食堂里大碗好吃的牛肉面;去喝一杯冒着凉气的“快乐肥宅水”,去捡一片路上的银杏叶;去和朋友跑步流汗,去和舍友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校园生活里的微小幸福,会成为我们焦虑和压力的调味剂,会成为平衡不快乐的砝码。有些时候跳出此刻的情绪状态,去体验、感受、捡拾一些纯粹的美好,会发现困难和不快乐好像不过如此,明早起床还能再战。

同学们,做一个有想法、会独立思考的清醒青年,做一个有勇气、会付诸实践的不被定义的青年,做一个肯努力、爱生活的热爱青年。

在这个量子化的时代,请始终保持清醒与热爱。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西南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