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日本倒闭企业近7万家,52%的中小企业找不到继承人,制造业里每11个人就有1个是65岁以上的大爷。”——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的这份报告,戳破了“日本制造屹立不倒”的幻象。
“2024年日本倒闭企业近7万家,52%的中小企业找不到继承人,制造业里每11个人就有1个是65岁以上的大爷。”——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的这份报告,戳破了“日本制造屹立不倒”的幻象。
曾几何时,日本工业是全球的标杆:丰田的流水线效率让全世界惊叹,松下的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就连小小的精密轴承都能垄断全球市场。但如今走进日本的工厂车间,最显眼的不是先进的机器人,而是戴着老花镜、动作迟缓的老年工人;那些曾缔造传奇的百年工坊,正一个个因为“没人接班”黯然关门。很多人把日本工业衰退归咎于贸易战、成本上涨,却没看到真正的杀手藏在人口数据里——2024年日本每3人中就有1位老人,75岁以上“超高龄老人”占比高达16.8%。这场“银色海啸”不是突然袭来的灾难,而是慢慢掏空工业根基的慢性病。
一、车间里的“银发军团”:87岁还在拧螺丝,年轻人不愿来
东京都大田区的岩井机械厂,87岁的岩井仁还每天准时出现在车间。这位曾为福岛核电站打造蒸汽控制阀的老匠人,双手早已不如年轻时稳健,拧螺丝时需要先戴上两层老花镜,盯着刻度盘看半天才能校准。“不是我不想退休,是招不到年轻人啊。”岩井仁的话道出了无数日本厂长的无奈。
2022年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制造业从业者已经达到91万人,占比8.7%——换句话说,日本工厂里每11个工人就有1个是退休年龄以上的“银发员工”。更扎心的是,年轻人即便来了也留不住:制造业34岁以下从业人员比例持续下降,新毕业生入职后不久就辞职的现象成了常态,企业不得不把“中途招聘”当成主流,却还是填不上人员缺口。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说穿了就是“性价比太低”。日本制造业的薪资多年没怎么涨,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做网红,也不愿待在噪音大、时间固定的车间里。某汽车零部件厂老板吐槽:“我们招应届毕业生,开出的工资比服务业低20%,面试者听完转身就走。好不容易招到一个,干了三个月说‘每天重复拧螺丝太无聊’,直接跑路了。”
无奈之下,企业只能靠老员工撑场面。名古屋一家汽车配件厂甚至出台了“延迟退休奖励”:65岁以上员工每月多给5万日元补贴,结果车间里出现了“祖孙同岗”的奇观——70岁的爷爷带着刚入职的孙子干活,爷爷技术熟练却动作慢,孙子动作快却总出错。厂长苦笑:“这哪是流水线,简直是‘传帮带’现场教学,效率比十年前降了三成。”
更要命的是“技能断层”。日本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工匠精神”,很多精密加工技术全靠师徒口传心授,没有十年八年练不出来。但现在老匠人陆续退休,年轻人又不愿学,很多独门手艺正跟着老匠人一起“消失”。京都的京友禅染、清水烧陶器这些传统工艺,就因为匠人老龄化面临失传风险,有些工坊甚至要把几十年的手艺做成视频存档,生怕以后没人会做。
二、百年老店的末日:老板70岁没继承人,只能把秘方烧掉
如果说大企业还能靠老员工勉强维持,中小企业和百年老店早已成了老龄化的“重灾区”。在日本,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支撑着制造业的“毛细血管”——从汽车的精密弹簧到电子设备的微型轴承,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出自这些小厂。但现在,这些“毛细血管”正在一根根堵塞。
大阪的“松本锻造厂”是家有120年历史的老店,专做高端刀具的锻造工艺,连德国厨具品牌都来进货。72岁的老板松本健一最近却在清理厂房,准备关门大吉。“不是不赚钱,是真的没人接班。”松本说,他就一个女儿,在东京做白领,坚决不愿回大阪当“铁匠”;去年招了两个徒弟,一个干了半年嫌累走了,另一个连基本的火候都掌握不了。
