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2026年考研报名已启动,招考政策、专业方向均有新变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09:45 1

摘要: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开始报名,2026年考研有哪些新变化?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通过调整初试科目、延长学制、新增招生方向等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已经启动,有哪些新变化?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开始报名,2026年考研有哪些新变化?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通过调整初试科目、延长学制、新增招生方向等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鼓励使用全国卷,初试科目有调整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鼓励招生单位优先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或由招生单位间联合命题。今年多所高校2026年考研初试科目,将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科目,主要涉及计算机、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

比如,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专业初试自命题科目选用全国统考科目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考试初试科目由原来的(842)计算机基础综合调整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历史学专业方面,初试科目多调整为313历史学基础,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招生专业中国史、世界史改考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此外,部分传统文科专业也开始考查数学。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逻辑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大、重庆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等,在初试中引入了“数学三”,这对文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从自主命题到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试题质量的科学性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有效压缩了自命题可能存在的“信息差”和“院校偏好”空间,为所有考生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文科专业引入数学,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比如,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借助统计模型评估政策效果,而哲学中的逻辑学与数学逻辑本就紧密相连,不具备数学基础很难应对这些领域的高层次研究。

适应人才需求,新增交叉领域专业和方向

不少高校在2026年研究生招考专业设置上也有所调整,显著增加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相关专业,体现了招生专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加速的趋势。记者从上海财经大学了解到,该校2026年总体计划约3070名,比2025年简章计划增加185名,加速推进“AI+财经”学科融合,2026级硕士招生中,数智新财经相关方向达51个。

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财经大学相继成立数字经济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首次招收经济统计与经济计量、数据科学与统计应用硕士;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首次招收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硕士;数字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硕士新设“住企培养”方向,促进人才培养匹配时代需求。

同时,为对接“人工智能+行业”需求,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推动金融、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传统人才培养项目转型升级。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金融硕士专业开设人工智能金融研究方向,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下设会计与智能化研究方向,商学院MBA新设工商管理(创投)研究方向,实现传统人才培养项目更新迭代,稳步推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此外,高校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新增一批融合多学科的交叉专业,强化新兴领域研究。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南京大学新增非全日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方向新增“新能源技术”“储能器件”等方向。

部分专业停招,专硕学制延长

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专业停止招生。多个高校因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对一些专业暂停或停止招生。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6年拟暂停招收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宣布,自2026级起不再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宣布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此外,厦门大学暂停招收中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暂停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

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不断加大,但以往2年制的时间偏紧,学生可能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撰写上时间不足。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环节,强化培养质量,不少学校延长了专业硕士的学制。比如,自2026年起,浙江财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金融等专硕学制由2年延长至3年。

2026年考研的诸多变化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选拔科学性的改革方向。广大考生在备考期间,也要密切关注官方信息,科学规划。

头图来源:图虫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