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南山遗址地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南山上曾多次发现古代文化遗物。2015年开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正式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发掘总面积近2700平方米,出土各
小南山遗址地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南山上曾多次发现古代文化遗物。2015年开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正式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发掘总面积近27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数万件,其中玦、环、管、珠、璧、斧等构成的玉器组合反映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面貌。小南山遗址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根据碳十四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小南山遗址玉器集中出土的第二期文化遗存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小南山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有骞表示,这不仅将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向前追溯了1000年,而且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以往对玉器起源的认知。
2024年6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饶河县举办,与会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认为,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有力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为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小南山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已阶段性完成,转入报告撰写阶段,相关科研工作正持续开展。
这是存放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从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石器(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上查看小南山遗址一处发掘区的出土文物分布坐标图(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用放大镜查看小南山遗址出土石器的细节(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旁的乌苏里江流域景观(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石器组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2016年拍摄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饶河县博物馆中一处小南山遗址模拟景观(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2019年拍摄的小南山遗址一处玉器出土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在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用放大镜查看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石器(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永才在小南山遗址讲解(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人们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公园散步(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8月21日拍摄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一处已回填的发掘区。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2019年拍摄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一处玉器出土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2021年拍摄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一处玉器出土现场,树根自然生长在一块玉玦的孔中(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组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玦口处可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是2017年拍摄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一处发掘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来源:新华图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