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后回看录像,第三节开场前,教练只给了杨瀚森一句话:放开打。随后就是目不暇接的四个回合——弱侧埋伏,底角三分;顺下换手,抛投;补防追身大帽;反击端空接。时间被压缩成碎片,却全部切在他的高光上。球馆里原本稀稀拉拉的掌声,突然像开启了备用音箱,音量蹿到顶。那一节他
没有人想到,波特兰的雨夜会见证一位19岁亚洲中锋突然点火。
赛后回看录像,第三节开场前,教练只给了杨瀚森一句话:放开打。随后就是目不暇接的四个回合——弱侧埋伏,底角三分;顺下换手,抛投;补防追身大帽;反击端空接。时间被压缩成碎片,却全部切在他的高光上。球馆里原本稀稀拉拉的掌声,突然像开启了备用音箱,音量蹿到顶。那一节他拿了14分,17分钟就交出16分、4篮板、3封盖的答卷,命中率62。5%,还附赠100%的三分准星。
17分钟,16分4篮板3封盖,三分2投全中
这不是小样本奇迹。训练营开始第三天,队内体测数据显示,他的最大弹速达到每秒4。1米,接近班姆·阿德巴约的级别;裸足216厘米,却能做完完整的“蜘蛛步”横移测试,侧向位移被标记为“B+”。在硬漫长的测评列表里,这两个项目最能决定现代中锋能不能防拆。
有趣的是,内线的另一位新秀克林根,身高虽更夸张,可机动性落在平均值附近。教练组原本打算给他一年的漫长试错期,可杨瀚森的爆发让计划提前。一旦两人同场对抗,冲撞不是皮肉碰撞,那是饭碗的碰撞。
第二周封闭训练,媒体只开放了最后十五分钟,却足够捕捉到一次硬核场面:克林根持球背身,故意用肩顶找节奏,刚想转身勾手,皮球已经被杨瀚森顺势按在板上。那下遮天大帽引来全队哄笑——笑的是气氛,酸的是竞争。
有人提到早前两人发生的小摩擦。那一次抢前场篮板,克林根的手肘扫到杨瀚森下巴,后者直接仰面摔在木地板上。慢动作里能看到克林根的表情从慌张到故作镇定,只用两秒。事后他解释是“卡位角度失衡”,可大家心里都明白,高位首发名单就那么一行字,疼痛也得自己消化。
杨瀚森没有公开回应,却在次日早训提前半小时进馆,把每一次卡位都当作复仇。队友形容,那天篮筐像被人焊住:他抢了15个进攻板,逼得教练把计分表上的姓氏改成红色。
克林根终于在媒体面前松口,“他跟我身体模板差不多,我得从他身上找到应付联盟硬汉的方法。”表面看是夸奖,实际上是在宣示:我还没缴械。
更衣室的白板上,首发五人位置只有日期,没有名字。
波特兰管理层喜欢把话说满:谁训练里赢更多对抗,谁就先发。听起来公平,其实残酷,因为统计只看纵向对比,不看历史履历。于是杨瀚森必须每一天都让自己变成“最好版本”。
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改了投篮启动点。原先在额头偏右的位置,容易被长臂干扰,现在直接提到头顶,学约基奇那套“看不见出手”的节奏。
第二,加强腰腹力量。训练师把他拉去做农夫行走,40公斤哑铃,绕场四圈,练到双臂麻木。腰腹更硬,他的补防覆盖弧变得更广。
第三,提前适应NBA的“短暂停留”规则。国际篮联允许三秒防守站桩,NBA不行,他练就了半步撤离半步回扑的小技巧,脚尖像顶球一样总在划线边缘。
这三条改动的直接产物,就是对阵太阳那场17分钟的效率暴走。球迷只看到分数爆炸,却没注意第三条:他在禁区来回切换的路程,全队第一,甚至高过后卫。
中国球迷在凌晨四点冲进微博,留言最多的是“他像不像王治郅+周琦合体”。其实类型差别不小。杨瀚森的手活更靠近欧洲低位脚步,选择靠身形制造深位,而不是周琦那种面筐面对面;他的护筐是垂直起跳而非追帽,这让犯规率保持在2。1次以内。
数值部门给出了一份更理性的比较:
真实命中率62%,新秀中排名第三;
前场篮板率13%,内线新人第一;
封盖率6。9%,仅次于一哥的罗威。
这三项都是能换合同的硬通货。
克林根在专访里被问到“你担心自己的首发吗?”他耸耸肩,“只要队伍赢,我首发还是替补无所谓。”场面话说得漂亮,可随后他又补一句,“我会在训练里全力抢每一个板,他必须学会对付。”那份火药味还是泄露出来了。
杨瀚森对答却只有四个字:“赛场见分。”他说赛场速度比训练快20%,自己还不够快。他甚至向老将格兰特求教如何在对位恩比德时保持重心。老将递给他一条建议:用屁股顶,不要用胳膊推。因为胳膊会犯规,屁股不会。
这一幕像极了NBA传统的师徒传承,却又带着新秀互咬的野味。波特兰历来不缺激情,可最近几年缺的是化学反应。杨瀚森的出现,意外地把更衣室的温度拉高。
在当地电台,评论员列了一串假设:
如果杨瀚森成为首发,他将与格兰特形成高低位策应,两人能分担二次组织;
如果他暂留第二阵容,他会与希罗组成挡拆,冲击对手替补内线;
而不论哪种方案,他都能拖慢对方节奏——这是数据模型给出的第一个好处。
更深的意味在于市场。开拓者过去五年国际球衣销量不到联盟前十五,一旦中国球迷的热情被点燃,一个19岁的中锋可能比一位全明星后卫更具票房。本地商会已经开始和俱乐部谈海外直播的广告分成,话题的重心已经越过篮球本身。
杨瀚森自己似乎只关心下一场季前赛。教练递给他的对位资料是鲁尼,他笑着说,“又是一个会卡位的老家伙,刚好测试我的半步撤离技术。”这种轻描淡写的口气里透露出的自信,比任何一次隔扣更能说明:他已经把自己当作NBA的一部分。
真正的竞争不是首发名单,而是如何把表现重演超过82次。
球迷会很快看到答案:赛季揭幕前,队内会进行最后一次五五开实战测验,教练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输方在板凳开场。那一晚既是舞台,也是考场。台下的观众可能只在意首发五人,但对杨瀚森来说,能否坚持自己的“半步节奏”,才是通往长期合同的钥匙。
波特兰的雨还在下,夜色发冷。训练馆地板上每一道汗痕都记录了竞争的真实温度。有人在等名气,有人在抢饭碗,而杨瀚森——他只管把每一次跳跃都按到最高档。
来源:进取山丘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