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会给华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是我们可能要在更长的周期里才能看到结局。”
“历史会给华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是我们可能要在更长的周期里才能看到结局。”
2025年10月,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在上海一场内部座谈会上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坐着上千名工程师,有人悄悄红了眼眶。
过去2100多天,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经历了人类商业史上罕见的极限打压:
- 芯片断供、系统断根、市场断门,三轮制裁层层加码;
- 157家子公司被拉进“实体清单”,连打印机碳粉盒都遭禁运;
- 全球5G市场从“华为说了算”到“被迫退出欧美”,订单缩水60%。
按常理,故事该以“大厦崩塌”收尾。
可华为偏偏用一份2025年半年报,把剧本撕得粉碎:
- 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28.7%;
- 净利润率12.6%,高于苹果、三星;
- 鸿蒙生态设备突破18亿台,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
- 自研麒麟SoC良率爬升至78%,产能足够旗舰机千万级出货。
这不是简单的“触底反弹”,而是一场把“活下去”写成硬核史诗的“华为的坚持”。
今天,我们就拆一拆这部史诗的“四梁八柱”:
- 战略坚持——在断供最狠的时候,反而加码研发;
- 技术坚持——把“根技术”从沙子做到操作系统;
- 市场坚持——用“农村包围城市”反杀全球;
- 文化坚持——让19万人相信“冬天也是播种季”。
读完你会发现:华为的坚持,从来不是悲壮地硬扛,而是一套“高维度+低姿态”的长期主义算法。
它把“生存”翻译成“领先”,把“制裁”倒逼成“升级”,把“至暗时刻”熬成了“星辰大海”。
一、战略坚持:越被卡脖子,越把“压强原则”压到极致
2020年9月15日,台积电最后一辆运货车离开华为园区,5nm麒麟芯片正式断供。
按常理,华为应该收缩过冬:砍研发、砍人、砍项目。
可董事会却在当天深夜做出一个反常识决定:
“2021年研发预算再增200亿元,总额冲到1600亿,创历史新高!”
消息一出,业界哗然——
“都断粮了,还烧钱?这不是豪赌,是找死。”
任正非在内部邮件里回应:
“越是卡脖子,越要在关键领域做‘压强投入’——把资源压到针尖上,先捅破天,再谈盈利。”
于是,一场“极限换道”悄然展开:
- 芯片方面,2万工程师、100亿美元砸向“根技术”:EDA、IP、晶圆厂、封装、材料,全链条补课;
- 软件方面,7000人“松湖会战”,把鸿蒙从电视手表一路搬到手机、车机、机床;
- 基础科学方面,“欧拉奖”“火花奖”全球悬红,求解数学、物理、化学顶尖难题,单项奖金100万美元。
四年过去,成果逐项落地:
- 麒麟9000S、9010相继回归,CPU/GPU性能追平骁龙8 Gen2;
- 鸿蒙NEXT彻底剔除AOSP,成为真正“单框架”操作系统;
- 高斯数据库、鲲鹏CPU、昇腾AI、盘古大模型,全栈自主率从30%飙到78%。
一句话:别人卡脖子,华为直接“换脖子”——把短板长成新的长板。
---
二、技术坚持:把“根技术”从沙子做到云端,用“板凳一坐十年冷”换“一键领先”
“做根技术,就像把沙子煮成芯片,再煮成操作系统,最后煮成生态,每一道火候都不能省。”
华为2012实验室总裁何庭波这句比喻,道出技术坚持的真谛。
我们拆三个“根技术”样本,看看华为如何把“冷板凳”坐热:
1. 芯片:从“找人代工”到“自建产线”
- 断供前,华为芯片设计全球领先,但生产100%依赖台积电;
- 断供后,华为与国内晶圆厂共建“去A线”,光刻机用国产DUV,材料用国产光刻胶,工艺用多重曝光;
- 2025年,麒麟9010在14nm物理节点上通过3D堆叠+超紫外薄膜,实现等效5nm性能,良率爬至78%,成本比台积电低18%。
一句话:用“系统级创新”弥补“节点级落后”。
2. 操作系统:鸿蒙从PPT到18亿台设备
- 2019年,鸿蒙1.0仅用于荣耀智慧屏,被嘲讽“安卓换皮”;
- 2021年,鸿蒙2.0开源,手机、手表、平板全量上车;
- 2023年,鸿蒙3.0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生态设备破7亿;
- 2025年,鸿蒙NEXT彻底去掉AOSP,原生应用超2万款,生态设备18亿台,成为全球第三大OS。
关键节点:华为把鸿蒙捐给开放原子基金会,用“公益”换“朋友圈”,把“一家独奏”变成“大合唱”。
3. 数据库:高斯DB打破甲骨文“铁幕”