松本的遭遇不是个例。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显示,目前百年老店的经营者大多在60至70岁,30%的企业找不到继承人。日本金融研究所的统计更残酷:52%的中小企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57%的企业预定废业,只有10%确定了继承者;在五人以下的小企业里,决定关门的比例已经超过72%。
更让人惋惜的是那些“带着秘方消失”的企业。京都有家做和纸的老厂,老板80岁高龄,掌握着独特的楮树纤维处理技术,做出的和纸能保存上千年。他曾想把技术传给儿子,可儿子宁愿开咖啡店也不愿接手。去年老板突发脑溢血,醒来后说话都不利索,那些口传心授的秘方再也传不出来了。“这些手艺不是机器能替代的,老匠人走了,技术就真的没了。”当地文化部门的人说起这事就叹气。
中小企业的倒闭像多米诺骨牌。一家做精密齿轮的小厂关门后,丰田的某个零部件生产线被迫停工三天,因为全日本只有这家厂能做出符合精度要求的齿轮。丰田采购员急得团团转,最后只能从德国进口,成本涨了两倍不说,交货期还晚了半个月。“以前觉得中小企业遍地都是,现在才发现少一个都不行。”丰田的生产主管说。2024年4月到9月,日本就有超5000家企业破产,“缺人手”和高物价成了主要原因。
三、病急乱投医:请来外国工人却看不懂图纸,机器人成了“摆设”
面对用工荒,日本企业想出了各种招,可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甚至闹出不少笑话。
最常见的是“引进外国劳动力”。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雇用外国人的制造业企业从2017年的4万多家增加到2021年的5万多家,外国劳动力从38万人涨到48万人。但问题很快暴露:语言不通成了大麻烦。广岛一家电子厂招了10个越南工人,师傅说日语他们听不懂,图纸上的日文标注更是看不懂,结果第一天就把电路板装反了,损失了几十万日元。
有些企业为了省事,直接让外国工人干最简单的体力活,可还是出问题。名古屋一家汽车组装厂的越南工人,因为没理解“扭矩标准”的日文说明,把螺丝拧得太紧,导致一批汽车发动机出现故障,召回损失高达上亿日元。“不是外国人不努力,是沟通成本太高,技术活根本没法交给他。”厂长无奈地说。
另一个“救命稻草”是机器人。日本企业喊了十几年“机器人替代人工”,丰田甚至推出了能协助老人行走的护理机器人,宣称能减轻60%的体力负担。可到了实际车间,机器人却成了“摆设”。大阪一家机械加工厂花百万日元买了焊接机器人,结果老工人不会操作,年轻人不愿学,机器人在角落放了半年,落满了灰尘。“机器人需要编程、维护,比管人还麻烦。”老板吐槽,最后还是得请70岁的老焊工回来手工操作。
还有企业搞“多能工化”,让员工学多种技能,可效果依然有限。一家家电厂让装配工学维修,结果员工既要装零件又要修机器,反而忙中出错,产品合格率从99%降到了95%。“本来人就不够,现在一人干两人的活,不出错才怪。”员工抱怨道。
少数企业摸到了门道。松下就靠“高薪+灵活办公”破解了用工荒,不仅没倒闭,利润还暴涨36%。他们给技术工人涨了40%的工资,允许员工在家完成部分设计工作,90%的员工都愿意留下来。可这样的企业太少了,大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没实力搞“高薪激励”,只能在用工荒里慢慢熬。
四、根子上的危机:创新力跟着人口一起“老化”
如果说用工荒是“表象”,那创新力衰退就是老龄化给日本工业挖的“深坑”。工业发展靠的是“新人新想法”,可日本制造业的研发团队也跟着“老龄化”了。
东京一家半导体企业的研发部,平均年龄超过45岁,最年轻的工程师也32岁了。“不是不想招年轻人,是招不到懂技术的。”研发总监说,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宁愿学金融、IT,也不愿学半导体,每年能招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屈指可数。去年他们想研发一款新型芯片,需要懂人工智能算法的年轻人,结果面试了20多个人,没一个符合要求。
