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有件小文物,一直被冷落,却能感受到他悲伤的情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20:16 1

摘要:在洛阳博物馆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有个小小的陶俑,总是安安静静地坐着,被冷落是它的宿命。

在洛阳博物馆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有个小小的陶俑,总是安安静静地坐着,被冷落是它的宿命。

只有9厘米多点的高度,一头浓密的卷发,埋着头右手扶着脖子,左手搭在膝盖上,好像整个人都被一种巨大的悲伤压垮了。

图源洛阳博物馆

你走过去,绕到他前面,也看不到他的脸,他把自己藏得太深了。

这是个“昆仑奴”,1965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来自北魏一位皇子的墓葬。

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多精美的陪葬品里,这个不说话的小人儿,反而是最让人感慨的。

他穿着红色的窄袖长袍,裤子塞进靴子里,一看就是外来者的打扮。中国有很多关于昆仑奴的文物,但这件个人看起来最有感觉。

别的陶俑要么站着,要么骑着马,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只有他坐在地上,深深地陷在自己的情绪里。

你会忍不住想,他为何难过?是为那个早逝的年轻皇子哀悼,还是为自己飘零万里的命运感到绝望?

其实,他也是古代的打工人,只不过他的命运完全无法由自己掌控!

艺术的神奇就在这里,跨越1500多年,我们依然能听懂那种无声的哭泣。

配图

说起“昆仑奴”,很多人会想到唐朝,其实更早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他们大多来自东南亚的岛屿,也有少数来自更远的印度乃至非洲东海岸。“昆仑”不是指现在的昆仑山,而是对南方海上诸多地域的泛称。

他们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是怎么来到中原的呢?

主要靠阿拉伯商人,那时候的阿拉伯人掌控着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他们的船队就像今天的远洋货轮,把各地的特产运来运去。

外国的香料、象牙、珍珠等商品,当然也包括人!

可以想象出来他们的命运!在爪哇或苏门答腊的某个海边村落,一个年轻人在捕鱼或耕作时,突然被陌生的武装人员抓住,捆着手脚拖上船。

船在海上颠簸数月,很多人死在途中,活下来的被运到波斯或阿拉伯的市场上,像货物一样被挑选。

然后他们要继续往东走,穿过丝绸之路,或者绕道南海,最终抵达洛阳、长安这样的大都市。

这个过程漫长而残酷,阿拉伯商人精明、冷静,只在乎利润。在他们眼中,这些被贩卖的人和箱子里的香料没什么区别,都是能换钱的货品。

1892年在墨西哥 一位女奴隶正在被售卖

这让人想起欧美的“黑奴贸易”,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有过,无非就是强者碾压弱者。

《旧唐书·林邑传》等史料都记载过,当时对昆仑奴的控制手段很残酷。

男奴隶直接阉割,风险也大,常常“十存二三”。不过那时候的宫廷应该有技术,毕竟有太监这个职业嘛,可能是路上也死了很多。

而对女性昆仑奴,则多用铁锁禁锢双脚,以防逃亡!

唐代男女人俑 现藏故宫

你可能不知道,在唐朝想炫富,光有金银财宝可不够,还得有些“进口限量版”奴隶才够排面。

当时长安城里的富豪圈流行四类外国奴隶:昆仑奴、菩萨蛮、新罗婢和僧祇奴,从单纯的卖苦力到载歌载舞,个个都有独门绝活。

菩萨蛮是从传说中女蛮国来的舞女、新罗婢是来自半岛的“家政”、僧祇奴一部分来自北非。

也有一些人如果遇到好主子,甚至能名留青史。比如东晋时期就出现过一位黑人皇后李陵容。

她原本是会稽王府的宫女,因相士预言“此女能生贵子”,被司马昱纳为妾室。

李陵容参考图

果然她接连生下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不过历史记载比较模糊,只是说她很黑,宫人称呼她为“昆仑”,究竟是不是黑人还有争议。

唐代传奇小说《昆仑奴传》里,还记载了一位身怀绝技的磨勒,他不仅能解读暗号、击杀恶犬,还能背着主人飞檐走壁成全姻缘。

古代中国包括周围都是文明国度,但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我们推崇的盛唐气象,这条路上也流淌着无声的眼泪。那个小陶俑低垂的头,或许正是在为所有经历过这种苦难的人默哀。

这个小陶俑之所以打动我们,不是因为他有多精美,而是因为他太像一个人了。

一个有感情,会痛苦的真实的人。那些制作更精美、体型更大的陪葬品,展示的是权力和财富。

而这个不起眼的小陶俑,却保留了人性的温度。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