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大火的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了一只小玉壶带着博物馆内诸多文物的期待回家探亲的故事。这只小玉壶,正是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天工奖获奖玉雕作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它是名正言顺被收藏的中华器物,而大英博物馆的很多中国藏品都是被盗卖劫夺至此
前段时间大火的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了一只小玉壶带着博物馆内诸多文物的期待回家探亲的故事。这只小玉壶,正是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天工奖获奖玉雕作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它是名正言顺被收藏的中华器物,而大英博物馆的很多中国藏品都是被盗卖劫夺至此,所以只有小玉壶记得回家的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寄托着所有流落海外文物的心声,哪怕漂泊在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未转移!
它也是中国玉文化里出类拔萃的存在!它采用青海碧玉雕刻,壶壁薄至透光,饰缠枝莲与宝相花纹,融合传统玉雕与薄胎技法,线条流畅写意,融合痕都斯坦玉雕风格,体现“轻若浮云”的东方美学。
小玉壶的工艺能传承下来,离不开历史上最爱玩的皇帝“乾隆”,正是他对这种薄胎技艺的痴迷,才迫使很多玉雕工匠开始研究这项技艺的法门,最终把它做到了极致!
是的,中国和田玉雕的扛鼎之作,除了佩饰和把玩件,还体现在器物上,尤其是薄胎器皿。
白玉铺首衔环耳方壶
玉石薄胎掏膛技术要求极高,只能人工手掏,需保持膛壁均匀,稍有不慎就可能碎裂。比如据说小玉壶最薄处只有0.5cm,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厚度,而只有膛壁越薄,才越能透光。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和田玉制品,其工艺精湛、造型美观,不得不叹服在那个工具缺乏的年代,老祖宗的造物智慧。
唐代葵口玉盘 洛阳博物馆
清乾隆时期的《白玉花卉纹双耳活环薄胎杯》
明 带沁玉瓶
在那个没有电动工具,无法进行非常均匀打磨的古代,这种技艺需要工匠们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技巧,耗费无数时间精力,才能将玉料打磨至薄如蝉翼的程度,同时还要保持器皿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虽然薄胎玉器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但真正兴起是在清朝。清朝时乾隆皇帝对玉器可谓爱不释手,尤其钟情于来自异域的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痕都斯坦玉器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水磨薄胎”技艺。
在乾隆皇帝的推崇下,雕工匠们潜心钻研最终掌握了这项技艺的精髓,也为中国玉器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痕都斯坦白玉薄胎菊瓣纹
白玉瓜瓞绵延活环耳盖瓶
清代 和田玉籽料薄胎缠枝莲带盖香炉
清 和田玉回形纹薄胎瓶一对
清乾隆 碧玉杓
乾隆 碧玉金丝盘
清乾隆 青灰玉莲瓣大盘
清乾隆 白玉双耳碗
清 青玉桃形碗
清代和田玉薄胎茶壶
这种薄胎玉器,玩的还真就是“薄”,器物也是越薄越值钱!一般透光程度基本就能检验它的薄厚。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诗来赞美薄胎玉器的把玩心得:“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薄胎玉器的轻薄如纱、近乎透明的特点。
薄胎玉器的造型多借鉴自瓷器和青铜器,包括碗、杯、盘、壶等食器,以及瓶、罐、盒等用器。而这些造型多借鉴自瓷器和青铜器,包括碗、杯、盘、壶等食器,以及瓶、罐、盒等用器。这些器型既实用又富有艺术美感。
蒙兀儿帝国 分格盒
新疆回部 羊头瓜瓣杯
鄂图曼帝国 耳形双柄碗
因为仿制西域的缘故,薄胎玉器的纹饰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常见的有花叶纹,如莨、苕、莲等植物图案。而且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采用五颜六色的镶嵌来营造华丽高贵的美感气氛。亦有金粉直接描绘图案的。
到了现代,中原薄胎玉器这门古老的手艺被很好的传承下来,小玉壶的作者就是薄胎玉器的集大成者俞挺先生!并且他利用的是青海产的碧玉,青海碧玉在和田玉市场中一直位居下风,主要是材料多为山料,韧性、油润度都不足,但正是在这样脆性的材料上做掏膛,要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难度更大。据说俞挺二十多年来做出的薄胎玉壶也不超过十件!
随着文化对外输出,薄胎玉器的市场价值也在一路走高,对材料的苛刻和对工艺的极致要求,让市场上的掏膛玉器流通并不多。
苏工玉雕大师瞿利军的掏膛玉器,亦是独树一帜。这只白玉回纹瓶,掏膛在内,毫米间的厚度抛却了玉料中的瑕疵,匀称且有美感,灯光的映射下,瓶身之内乾坤尽显。
薄胎工艺在现代发展中,不仅完好继承了薄胎玉器的制作精髓,还利用这项技艺衍生出了很多工艺品,也算是很好的发扬了这种技艺!
估计乾隆皇帝看到也会很开心。想当初他的一时喜好,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笔灿烂的文化瑰宝。
来源:盘古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