研发人员老龄化直接导致“创新迟钝”。日本家电曾是全球潮流的引领者,现在却被中国、韩国企业甩在身后。以前松下每年能推出十几种新型彩电,现在两年才更新一次产品,功能还跟不上年轻人的需求。“老研发人员习惯了老思路,不知道年轻人想要什么。”松下的产品经理说,他们去年推出的智能电视,操作界面复杂得像老式机床,年轻人根本不用。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虽然日本药企在老龄化推动下搞出了不少创新药,但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放缓。以前日本企业每年的新技术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现在却被中美赶超。2023年全球半导体专利排行榜上,日本企业只占15%,比十年前少了一半。“没有年轻人注入新鲜血液,研发就像一潭死水。”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坦言。
更可怕的是“代际断层”。老一辈工人掌握着经验,年轻人掌握着新技术,可两者根本“玩不到一起”。一家汽车厂的老工程师坚持用手绘图纸,年轻工程师想用CAD设计,结果两人吵了起来,最后还是厂长出面调解,让他们“各干各的”。“老的不愿学新的,新的看不起老的,技术怎么传承?创新怎么搞?”厂长头疼不已。
五、不是没救,但日本的“药方”开错了
其实日本政府不是没意识到问题,这些年也推出了不少政策,可大多没打到“痛点”上。
最典型的是“介护保险制度”。2000年就开始实施,本意是解决养老问题,让年轻人不用在家照顾老人,可以放心上班。可实际效果呢?护理行业本身缺人缺得厉害,2024年护理人力缺口高达38万人,逼得70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去当护理员。年轻人要么嫌护理工作累,要么还是要照顾家里的老人,根本没多余精力进工厂。
后来又搞“外籍介护签证”,引入了12万外籍护理人员,稍微缓解了人力缺口。可制造业的用工荒还是没解决,因为外国护理员不能随便转去工厂干活,而且制造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不是随便招个人就能上岗的。
政府还鼓励企业搞“自动化转型”,给机器人采购补贴,可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拿不出钱买设备。一家做模具的小厂老板算过账:买一台自动化机床要500万日元,相当于他三年的利润,就算有补贴,自己还是要掏300万,根本买不起。“大企业能靠机器人续命,我们小企业只能等死。”
相比之下,松下的做法反而更实在:高薪留住人才,灵活办公吸引年轻人。可日本99%的中小企业都做不到这点,他们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根本没实力给员工涨工资、搞福利。2024年日本超过200家企业因招不到人倒闭,几乎全是中小企业。
现在日本制造业陷入了“恶性循环”:老龄化导致用工荒→生产效率下降→利润减少→招不到年轻人→更严重的用工荒。2025年日本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工厂订单持续减少,不少企业只能把生产线迁到海外,可海外工厂又面临技术流失的风险。“再这么下去,日本制造的招牌迟早要砸了。”有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结语:老龄化的警钟,不止为日本而鸣
87岁的岩井仁最后还是关了工厂,那些曾为核电站造零件的机床,被当成废铁卖了废品站。“这辈子干了60年锻造,没想到最后连个接手的人都没有。”老人说这话时,手里还攥着一把磨了几十年的锤子。
岩井的故事,是日本工业的一个缩影。当车间里的“银发军团”越来越多,当百年老店带着秘方消失,当研发团队再也招不到年轻人,日本工业的根基正在被老龄化一点点掏空。这不是贸易战打垮的,也不是成本上涨压垮的,而是“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再先进的技术、再悠久的品牌,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日本的今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留住年轻人、传承技术、激发创新,才是工业发展的核心密码。毕竟,工业的灵魂从来不是机器,而是人。当一个国家的工厂里再也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那才是真正的“工业末日”。
来源:仰望Dd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