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浅析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07:39 1

摘要:广元第二轮修志从2005年开始至2019年结束,历时15年,共编纂8部综合志书和8部抗震救灾志,市县(区)综合年鉴160部,市县(区)部门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志300余部,成果丰硕。其中6部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部获四川

浅析广元第二轮修志

成果转化利用

王海国 沈洁琼 张继刚 唐 冬

广元第二轮修志从2005年开始至2019年结束,历时15年,共编纂8部综合志书和8部抗震救灾志,市县(区)综合年鉴160部,市县(区)部门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志300余部,成果丰硕。其中6部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部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广元市志》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如何让这些成果“用起来、活起来”,全方位服务广元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助推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服务“1345”发展战略,成为新时期摆在全市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考题。本文通过对广元市第二轮修志成果的转化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转化利用第二轮修志成果的方式和途径。

一、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喜欢读志、善于用志、重视修志。他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详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说:“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将地方志工作提升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用历史智慧提高领导水平、推进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各项工作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防止重犯历史错误;人民群众需要了解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精神养分,激发爱国情怀,坚定奋斗信心。这都为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见,地方志成果的转化利用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法定职责。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就是对地方志成果进行再挖掘、再搜集、再整理、再加工、再改造,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地方志的育人、资政功能要把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才能更好发挥出来。修志编鉴是地方志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有利于拓展地方志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空间,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地方志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

二、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近年来,全市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欠佳,还停留在初始起步阶段,水平较低、封闭循环、发展不平衡,个别县(区)甚至连赠送工作都没有开展。编史修志长期存在“重修轻用”现象,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往往被忽视,社会大众对地方志工作缺乏认识、了解不多,利用地方志成果尚未成为普遍社会意识,地方志成果也未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文化产品,这与地方志的社会功用和价值极不相称。全市第二轮修志成果的转化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和保障不到位。未树立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的新理念和新思维。长期以来地方志部门“闭门修志”“重修轻用”,认为修志是主业,对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缺乏调查研究,更没有编制计划和规划,顶多就是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一句而已。其他部门认为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是地方志部门的事,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更谈不上支持和推广。各级地方志机构和队伍建设与任务不适应,个别县(区)连修志都困难,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出现空白。同时,地方志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与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新要求不相适应。

(二)转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欠缺。一是地方志成果发行渠道单一,大多数摆放在库房,难以发挥地方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限制了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二是地方志成果开发形式单一,大多为出版的地情书籍和整理的地情资料,趣味性、可读性、普及性不高,未制作成多媒体影像、数字图片等现代化信息资料,地方志文化产品序列不丰富,产品样式的多元化和实用化不够。

(三)平台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市没有建立专门的地方志成果管理中心,方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地方文献收藏、地情展示教育功能不强,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欠缺。地方志数据库和网站建设落后,地方志成果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缓慢,未通过互联网发布广元行政区域历史和现实地情信息,限制了地方志成果社会共享,无法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提供全面系统的地情信息服务。

(四)读志用志意识未形成。一方面,第二轮综合志书和抗震救灾志都是大部头作品,随身携带不便,加之发行渠道狭窄,让寻常百姓难以收藏和使用。另一方面,地方志成果和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往往只有体制内甚至是地方志系统内部流转,对外宣传报道很少,地方志知名度不高,影响了全民读志用志。

三、广元深入转化利用第二轮修志成果的对策和途径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党建内容,制定下发统筹推进方案;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力度,真正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市县(区)两级地方志部门要积极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地方志部门要转变思想,树牢修志为用理念,提高对地方志成果的开发利用水平。深入开发利用第二轮修志成果是广元市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县(区)地方志部门要主动把自身定位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深入转化利用好第二轮修志成果,充分发挥地方志“育人”“资政”功能。

(二)整合资源,纵横联动。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不仅是地方志部门的职责,还需要整合资源,纵横联动,加强与组织、宣传、党校、广电等相关部门和图书馆、档案馆、革命纪念馆、文化馆、家风馆等场馆的合作,打破地方志成果开发零散式、碎片化模式,形成集成性、系统化转化开发的局面。地方志部门要立足地方志工作主责主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相关赋能培训,使史志工作者成为“地情通”。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史志专家的独特作用。

(三)深度挖掘,提升能力。一是提高挖掘水平,丰富地方志文化产品。各级地方志部门要把地方志成果转化为贴近大众、易于传播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要对志鉴进行专业解读和二次、三次开发,形成图文结合的二次文献,使停留在表面记述的资料向纵深拓展。二是编纂综合年鉴简本,服务市县(区)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三是积极参与蜀道文化大讲堂,承办历史沿革、红色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四是深度挖掘具有广元地方特色的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武则天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包括历史文物、古建筑遗址、民间故事、传说、娱乐、手工艺、节日以及姓氏族谱、地名由来等的民间文化。并结合各县(区)地方特色编纂《猕猴桃图志》《核桃图志》《王家贡米图志》《剑门豆腐图志》等特色志鉴成果。五是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资政辅治能力。全市各级地方志部门要结合第二轮修志成果,始终坚持地方志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探索服务路径,撰写高质量资政报告。

(四)构建平台,加强协作。改版广元史志网,组建广元市情网。栏目设置结合广元实际,参照四川省情网,注重彰显地方特色,讲好广元故事,传播广元声音。充分运用“互联网+”运行模式,建设方志资源数据库,把广元市修志成果等数据化,提供在线阅读,实现地方志资源的网络化,满足社会各界读者快速获取广元地情资源。运营好广元方志馆,使其成为展示广元区域历史与现状,介绍广元历史文脉,促进广元与其他区域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馆。同时结合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史志阅览室,方便公众查阅和利用,向公众呈现广元丰富的史志文化产品。

(五)强化宣传,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深入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策划举办方志展览,宣传历史和现实成就,普及地情知识。将方志文化和地情教育纳入组织部党校培训课程,为领导干部举办方志和地情知识讲座。加强与广元融媒体合作,开辟史志地情专栏,扩大宣传范围。积极组织市县地方志部门、各界人士撰写关于广元历史文化、地理标志产品、传统村落、名镇名村、乡风文明等方面地情信息文章在中国方志网、四川省情网等各类媒体发布报道。大力开展史志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活动。

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是广元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全市地方志工作者15年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做好其转化利用是广元市地方志工作者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真正实现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