- 国内金融、电信核心系统长期被甲骨文垄断;
- 华为自研高斯DB,从2011年开始默默迭代,10年投入超200亿元;
- 2025年,高斯DB在全球TPC-C榜单性能第一,已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南非MTN等3000+核心系统商用,替代甲骨文比例达65%。
一句话:用“十年磨一剑”换“一朝破铁幕”。
---
三、市场坚持:用“农村包围城市”反杀全球,把“失去的市场”种成“新粮仓”
芯片被断、5G被禁,华为终端在西欧市场份额从24%跌到不足3%。
可任正非却说: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
一套“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反击战就此展开:
1. 中东、非洲、拉美“三线并进”
- 与沙特共建“NEOM新城”5G-A网络,合同额45亿美元;
- 在南非发布“华为云非洲节点”,拿下当地70%电商、移动支付客户;
- 在巴西,用“5G+卫星”方案覆盖亚马逊雨林,帮助监测火灾,赢得政府订单20亿美元。
2025年,华为海外收入占比重回55%,其中6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2. 行业市场“下沉到毛细血管”
- 发布“矿鸿”操作系统,解决煤矿井下防爆、防尘、精准定位难题,已覆盖中国70%大型煤矿;
- 推出“智慧港口”方案,让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实现无人化,吊装效率提升30%,被荷兰鹿特丹港全套复制;
- 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样板,与美的、三一、徐工共建“灯塔工厂”,让“Made in China”长出“中国大脑”。
3. 终端“折叠屏+鸿蒙生态”高端突围
- Mate X系列折叠屏连续三年全球市占率第一,2025年Q2占比48%;
- 鸿蒙生态设备18亿台,形成“1+8+N”全场景体验,用户换机留存率86%,高于苹果iOS;
- 与国内300家开发商共建“原生鸿蒙”应用,微信、支付宝、抖音全部适配,彻底摆脱“无G即死”魔咒。
一句话:华为把“失去的市场”种成“新粮仓”,用“场景创新”对冲“政治壁垒”。
---
四、文化坚持:让19万人相信“冬天也是播种季”,用“傻劲”熬出“韧劲”
“华为的坚持,归根结底是人的坚持。”
2025年迎新大会上,轮值董事长孟晚舟给新员工讲了一个故事:
松山湖基地,凌晨两点,一位2012实验室的工程师蹲在草坪上,用打火机照着手里的单板,反复测试信号。
保安问:“都这么晚了,干嘛不回宿舍?”
工程师答:“白天高温,数据不准,我得趁冷测完,不然明天又耽误一天。”
保安把视频发到内部论坛,任正非留言:
“这就是华为的傻劲,也是华为的韧劲。”
1. “床垫文化”再进化
- 90年代,研发人员把床垫放在工位,累了倒头就睡;
- 如今,床垫换成折叠床,但“先生产、后生活”的基因没变;
- 2025年,华为人均加班时长仍居行业第一,离职率却低于3%,远低于互联网大厂。
2. “蒙哥马利计划”:把失败当奖金
- 每年拿出10亿元,奖励“有价值的失败”;
- 2024年,盘古大模型一次训练跑崩,烧毁1.2亿元设备,团队却拿到“最佳探索奖”;
- 任正非解释:“失败是华为付给未来的学费,不付就永远学不会。”
3. “红军蓝军”对抗机制
- 每个项目必须设“红军”主方案、“蓝军”反方案;
- 蓝军可以“开枪”干掉红军,只要证据充分;
- 麒麟芯片早期被蓝军“枪毙”三次,才最终确立“超分+堆叠”技术路线。
一句话:用“自我否定”逼出“最大确定性”。
---
五、尾声:把“活下去”写成“领先”,一部关于长期的教科书
2025年10月,华为发布最新品牌片《种子》。
片尾,任正非面对镜头,缓缓说道:
“种子被踩在泥土里,才能长成大树;
企业被时代踩在谷底,才能学会仰望星空。
活下去,是华为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从被断供到自研芯片回归,从市场份额断崖到18亿台鸿蒙生态,
华为的坚持,不是悲壮地硬扛,而是一套“高维+低姿态”的长期主义算法:
- 战略上,用“压强原则”把资源砸向针尖;
- 技术上,用“板凳一坐十年冷”把根技术做成护城河;
- 市场上,用“农村包围城市”把失去的地盘种成新粮仓;
- 文化上,用“傻劲+韧劲”让19万人相信冬天也是播种季。
今天,我们复盘华为的坚持,
不是为了给一家企业唱赞歌,
而是为了回答一个更普世的问题:
当风暴来临、当规则重写、当优势归零,
我们该如何把“活下去”翻译成“领先”?
华为用四年时间给出答案:
先扎根,再疯长;先自救,再破局;先相信,再看见。
种子不会辜负泥土,只要坚持向上。
来源:淮都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