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满沪城。在2025年10月11日,“呼吸与共|肺癌共病全病程管理中国行动”在上海盛大启幕。本次会议由我国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众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肺癌共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满沪城。在2025年10月11日,“呼吸与共|肺癌共病全病程管理中国行动”在上海盛大启幕。本次会议由我国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众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肺癌共病全病程管理的前沿理念、临床实践难点与优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并正式启动“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专项项目。医脉通特对大会精彩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与汇总,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开新局,共识启动赋新能
大会伊始,宋勇教授率先发表开场致辞。他指出,根据国家2030战略目标,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需提高至46.6%以上,这一目标对临床诊疗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肺癌共病不仅会显著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更对患者治疗耐受性与生存质量产生关键影响。尤其在当前肺癌患者步入长生存的时代背景下,共病管理应正式纳入肺癌标准化诊疗体系,成为贯穿患者全病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勇教授进一步介绍,本次“肺癌共病全病程管理中国行动”的启动,正是为了精准助力健康中国相关目标落地。他提到,近年来ALK-TKI的成熟临床应用,已推动ALK阳性晚期NSCLC率先迈入“慢性病管理”时代。基于这一背景,本次行动将通过制定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为肿瘤共病诊疗构建可推广的标准化范式。最后,宋勇教授也向参会同道发出期待,呼吁大家在会议中积极参与研讨、畅抒临床经验、贡献宝贵观点,共同推动肺癌共病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图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
随后,胡毅教授发表讲话。他指出,肺癌共病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其涉及范围广泛且关联多个系统;同时,肺癌共病与老年肿瘤共病在管理经验、诊疗思路等方面存在诸多可相互借鉴的空间,未来有望在学术平台上进一步联动拓展。
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
致辞环节结束后,现场随即进入重要的仪式环节——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启动仪式。多位与会专家共同参与启动流程,在启动柱点亮的瞬间,标志着该共识的制定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后续肺癌共病规范化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与会专家参与共识启动仪式
启智开新,肺癌共病学术研讨精彩纷呈
►王慧娟教授深度解析肺癌共病临床现状与前沿研究进展
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肺癌共病现状及研究现状》的报告。王慧娟教授指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合并其他疾病极为常见:约70%的肺癌患者至少伴有一种共病,且共病数量越多,生存率下降越显著。这主要因为共病与肺癌相互影响,增加疾病负担,症状重叠致使诊断困难并增加治疗复杂性,一种疾病的加重也可引发其他疾病的连锁恶化。具体而言,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与肺癌在病理机制上存在相通性;心血管疾病在肺癌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7.2%,可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肝肾功能异常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王慧娟教授强调,应以患者为中心,依托多学科协作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肺癌合并症的全程精准管理,既要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治疗方案,也要建立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干预共病恶化,并利用AI优化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在王慧娟教授报告结束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对其讲课内容进行了总结。任胜祥教授高度肯定了王慧娟教授报告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认为其提出的“多学科协作+AI技术赋能精准管理”理念,对临床实践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图 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
图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
►吕镗烽教授分享中国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共病现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吕镗烽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分享了中国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共病现状,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参考。吕镗烽教授着重指出,共病的存在对肿瘤治疗决策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领域,该群体共病发生率较高,但针对这一细分场景的共病相关研究数据仍相对匮乏,因此亟需开展更多针对性研究,以进一步优化临床管理策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目前,临床医师已充分意识到多学科协作(MDT)在共病患者诊疗中的核心价值,同时对安全用药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提升。针对当前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规范空白,学界强烈呼吁加快制定共病管理相关的标准化指南与专家共识,通过明确诊疗路径、统一评估标准,全面提升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共病患者的整体诊疗能力与预后水平。在吕镗烽教授报告结束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对其讲课内容进行了总结。黄岩教授表示,吕镗烽教授的探索不仅有望填补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共病领域的临床数据空白,更将为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的制定提供重要循证依据,对推动临床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图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吕镗烽教授
