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多地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导致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局地出现积水,给小麦适期适墒播种带来不利影响,如前茬作物收获推迟、机械难以下田、土壤结构易遭破坏等。但充足的底墒也为小麦后续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科学应对,可有效夯实丰收基础。结合当前生产形势,雨水偏多情
近期多地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导致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局地出现积水,给小麦适期适墒播种带来不利影响,如前茬作物收获推迟、机械难以下田、土壤结构易遭破坏等。但充足的底墒也为小麦后续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科学应对,可有效夯实丰收基础。结合当前生产形势,雨水偏多情况下小麦播种需重点把握以下关键问题。
一、抢排散墒,筑牢播种基础
土壤墒情是决定播种质量的核心前提,持续降雨后首要任务是加快田间水分消散。对有积水的地块,需立即疏通田间沟渠,开挖深沟沥水,严重积水区域可采用机械抽水加速排水。对无明显积水但土壤过湿的地块,可通过旋耕表层土壤、撒施粉碎秸秆或草木灰等方式,既能吸附水分,又能补充有机质,加速土壤散墒。
整地环节需坚持“适墒作业”原则,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70%—80%(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状态)时再开展作业。土壤过湿时严禁强行耕翻或秸秆还田,避免造成“湿盘”破坏土壤结构,可采用免耕播种或浅旋播种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对机收地块需降低留茬高度,确保秸秆粉碎均匀并及时翻压入土,人工收获地块应先清理秸秆再整地,为播种创造条件。
二、因时制宜,优化播种策略
(一)科学把握播期与顺序
严格遵循“播期服从墒情、进度服从质量”原则,不盲目抢播,优先保证整地质量。根据土壤质地合理安排播种顺序,先砂土地、再壤土地,最后黏土地,力争在当地适播期下限前完成播种。若预计“霜降”前无法机械深翻整地,应提前做好铁茬免耕播种预案;“立冬”前仍不能翻耕的地块,可采用旋耕播种抢时早播。
(二)精准适配品种与播量
晚播地块需推行“以种补晚”,选用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以适应积温不足的环境。播量调整遵循“以密补晚”原则,每迟播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播量约增加0.5公斤,但总基本苗数不宜超过35万/亩,避免群体过大引发后期倒伏。播前建议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处理,缩短出苗周期。
(三)严控播种深度与质量
土壤过湿时播种深度需较正常年份略浅,控制在2—4厘米,利用地表温度促进种子快速萌发出苗,减少烂籽风险。播种后避免重压,尤其土壤黏重区域,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墒情适宜时可适度镇压,起到提墒保苗作用。
三、科学施肥,强化养分供给
持续降雨易导致土壤中氮素等养分淋溶流失,需优化施肥策略。基肥应遵循“前重后补”原则,适当提高氮肥底施比例至60%—70%,并增加磷肥用量,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对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可补充钾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推行种肥同播技术,确保养分精准供给,但需避免种肥直接接触造成烧苗。
四、防控并举,守护苗情安全
高湿环境易加重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风险,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播前必须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选用杀菌剂与杀虫剂复配的种衣剂,重点防控纹枯病、茎基腐病及地下害虫,严禁“白籽下地”。
出苗后加强田间巡查,对条锈病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草害防治推行“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宜时选用对路药剂开展化学除草[__LINK_ICON]。冬前针对土壤虚松地块,选择晴好天气进行镇压,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增强麦苗抗冻能力,助力安全越冬
雨水偏多虽给小麦播种带来挑战,但通过落实上述关键技术,可有效化解湿涝影响。核心在于坚持“以墒情为主线”,灵活运用“四补一促”应变措施,精准把控整地、播种、施肥、防控各环节质量,为培育冬前壮苗、实现来年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