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那场全国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直播镜头扫过时,网友们的注意力全被一个陌生的身影吸引了,他坐在雷军和王传福中间,神情平静,却气场十足。
在今年那场全国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直播镜头扫过时,网友们的注意力全被一个陌生的身影吸引了,他坐在雷军和王传福中间,神情平静,却气场十足。
人们开始好奇,这个既不上热搜、也不发微博的中年男人是谁?
有人去查,才发现他就是近年最神秘、也是最大方的企业家虞仁荣。
2024年,他以445亿身家登上“芯片首富”之位。
2025年,他一口气捐出300亿元,在宁波建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专门培养中国自己的半导体人才。
在无数企业家忙着投资楼市、卷品牌、冲IPO的时候,他选择了反其道而行。
造芯片、办大学、育人才,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慈善,而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布局。
011966年,虞仁荣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偏远小村。
那时的宁波还远不是今天的经济强市,家家户户种田为生,一盏灯、一袋米,都要省着过。
他小时候的书本是别人用旧的,笔芯要掰成两段接着用。
晚上写作业点的是煤油灯,灯芯一旦冒黑烟,他就跑到屋外吹一吹再回来。
那时候的他,也许没想过自己有多聪明,但他知道,只要不停地学,总能离苦一点。
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他差点被迫辍学,是老师拦下了他说:“再坚持一下,你能考上好学校。”
结果,他不仅考上了全宁波最好的镇海中学,还凭借一口气冲进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在那个年代,清华几乎就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
虞仁荣的青春,就是靠着煤油灯下的一摞笔记和一腔倔劲,一步步逼近那个“遥不可及”的舞台。
02毕业后的虞仁荣,进入了北京一家大型电子企业。
工作体面、薪水不错,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岗位能干一辈子。
可他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天在会议室看文件、跑审批,他觉得被困在一个体面的牢笼里。
1993年,他毅然辞职创业。
那一年,中国还没什么风险投资、创业园区,创业意味着“孤身上阵”。
他创立了华清电子,专门分销国外电子元件,别人造电视、电脑,他卖零件。
别人嫌利润薄、琐碎多,他却看准了供应链的逻辑,只有掌握零件的人,才能掌握产业节奏。
几年后,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可当同行们都忙着买楼买地、换车换房时,他却冷静地意识到,分销赚的是小钱,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出路。
于是,他再次“下重注”,成立了韦尔股份,决定从分销商变成芯片制造者。
别人说他疯了:“芯片是烧钱的无底洞!”他只是笑笑说:“总得有人干。”
03韦尔股份成立后的前几年,几乎每一步都在亏。
研发周期长、设备贵、技术难,很多投资人劝他收手。
他却坚持:“只要方向对,熬得住就赢。”
他把分销赚的钱全部投进研发,团队住实验室、吃泡面、调算法。
八年过去,公司终于积累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2017年,一个机会来了。
美国图像传感器巨头“豪威科技”因为市场被三星、索尼蚕食,陷入危机,准备出售。
别人都退缩时,虞仁荣果断出手,他拿出全部流动资金,还借来部分银行授信,一口气收购了豪威科技。
这笔交易在业内引起轰动,一个中国民企,收下了全球前三的芯片厂。
短短几年,豪威在他的管理下重焕生机,重新跻身全球图像传感器前三。
韦尔股份市值突破千亿,虞仁荣也从幕后走到聚光灯前,但他依旧不接受采访,不拍封面,不去资本论坛。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低调,他说:“我不想让芯片变成炒作的词。”
04当很多企业家忙着造车、炒楼、搞品牌时,虞仁荣决定做一件更没商业逻辑的事,就是建一所大学。
2023年底,他宣布捐出300亿元,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创办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学校定位清晰,不搞虚名,只做半导体、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领域的教育。
校长由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担任,数十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组成顾问团队,课程与企业项目直接对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虞仁荣的想法很简单,中国芯片产业,不缺资金、不缺市场,缺的是懂技术、能实操的工程师。
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得有人去啃那块最硬的骨头。”
他没给学校挂自己的名字,没有虞仁荣楼和仁荣奖学金,只有芯片学院微电子研究中心。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做纪念碑,而是做土壤。
05在如今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虞仁荣的故事格外安静。
他不做直播、不上综艺,不为品牌代言,却默默用行动影响了一整个行业。
他的300亿捐款,不只是慈善数字,而是一场关于信念的宣言,科技报国,不只是口号,而是一代中国人的责任。
十几年后,当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学生走进工厂、实验室、研究所,当他们在芯片设计图上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也许不会有人再提起虞仁荣的名字。
但他们的每一次突破、每一颗国产芯片的问世,都会是对那位寒门学子、清华毕业生、芯片首善最好的纪念。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