图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
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西北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张艰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慧杰教授、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方申存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苗立云教授针对肺癌共病现状下,临床实践如何兼顾肿瘤治疗与共病控制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樊慧杰教授指出,随着老龄化加重,肺癌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病,过去关注不足,当下亟需在学术交流中细化共病管理框架,为临床决策提供具体参考。方申存教授强调,共病管理已非可选,而是诊疗的必答题。本次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将在全国树立标杆,未来应将此模式推广到其他驱动基因领域,并确保多学科深度参与。苗立云教授提出,共病具有“时空双重属性”——既有既往基础疾病,也有治疗中出现的新发病变,需完善共识指南并强化MDT协作,以应对肿瘤医生面临的跨领域挑战。在总结环节,李敏教授表示,三位专家围绕共病管理的临床挑战、实践经验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期待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专家的协同指导下,最终形成一部对临床诊疗、患者获益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共识文件。张艰教授表示,科学的框架体系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肺癌诊疗领域,需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探索共病管理路径——既要以现有指南与共识为重要依据,确保诊疗方向的规范性,又不能受限于既有内容,需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完善细节,让共病管理方案更贴合患者个体需求,真正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诊疗。
图 李敏教授、张艰教授主持
图 樊慧杰教授、方申存教授、苗立云教授参与讨论
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项目重磅亮相
在本环节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李慧教授,就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项目进行介绍。她强调,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的相关研究已明确:共病会显著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在当前肺癌患者长生存时代背景下,共病管理应纳入肺癌标准化诊疗体系。然而,目前国内外针对ALK阳性肺癌共病管理的专项共识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制定该领域专属共识,对规范临床诊疗流程、实现共病的高效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李慧教授报告结束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对其讲课内容进行总结。刘安文教授表示,随着ALK-TK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已得到显著延长,这类患者的共病管理需求也随之凸显。基于此,她高度认可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制定的必要性,认为该共识的落地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清晰指导,助力提升患者整体诊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李慧教授
图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
随后,在多位肺癌领域权威专家的组织协调下,全体与会专家以多篇章投票的形式聚焦核心议题——从“ALK+NSCLC共病对肺癌治疗的影响”到“ALK+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层层递进形成完整闭环,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投票过程中,专家们还针对各议题的细节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完善方案。
篇章1:ALK+NSCLC共病对肺癌治疗的影响
本篇章研讨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和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来昱教授和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青岛市肿瘤医院)梁华教授围绕ALK+NSCLC共病管理的临床实践痛点展开深度交流。刘来昱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指出,若患者本身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呼吸相关共病,在使用ALK-TKI治疗期间,需加强对肺部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风险叠加。梁华教授则从落地执行层面提出关键建议,呼吁将共病防控措施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方案”,包括制定兼顾各级医疗机构的可操作方案,并结合区域流行病学差异(如西部尘肺、沿海过敏性疾病)细化共识与布局。在总结环节,董晓荣教授进一步强调肺癌共病管理的必要性:肿瘤治疗并非单一疾病的干预,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部间质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这些共病不仅可能影响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与疗效,还可能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早期识别、多学科协同处理”是提升诊疗质量的核心原则。杨润祥教授补充指出,除生理层面的共病外,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也需纳入肺癌共病管理范畴,未来应加强心理评估与干预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同时,她还针对肺癌“共病”与“合并症”的概念界定展开探讨,为后续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图 董晓荣教授、杨润祥教授主持
