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4日,曾自封“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的杨涛鸣,本名杨武成,因诈骗罪被浙江省高院终审裁定维持无期徒刑原判。
2025年10月14日,曾自封“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的杨涛鸣,本名杨武成,因诈骗罪被浙江省高院终审裁定维持无期徒刑原判。
其妻子徐某婷的刑期由12年减为11年,罚金从600万元降至100万元。
法院认定,杨武成伙同他人以公司化模式运作,虚构课程能让人快速致富的事实,通过神化自身、制造现场氛围、编造成功案例、使用统一话术等方式,诱使学员高价购买培训课程,在2016年至2022年六年间,累计诈骗金额高达3.8亿余元。
杨武成的课程内容被法院明确认定为“大同小异”,充斥着标榜个人成就、表演技巧和心灵鸡汤,毫无实操性。
所谓“超级说服力”课堂上,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其实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
高中学历的杨武成,自称26岁便帮助600多家公司业绩倍增,号称“中国的安东尼·罗宾”。
而众多受害者在采访中坦言,他们深陷“交的钱越多,就越能快速成功”的幻觉,不惜刷信用卡、借贷款持续投入,最终发现内容空洞重复,债务缠身。
我觉得,背后的东西,比案子本身更值得说。
杨武成和他的学员,其实都是成功学这玩意儿最标准的样本,说白了,就是赌徒。
一个高中学历的人,敢说自己26岁就帮600多家公司业绩翻倍,还被人叫“中国的安东尼·罗宾”,胆子哪来的?
无非是他看准了很多人心里那点念想:想快点翻身,少奋斗十年,花小钱挣大钱。
这种念头,跟赌桌上押一把赢回来的心理,根本是一回事。
赌徒不研究赢面,就信自己下一把能翻盘。
杨武成就是抓住了这个点。
他不需要真教东西,只要让人相信他能改变命运。
上课时有人鼓掌、欢呼,当然是设计好的。
就是要让你情绪上头,觉得这地方不一般,觉得只要跟着他走,就能脱胎换骨。
杨的课堂设计,和赌场里荷官的微笑、老虎机的闪烁灯光、轮盘的旋转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判断,持续下注。
看来,杨武成还是从他的上家那里学了点东西。
学员交的钱越多,等级越高,能享受的“待遇”也越多。
这不就是赌场的VIP吗?
等级高了,还能拉人进来,拉一个,给提成,给佣金。
这种设计巧妙地将受害者转化为加害者,形成一个自我繁殖的闭环。
每一个新加入的学员,既是被收割的对象,也是未来可能的收割者。
整个系统不再依赖杨武成本人的魅力,而是靠利益驱动自动运转。
只要有人相信“快速致富”的神话,机器就能持续运转。
法院判决书里提到的“统一话术剧本”,就是这个系统的操作手册。
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精准触发学员的心理弱点,让人在情绪高涨中做出非理性决策。
那些学员,他们的行为逻辑,同样是赌徒的翻版。
这些学院难道真的就一傻到底?
难道就不知道花几万甚至十几万上重复的“成功学”课程,以及一个不知道真假的“大师”,其中没有风险?
