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促癌添新证!Gut:果糖让癌细胞“如虎添翼”,促肠癌转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8:10 1

摘要:有人说,人生没有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烦恼;如果有,那就两杯。加珍珠、去冰、半糖,仿佛甜度一调,心情也能被调回满格。尤其是假期闲下来时,更像是有种“奶茶魔咒”——不来一杯,快乐都少了一半。

有人说,人生没有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烦恼;如果有,那就两杯。加珍珠、去冰、半糖,仿佛甜度一调,心情也能被调回满格。尤其是假期闲下来时,更像是有种“奶茶魔咒”——不来一杯,快乐都少了一半。

癌细胞与CAFs的“双向奔赴”

可这份甜蜜背后的“灵魂担当”——果糖,却远不只是味觉的享受。它不仅藏在水果和蜂蜜里,更是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主角,“潜伏”在各种饮料、甜点甚至酱料中。最近,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表于Gut的一项研究[1]就揭开了果糖的另一面:它不仅能让味蕾“上头”,还能让癌细胞如虎添翼,通过“挑拨离间”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CAFs),助推结直肠癌的转移

在能量紧张的肿瘤微环境里,癌细胞可谓精明又顽强。除了最爱的葡萄糖,它们还学会了“果糖续命”——通过专属转运蛋白GLUT5源源不断地吸收果糖,为自身增殖和扩散提供燃料

这表明,果糖代谢的活跃程度可能与肿瘤恶化密切相关

在细胞实验中,当葡萄糖不足导致癌细胞濒临“断粮”时,果糖的加入能显著缓解能量危机,让细胞“满血复活”,继续增殖。即便在葡萄糖充足的情况下,额外补充果糖也能进一步增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也就是说,癌细胞越“嗜甜”,患者的预后往往越糟。果糖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救急”,还会在平时“添火”,既补能量又促迁移,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供了双重助力。

不仅如此,肿瘤微环境中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也会参与这场“甜蜜游戏”。CAFs不仅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为癌细胞搭建舒适的生存空间,还与癌细胞进行代谢互动,形成“互相喂养”的小生态。

CAFs中的GLUT5和活化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高度同步,表达越高,肿瘤侵袭性和淋巴转移越明显,患者预后也越差。在体外实验中,果糖能让能量短缺的CAFs“满血复活”,恢复增殖能力;即便环境已有葡萄糖,它仍能让CAFs更活跃、迁移能力更强。

看来,CAFs也会“吃”果糖,而且吃得越多,肿瘤越凶险。果糖不仅喂饱了癌细胞,也让微环境里的CAFs变得更“能跑能打”,共同为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创造了温床。

与此同时,癌细胞也会将代谢果糖后的产物“回馈”CAFs,进一步增强它们的活性和促瘤能力

进一步的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果糖被癌细胞代谢后生成了丰富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组氨酸)和核苷酸。这些小分子被CAFs吸收后,不仅为它们提供“营养补给”,还激活了其代谢通路,让CAFs的迁移和增殖能力进一步增强。如果阻断CAF对这些小分子的摄取,这种“甜蜜助攻”就会失效。

另外,被果糖“教唆”的CAFs(称为CAFᶠʳᵘ⁺)反过来又会影响癌细胞。当CAFs被果糖激活(CAFᶠʳᵘ⁺)后,它们会释放出一系列促生长因子,使癌细胞增殖加快、迁移能力增强,同时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让癌细胞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

体内实验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果糖喂养的小鼠移植瘤生长更快、肺转移灶明显增多,而当癌细胞或CAF中的GLUT5被敲低后,这种促进效应显著减弱,显示出果糖-GLUT5通路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起核心作用。

那么,CAFᶠʳᵘ⁺究竟靠什么“反哺”癌细胞呢?答案指向了一种关键的趋化因子——CXCL14。单细胞RNA测序和组织免疫染色结果显示,CXCL14在CAF中高表达,并且与活化标志α-SMA呈共定位状态。这意味着,被果糖激活的CAFs不仅处于活跃状态,还在特定亚群中集中表达CXCL14,从而具备影响癌细胞的潜力