图 刘来昱教授、梁华教授参与讨论
篇章2:ALK+肺癌共病的评估
本篇章研讨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可京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海永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孙益兰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商琰红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红艳教授围绕ALK+肺癌共病的评估展开深度交流。姚煜教授建议在大会主席的带领下,结合现有各类评估模型的优点与核心风险因素,开发“中国产改良版”共病评估工具,融入中国老年患者特征。孙益兰教授强调,应在现有工具基础上,进一步整合ALK阳性NSCLC的疾病特异性指标(如基因突变类型、ALK-TKI相关器官毒性),并通过调整权重提升精准性。商琰红教授提出需结合地区差异与拟用ALK‑TKI的药物特性,在启动特定药物前把相关高风险共病纳入评估。刘红艳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缺乏量化标准,理想评估工具应简便、快捷、便于在每次复诊时动态复。在总结环节,唐可京教授和王海永教授表示,宋勇教授与胡毅教授牵头推动相关共识的制定与实践,将为ALK阳性肺癌患者的诊疗带来显著益处。当前的共病评估工具对ALK阳性肺癌患者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地域特征、年龄分布、所用药物的差异,以及动态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量。因此,进一步开发更精准、更便捷的肺癌专项测评工具与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图 唐可京教授、王海永教授主持
图 姚煜教授、孙益兰教授、商琰红教授、刘红艳教授参与讨论
篇章3:ALK+肺癌共病治疗用药
本篇章研讨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娅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薛艳峰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淦鑫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韶璋教授围绕ALK+肺癌共病治疗用药进行讨论。薛艳峰教授指出,ALK阳性患者相对年轻,治疗目标除延长生存外还应兼顾恢复社会与工作功能,需在全面的器官与共病评估基础上权衡利弊,选择更安全的方案,实现“化繁为简、精确用药”。如合并肝转移或肝功能不全者,应优先选择肝毒性较低的ALK‑TKI并优化靶向治疗管理。淦鑫教授强调,共病可导致不良反应叠加和肝药酶相互作用,提示用药需更审慎,并呼吁将共病因素纳入回顾性/前瞻性与真实世界研究,为临床提供具体指导。周韶璋教授建议加强用药前评估与动态监测,关注隐匿问题,结合多渠道信息与患者报告结局(PRO),并在不良事件发生后以科学流程决定诊疗策略。在总结环节,周建娅教授和刘基巍教授表示,本次议题聚焦两大关键方向——一是合并治疗药物的科学选择,二是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血脂异常等基础状况时,如何精准平衡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性,整体探讨兼具深度与实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两位教授补充指出,部分ALK-TKI药物可能对患者血脂水平产生影响,此类问题同样需要更明确、更具指导性的临床建议,以帮助医生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切实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
图 周建娅教授、刘基巍教授主持
图 薛艳峰教授、淦鑫教授、周韶璋教授参与讨论
篇章4:ALK+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
本篇章研讨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共同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红兵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冯慧晶教授、鄂尔多斯中心医院李全福教授围绕ALK+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开展讨论。刘红兵教授指出,共病贯穿ALK阳性肺癌从诊断到终末的全程管理,关键在于完善多学科协作。建议确诊时便详尽记录既往基础病与并发症,并在各治疗阶段持续追踪,为决策提供完整依据;在院内设立固定的共病管理MDT团队,明确成员与讨论时点,确保管理连贯高效。冯慧晶教授指出,本次共识的编写,对ALK阳性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患者长生存期间的关键问题(如脑转移)要加强包括神经外科在内的深度多科室协作,兼顾疗效与安全。李全福教授强调PRO管理在长生存、合并共病患者中的价值,提出落地需两方面保障:针对常见毒副反应的重点管理,以及构建适配中国人群的远程随访与干预平台。在总结环节,田攀文教授表示,ALK阳性NSCLC患者往往拥有获得长期生存的良好潜力,这一特点也对共病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共病管理中,除肿瘤相关学科需深度参与外,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同样需要共同介入患者的综合管理与并发症处理。唯有通过这种更广泛、更紧密的多学科协作,才能为患者制定更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更好地保障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王玉栋教授则从学科发展与研究推进角度补充,在领域内两位主席的引领下,肺癌共病领域的各项工作已稳步推进——目前已以ALK阳性肺癌共病为切入点,推动相关共识建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初步方向指引。考虑到ALK阳性患者生存周期长,前瞻性研究需漫长随访周期,而当前国内各中心已积累大量宝贵临床病例,若能在专家团队统筹下,整合这些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具有中国人群特色的研究成果,必将为我国ALK阳性肺癌共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撑,其临床指导意义至关重要。
图 田攀文教授、王玉栋教授主持
图 刘红兵教授、冯慧晶教授、李全福教授参与讨论
总结
会议尾声,宋勇教授与胡毅教授共同发表总结讲话。本次会议以“推动肺癌共病全病程管理”为核心主题,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肺部肿瘤诊疗的最新学术成果、临床实践进展及共病管理难点展开深度交流研讨,为我国肺部肿瘤防治体系的优化与建设擘画清晰蓝图。在全体与会者的协同努力下,会议最终凝聚多项关键共识,为后续ALK阳性肺癌共病共识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会议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收获丰硕成果,最终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 宋勇教授总结讲话
图 胡毅教授总结讲话
编辑:Myka
审校:Myka
排版:Jea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点点滴滴健康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