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推出几个“爆款”——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院长谈推动终身学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21:25 2

摘要:每天清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外语晨练基地总会响起朗朗的晨读声。近百名商户手持阿拉伯语口语练习卡,跟随外语老师,认真学习贸易领域常用的阿拉伯语。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外语晨读传统已经坚持了19年。

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以创新驱动服务升级,让教育始终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一个个“爆款”项目的推出,打造了义乌市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引擎。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每天清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外语晨练基地总会响起朗朗的晨读声。近百名商户手持阿拉伯语口语练习卡,跟随外语老师,认真学习贸易领域常用的阿拉伯语。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外语晨读传统已经坚持了19年。

这是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举措之一。“我们每年都推出几个‘爆款’项目”,在与本刊对话中,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院长贾剑峰的话令人印象深刻。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面对汹涌而至的数字化浪潮,义乌学院以开放教育一个个“爆款”项目沉着应对,而“爆款”策略的本质是以创新驱动服务升级,让教育始终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进而形成了“学历继续教育筑基、社区教育惠民、老年教育提质”三维办学格局,打造了义乌市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引擎,在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彰显了开放教育的独特价值。

2025年4月,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青蓝夜校无人机驾驶员培训

作为扎根全球小商品之都的开放大学,学校始终将“政行企校”协同育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三个精准对接构建起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打造“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敏捷办学机制。学校突破传统高校的办学惯性,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搭台—学校定制”的快速响应机制。比如,针对义乌市场7万外贸商户的需求,持续19年开展“商贸英语晨读”项目,累计培训50万人次,学习内容直接嵌入询价议价、质检报关等真实贸易场景。今年更联合Chinagoods平台推出AI贸易应用培训,帮助商户掌握智能客服、跨境翻译等数字工具,单期培训就带动300多家商户实现数字化转型。这种“上午市场发现问题,下午课程就进商圈”的响应速度,正是开放大学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独特优势。

精准对接企业痛点,构建“送教入企”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学院组建14支企业服务小分队,每年深入各镇街开展问需求、问痛点、问建议的“三问调研”。当学校得知易开盖集团急需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时,立即定制开设“机械设计制造”本科专业,把课堂搬到车间,实行“白天上班、晚上上学”的弹性学制。与芒锐机械共建实践基地时,学校创新“岗位学分互认”制度,将员工技改成果折算为课程学分。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员中,已有13人晋升技术主管,真正实现了毕业即成才,成才即可用。

精准对接政府战略,当好社会治理的“人才孵化器”。学校主动将社区教育嵌入政府民生工程,如会同市妇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206名持证学员已成为社区调解、家校共育的中坚力量。在共同富裕政策指引下,新农人电商培训项目带动32个乡村实现农产品直播带货。这些实践让学校更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围着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转,跟着市场主体需求走,贴着市民终身学习需要办。只有这样,开放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通过管理创新提升办学效率。以前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三大板块相对独立、各自为战。为优化资源配置,学校打破岗位设置壁垒,实施教师跨板块兼任机制,让学历继续教育班主任同时兼任社区、老年教育班主任。这种灵活的用人方式让班主任在开展老年学员课程时,同步宣传学院的学历提升项目,促使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学员均有学历提升的热情,甚至一定比例的中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学历提升。据统计,现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中,60后学员占6%,70后学员达20%。

多项创新举措带来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方面,2022年招生381人;2023年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049人;2024年招生1223人。在2024年,学校首次推出了“单考单招”项目,为产业工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开辟学历提升新路径,招生人数达131人。

社区教育方面,义乌在金华市率先完成所有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四独立”建设,实现了社区教育网络的全覆盖。学校指导的各镇街社区学院,目前有7所获评浙江省现代化社区学校,创建率位居金华市首位。此外,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发课程体系,创新打造青蓝夜校、家庭教育指导点、双证制学历提升等特色项目,形成佛堂军鼓、廿三里婺剧、城西丝路晨读等一镇一品教育品牌矩阵,使社区教育跃上新台阶。

老年教育是学校服务终身学习的亮点。学校构建了“1+14+X”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15分钟学习圈,每年提供1.5万余个学位,注册学员数达34608人,开设太极、八段锦、旗袍、戏曲、民乐、合唱、围棋、智能手机应用等41门课程。各镇街结合地域特色培育精品课程,如佛堂镇的“旗袍秀”获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金奖,江滨社区的婺剧教学点被评为浙江省最美银耀志愿服务团队。学校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将中医养生、掐丝珐琅、茶艺等课程送到基层,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面向老年人开展了DeepSeek培训。义乌老龄化进程较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约19.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7%,而且高龄化特征明显。随着AI应用的普及,义乌老年人对AI等前沿技术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学校积极响应老年人学习需求,自编《DeepSeek老年人实用操作指南》,并开展针对性培训。经过学习,老年人可将DeepSeek运用于日常生活。

非学历教育是当前开放教育的热点。它促使学校从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转变,是开放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学校来说,培训创新更多地体现在直接服务义乌国际贸易改革中。

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及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使义乌在全球贸易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对新趋势、新技术的认知与掌握,成为大量市场从业人员的迫切需求。2019年,“义乌市场贸易人才终身赋能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由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浙江开放大学义乌学院业务指导的公益培训项目,目标是提升市场贸易主体的国际贸易接轨能力、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新业态新模式匹配能力、源头商品议价能力。

学校创新实施了分层分类培训策略。针对不同层级的市场从业人员,设计了专项提升课程群,涵盖跨境电商、短视频直播、AI应用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通过“理论+实践”“案例+研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系统传授贸易理论知识、运营技巧和营销策略,同时借助实地考察、模拟交易等实践活动,增强了学员对实际业务场景的感知与应对能力。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数字技术在培训中大显身手。学校利用“小商说数贸”微信平台、抖音等平台,实时更新培训动态、发布教学短视频,为学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数字化赋能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社区。

培训质量需要实践的检验。学校鼓励从业人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经营中,通过商户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经验共享和资源互补。学院还积极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开展专题培训,拓宽市场从业人员的行业视野。

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从业人员掌握了更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知识,拓展了新的贸易渠道,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24 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贸易交易额高达2798.03 亿元,日均外商客流量超 3900 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学校已逐步探索出了“公益+市场”的运营模式,既保障普惠性教育供给,又通过特色培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为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年的实践,使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城市发展而言,可以实现经济赋能、治理赋能、文化赋能。对学校而言,可倒逼教学与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可增强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为学校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可推动办学定位转型升级,使学校真正成为区域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义乌这座充满活力的商贸城市,我们正在书写非学历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范式。”贾剑峰说,学校将持续深化非学历教育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服务与城市发展需求更加紧密对接,让终身学习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强劲动力,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开大力量。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9月刊(总第118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