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河南那边,九月的雨就像是从天上往下倒一样,没个停的时候。地里头的泥,软得跟和稀泥似的,别说铁牛了,人一脚踩下去都拔不出来。
今年这天,可真能折腾人。
山东、河南那边,九月的雨就像是从天上往下倒一样,没个停的时候。地里头的泥,软得跟和稀泥似的,别说铁牛了,人一脚踩下去都拔不出来。
眼看日历都快翻到霜降了,可这麦子咋种?往年的老话儿“霜降种麦”,今年怕是要把人给坑了。地湿成那样,种子撒下去,那是种粮食,还是喂鱼呢?心里急,也没用。
这时候就得明白,种地不能死脑筋,不能光盯着日历看。
真正的老把式,看的是地,看的是天,说白了,就是看温度计。那根小小的红线,比老黄历准得多。
啥时候能种麦?
冬性的小麦,得等到气温降到16到18度才行。半冬性的,差不多是14到16度,这才是它们下地的信号。
温度太高了不行,麦苗长得太快,年前就封了垄,开春一准儿生病。温度要是低于12度,那也得小心了,得按晚播的法子来办,不然耽误一天,收成就少一点。
晚播就没救了吗?
那可不一定!谁说种晚了就一定歉收?去年晚播的小麦,到头来一算账,平均一亩地也打了八百多斤,跟正常时候种的差不了多少。有三成的地,产量甚至一斤都没少。
这说明啥?说明老天爷不开门,咱自己得会开窗。
关键得看你怎么干,从选种那一步开始,就跟平常不一样了。
晚播的地,就得挑那些“机灵”的种子。啥叫机灵?就是半冬性偏春性的,能耐得住迟播,开春给点阳光就灿烂。它们长得快,天一暖和就拔节,能把之前丢的时间给抢回来。
千万别去选那些高产晚熟的“娇小姐”品种。
去年鲁西南就有个老哥们,非不信这个邪,结果灌浆的时候碰上连阴雨,麦子在地里都出了芽,一年白忙活,找谁说理去?
选好了种,下地前还得给它穿件“防护服”。咯菌腈加噻虫嗪拌一拌,地下的虫子、病菌就不敢来捣乱,一出苗就齐刷刷、绿油油的,看着心里都敞亮。
地,得好好伺候。
秸秆得粉得碎碎的,翻地最少也得翻下去二十五厘米。这就像是给麦子铺了一床又厚又软的棉花被,下雨了能存水,天旱了能保墒。
还有个顶要紧的活儿——镇压。
地翻完了,一定要压实。不然种子悬在土里,两头不着地,一阵风过来就干了,到时候地里苗出的稀稀拉拉,补都来不及补。
种多深?也是个学问。
太深了,苗出的弱,黄不拉几的;太浅了,根扎不住,容易受旱。
不多不少,三到四厘米刚刚好。就这一厘米的差距,收成可能就差出去几十斤。
既然是晚播的“迟到生”,那在吃喝上就得给它开小灶。
底肥里的磷肥得给足了,这东西管着麦子扎根,根扎得深,身子骨才壮实,开春才有劲儿长。年前的水,能不浇就别浇,地里头冷冰冰的,麦苗跟睡大觉一样,不爱动弹。
真正的功夫,在开春。
等到了三月份,地温一上来,就得赶紧追肥浇水。尿素、大水,都给它供上,让它吃饱喝足,憋着劲儿长个头、长分蘖。
你前面怎么对它,它后面就怎么回报你。
别再对着日历发愁了。
地是死的,人是活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气,是那时候的经验,可现在这天气,一年一个样,咱就得跟着变。
看看手机,问问农技站,人家发的那些“明白纸”,上面品种、播量、管理法子,写得一清二楚。
种地这活儿,早就不是光埋头出傻力气的年代了。
地里能不能长出金灿灿的麦子,不全看老天爷的脸色。还是看田埂上站着的这个人,脑子转得够不够快,手上的活儿够不够细。
明年的饭碗,就端在咱们自己手里呢。
来源:进取风筝d5jvl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