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小事,想说不等于会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02:06 1

摘要:他们明明也就一张嘴、十根手指,却能把自己过得像带了外挂一样。 一篇日常小事,轻轻松松就能引发十万点赞。

有段时间,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写出人心”的人。

他们明明也就一张嘴、十根手指,却能把自己过得像带了外挂一样。 一篇日常小事,轻轻松松就能引发十万点赞。

我试过模仿,结果写出来的像产品说明书。

逻辑齐全,感情失踪。

朋友看完安慰我:“你是太压抑了,要多点表达欲。” 我点头如捣蒜。结果后来发现—— 表达欲这个玩意儿啊,人人都有,只是大多数人都用错了地方。

我们谁没试过深夜emo,一股脑儿打开备忘录准备倾诉, 写了三行就开始怀疑人生。 写第一个字觉得“我有话要说”,写完第三句就变成“我说的这啥玩意儿”。

像一碗方便面,闻着香,泡出来糊成一坨。

说白了,不是表达欲太弱,是表达太随意。 大家都误会了,想说话和会写字,压根不是一个技能树。

我认识一个同事,嘴巴特别能说,聊天时妙语连珠。

结果有次领导让他写一份会议纪要,他写了八百字“现场实录”, 从早上签到到下午茶点全都有,唯独缺了重点。

领导看完,眼神里充满“怎么会有这种文笔奇才”的复杂情绪。

“表述”就像搭房子,地基得稳,逻辑得清。 写作不是“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而是“我写的东西能不能让人看懂、记得住、信得过”。

说加班累,不是喊“我太累了”; 说心情好,不是写“今天真开心”。 要让人看见你的累、你的好。 比如: “晚上十点的办公室只剩我一盏灯,报表改到第三版还没通过。 外卖凉了,油凝成白块。”

你看,这话没一句喊累,但全身都在散发“累”气。

逻辑让文字有骨头,细节让情绪有血肉。 两样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精神骨架精分——上半身逻辑,下半身情绪。

真正打动人的文字,不是你喊多大声,而是你让人“看见”了什么。

你写“我在深夜工作到两点”,读者脑子里的画面是一行字。 但你写“我盯着屏幕的光,头发贴在脸上,咖啡的苦味一点点顶上来”, 那画面立刻活了。

写作的魅力,不在“说清楚”,而在“让人感受到”。

不是解释,而是共鸣。 就像恋爱,你解释半天“我对你感情很深”, 还不如一句“我怕你冷,给你留了那件衣服”管用。

很多人写不出感觉,是因为太忙着表达自己,忘了照顾读者。

写作者最大的幻觉就是“大家一定懂我”, 结果写完发现,除了自己没人懂。 这就像发朋友圈发暗号,结果点赞的全是微商。

真正的写作,是把“我想说”变成“你能感受”。 让读者不是看你在说,而是跟你一起经历。

这才叫“会写”。

我有个朋友,坚持写自媒体五年,比我入行短一些。

她不是那种“鸡血日更党”,但从不间断。 我问她秘诀,她笑着说:“我每天都读点东西。”

读完不一定立刻有启发,但脑子里一点一点攒素材。

她手机备忘录密密麻麻,全是随手记录。 地铁上听到一句话、会议上看到一眼场景、饭桌上朋友的一句牢骚, 她都写下来。

她说:“素材不积累,灵感就像断电的灯泡,点不亮。”

写作其实像健身。

一开始都是痛苦的,你要克服惰性,要忍着笨拙。 写久了,你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会慢慢长成肌肉记忆。

那时候,灵感不再是突发奇想,而是自然反应。

她还说:“我从没想过要‘成为作家’, 我只是想让自己更清醒地活着。” 我挺羡慕这种笃定。 她写得慢,但每个字都稳。

她写生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认真地拥抱它。

现在的AI写文章已经能做到逻辑通顺、词句漂亮。 可为啥读起来没温度? 因为它没“心跳”。

写作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技巧,而在诚意。

你能感觉到作者是真的在讲自己, 他写迷茫是真的迷茫,写感动是真的想哭。 这种真诚就像冬天的暖气,看不见,却能让你伸手。

写作的温度,来自于不装。

你可以讲道理,但别变成PPT。 你可以讲故事,但别编得像偶像剧。 你可以有情绪,但别只剩情绪。

那些让人感同身受的句子,往往是最自然的。

比如一句“我妈总把好吃的留到过期”, 没有煽情,却比千言万语都温柔。

我回头看自己的旧稿,尴尬得脚趾能抠出地道。

但也正是那些拙劣的尝试,让我一点点懂了写作的真相。

写作从来不只是写文字,它是一种修炼。 它让你学会观察世界,不轻易下判断; 让你反复思考,不停地问“为什么”; 让你在表达中面对自己,变得诚实。

那些能长期写下去的人, 厉害的不在于“会写”,而在于“能坚持”。 他们坚持输入,坚持思考,坚持感受。 他们用文字记录生活,也用生活喂养文字。

像石头被水打磨,慢慢变圆,也慢慢通透。

写到最后我忽然觉得,那些说“我表达欲强就是懒得写”的人, 其实心里也知道,懒只是借口。 他们缺的不是欲望,而是方法。

缺的不是真话,而是勇气。

但是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慢功夫。 要有耐心,有厚度,也有点傻劲。 像在寒冬里泡一壶茶,不急不躁,让味慢慢渗出来。

你以为写的是文字,其实写的是自己。

所以啊,下次再想写点什么,别先想着“我想说”。 先想想“别人能听懂吗?” 写作不是自言自语,是邀人同行。 你把情绪磨成语言,把思考揉进细节, 当读者笑了、哭了、点了个“在看”, 那一刻,你就已经写成了。

能把一件需要慢功夫的事坚持做好, 在这个碎片时代,本身就挺浪漫的。

你们说呢?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