并且,CAFs中CXCL14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GLUT5的表达呈正相关,即肿瘤对果糖的摄取越多,CAF中的CXCL14就越高。同时,高CXCL14表达不仅是CAFs活化的标志,也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从机制上来说,果糖被癌细胞代谢后,会释放氨基酸如组氨酸和赖氨酸,这些代谢物作用于CAFs,激活其中的Erk信号通路,从而上调CXCL14的表达。随后,这些高表达CXCL14的CAF通过分泌CXCL14作用于癌细胞,并通过受体ACKR2和CXCR4激活癌细胞内的Erk通路。这一信号传递链条最终增强了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和转移潜力,形成了CAFs与癌细胞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揭示了果糖不仅直接作用于癌细胞,还通过CAF—CXCL14—Erk轴间接“助推”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能力。CAFᶠʳᵘ⁺就像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个关键中介,不仅被果糖激活,还将这种激活信号反向传递给癌细胞,使肿瘤行为更加凶险。

果糖进了肿瘤细胞,却成了“废糖”

得靠肝脏“中转”

看上去,果糖在肿瘤局部并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CAFs悄悄放大信号,借助肿瘤微环境间接推动癌细胞作恶,让癌细胞变得更具侵袭性。然而,果糖的“助力”并不只停留在肿瘤局部——它还能借助肝脏这个全身代谢的核心工厂,生成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间接支持癌细胞扩张

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2]揭示,果糖在肝脏中被转化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等营养物质,为肿瘤提供成长所需的原料,而并非直接为癌细胞提供能量

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果糖究竟是如何参与肿瘤进展的?研究者用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一个颇为反常的现象——肿瘤细胞自身其实“吃不动”果糖。与葡萄糖不同,果糖进入肿瘤细胞后几乎“无迹可寻”,代谢产物难以检测,代谢效率极低

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细胞缺乏处理果糖的“工具”。它们几乎不表达高效的代谢酶KHK-C,只残留活性极低的KHK-A,而且缺少将果糖-1-磷酸(F1P)进一步转化为糖酵解中间产物所需的关键酶——醛缩酶B。结果,果糖在肿瘤细胞里几乎成了一个“废糖”,有去无回。

然而,果糖虽然自己“干不了活”,却有肝脏在背后操盘。作为体内高表达KHK-C的器官,肝细胞能够高效“消化”果糖,把它转化为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在内的一系列代谢产物。

实际上,这些代谢物才是真正推动肿瘤增长的“燃料”。在共培养实验中,当果糖是唯一碳源时,如果让肿瘤细胞与原代肝细胞共同生长,其增殖速度会显著提升;但一旦使用KHK-C抑制剂,这种“助攻效应”便完全消失。

所以,这就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果糖-肝细胞-肿瘤细胞”的代谢联动模型。果糖在肝细胞中被高效代谢,经由KHK-C生成不饱和的 LPC 等代谢产物,这些“加工品”再被肝细胞释放到微环境中,被肿瘤细胞摄取利用,从而为肿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支持”。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开始紧张:果糖不是天然存在于水果里吗?难道以后连水果都不能吃了?但先别急着给水果判“死刑”!水果中的果糖并不是“赤手空拳”冲进身体的,它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层层包裹,释放速度缓慢,对代谢系统的冲击也较小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藏在奶茶、汽水、蛋糕里的“游离果糖”——它们多以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形式出现,既容易被过量摄入,又缺乏任何能“减速”的营养屏障,一路横冲直撞地扰乱身体代谢,为各种健康埋下隐患。

看来,每当下单一杯“快乐奶茶”,或者拧开冰镇汽水准备“吨吨吨”畅饮时,身体里某些蠢蠢欲动的癌细胞,或许正和它们的“合伙人”举杯庆祝,感谢这份远道而来的甜蜜助攻。不过,若实在舍不得那一口甜,水果或许是更温柔的替代——它们的甜不是猛冲直撞的“糖浪”,而是一场缓缓释放的甜蜜,既能安抚味蕾,也不至于让身体“甜”出麻烦。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和研究[2]结果主要基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在人类中的普适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1]Cui, Y., Liu, H., Zhang, L., et al. (2025). Fructose driv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crosstalk between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tumour cells. Gu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25-335014

[2]Fowle-Grider R, Rowles JL 3rd, Shen I, et al. Dietary fructose enhances tumour growth indirectly via interorgan lipid transfer.Nature.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4, 2024. doi:10.1038/s41586-024-08258-3

来源:胃肠病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