但他们选择相信“这次不一样”。
他们一次次刷卡,一次次借款,不是因为课程内容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太多,不甘心认输。
典型的“沉没成本”陷阱。
赌徒在输钱后,往往会选择加倍下注,试图一把翻本。
学员在发现课程内容空洞后,第一反应不是退出,而是告诉自己“可能我还没学到精髓”“也许下一阶段课程才是关键”。
于是他们继续缴费,继续升级,直到债务压身,无法脱身。
学员们的心理机制,和股市里被套牢后不断补仓的散户,炒房时坚信“房价永远涨”的投资者,在虚拟货币暴跌后仍坚信“未来会百倍千倍反弹”的币圈玩家,如出一辙,都在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赌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成功”。
这种心理,其实到处都是,深深嵌入我们社会的肌理之中。
它体现在各种以“快速成功”为卖点的商业活动中。
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目之所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开课,以及更多花几万元购买所谓“商业思维”“财富密码”课程的人。
课程的营销话术,往往和杨武成的如出一辙:名师亲授、内部机密、成功案例、限时优惠,制造稀缺感,制造紧迫感,制造一种“不买就错过”的焦虑。
焦虑,正是赌徒心理的温床。
当一个人被焦虑驱使,理性思考的能力就会大幅下降。
不再关心课程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只关心“买了之后会不会成功”,其心态,和在赌场里押大小时,不关心概率,只关心“这一把我能赢”是一样的。
再看更广泛的领域。
炒股,很多人不是在研究企业价值,而是在追逐热点,听信“内幕消息”,幻想一夜暴富。
炒房,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许多人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相信房价只涨不跌,敢于加杠杆,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虚拟货币,更是将这种赌徒心理推向极致。
一个没有实际价值支撑的数字代码,被炒到天价,背后是无数人相信自己能成为下一个“比特币首富”。
潮玩、球鞋,这些原本属于收藏或消费的领域,也被注入了投机属性。
一双球鞋,价格被炒到数万元,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人们相信它能升值,能转手赚差价。
种种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下注。
下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代码,可能是房产证,可能是区块链地址,也可能是杨武成的课程等级。
但下注的心理,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不仅是商业领域,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花几万块买张雪峰课程的人,心里何尝不是抱着一种赌徒心态?
家长们就想,花一笔钱,买个课,是不是就能替孩子拿到“成功密码”,走个捷径,少走弯路。
至于这课到底讲的啥,适不适合孩子,能不能真起作用,真没细想。
就是觉得,人家是“专家”,名气大,说的肯定有用。
反正先买了再说,万一真管用呢?
当家长用购买张雪峰课程的金额来量化“成功概率”时,本质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扭曲的生存哲学:人生可以靠投机对冲风险,而非通过能力积累与主动适应。
如此逻辑不仅消解了教育培养抗挫力与决策力的核心价值,更将下一代推向“路径依赖”的陷阱。
当年轻人未来面对人生选择时,可能同样迷信“付费咨询”而非自我探索,最终形成代际传递的认知惰性。
赌徒心理的泛滥,对个人而言,最直接的后果是财务崩溃。
刷信用卡、借贷款投入所谓的“成功课程”或“投资项目”,一旦失败,债务如山,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影响家庭关系。
更严重的是心理创伤。
当一个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虚幻的承诺上,最终发现被骗,那种幻灭感是毁灭性的。
他不仅失去了金钱,更失去了对世界的信任,对自我的信心。
很多人因此变得抑郁、焦虑,走不出来。
对社会而言,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快速致富”的神话,脚踏实地的努力就会被看作愚蠢和过时。
人们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不再愿意从基础做起,而是梦想着通过一堂课、一个项目、一个风口实现阶层跃迁。
谁还愿意做长期的事?
谁还愿意搞真正的创新?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基于真实价值创造的财富积累,而不是基于虚幻承诺的财富幻觉。
从这个角度看,杨武成确实深得中国式成功学的三昧。
他的高中学历,反而成了最好的讽刺,说明在这个领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演和操控。
一个典型的成功学大师,不需要懂经济学,也不需要懂管理学,只需要懂心理学,懂如何让人相信他能逆天改命。
顺便说下,我甚至认为,某个今年创下票房吉尼斯记录的国产动画片,隐隐也有这样的逻辑。
这种“成功”,本身就是对“成功”二字的最大嘲讽。
杨涛鸣的终审判决,为这场持续七年的赌局画上句号,但赌徒心理的幽灵仍在游荡。
要终结这场集体迷失,需要我们重建价值坐标:首先要承认,普通人的努力是有边界的。
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阶层跃迁,勤奋就能抵得过运气和出身。
这不是让人躺平,而是让人清醒。
只有看清了这一点,才不会把全部身家押在一个“成功学大师”身上。
同时,也得学会和风险共处。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选错专业、投错项目、走错路,太正常了。
重要的是培养应对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幻想大师带路就能彻底规避风险。
那些总想靠别人帮忙“一招制胜”的人,本质上是害怕失败,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
当你不再追求百分之百的确定,不再指望靠一次下注改变命运,你才真正开始为自己负责。
到那时,你不会再轻易相信“交钱就能成功”的鬼话,也不会再拿孩子的未来去赌一个所谓的“名师课程”。
这种心态的转变,比任何法律判决都更能终结这场集体迷失。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