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六环外的早高峰车流中,挂着临时标识的“老头乐”与新能源汽车并肩行驶于机动车道上;在小城镇及乡村的道路,老头乐既是老年人的代步车,又是县城年轻人的“社交座驾”;在山东农村大集上,经销商正如火如荼的演示着低速电动车的爬坡性能;在浙江台州的生产车间里,贴着“出
在北京六环外的早高峰车流中,挂着临时标识的“老头乐”与新能源汽车并肩行驶于机动车道上;在小城镇及乡村的道路,老头乐既是老年人的代步车,又是县城年轻人的“社交座驾”;在山东农村大集上,经销商正如火如荼的演示着低速电动车的爬坡性能;在浙江台州的生产车间里,贴着“出口欧洲”标签的代步车陆续下线.....
“不是房车买不起,而是老头乐更有性价比。”
网络上悄然兴起的一句话,映射出的却是现实中繁荣之下野蛮生长的老头乐市场。
这些外形各异的老头乐们,外形虽小巧如玩具,内里却是“两室一厅”的微型房车布局,有些还号称采用增程技术,续航可达500公里,再加上低廉的价格、无需上牌、不用驾照等等极致的性价比和驾车零门槛,迅速占领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在政策灰色地带生长出千亿级的“法外市场”。
这种被称为“老头乐”的低速电动车,虽承载了数百万家庭的出行刚需,却也成为了交通事故频发的治理痛点,其野蛮生长的繁荣之下,隐患也随之而来。
当千亿产业与民生需求、安全规范产生激烈碰撞时,“老头乐”畅行的乱象背后,到底又该归责于谁呢?
灰色市场崛起:从小众到千亿体量
“老头乐”并非横空出世的交通工具,其发展轨迹与中国城乡交通变迁、制造业转型紧密相连,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历程。“老头乐”最早兴起于我国的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全国“老头乐”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这种由铁皮、铅酸电池和简易电机拼装而成的灰色交通产物,构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出行图景。
追溯源头,老头乐的雏形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三轮农用车、摩托三轮车及残障人士代步车所改装,是农民为满足短途出行需求,自行加装车篷与简易座椅形成原始形态,当时并未形成产业规模。
21 世纪初,老头乐产业进入了萌芽期,山东德州、潍坊等地的农机、摩托车配件企业,依托本地供应链优势转型生产低速电动车,以成本控制在万元级的方式打开了农村市场,2009年前后出现时风、富路等规模化生产企业。
2013-2018年属于行业爆发期,在政策与市场需求共振下,2014 年山东出台地方管理办法赋予“老头乐”合法身份,产业快速扩张,潍坊某县曾聚集200余家组装厂,雷丁汽车成行业标杆连续三年夺得销量冠军,2018年营收120亿元,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产品也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2018年至今,市场乱象频发,政策收紧,六部委发文严禁新增产能、整顿存量,多地对老头乐出台禁行报废政策。
从公开数据上看,“老头乐”的行业规模经历了从“爆发式增长”到“政策调控下的理性收缩”。但实际上的“老头乐”市场规模,似乎始终存在着“明账”和“暗账”的差异,官方统计的合规数据,与市场和民间实际流通量存在较大的出入,而这正是一个由底层刚需支撑的庞大市场。
据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我国的低速电动车市场连续数年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很快就形成了年产100万辆、拉动经济1000亿元、上下游从业人员约100万人的产业规模,而这种产业规模越是往下沉市场走,就越是能明显地体现出来。
2018年的巅峰时期,仅四轮低速电动车产量就达123.3万辆,如果加上三轮车型,全行业年产量突破千万辆级别,而其中山东一省就贡献了60%以上的产能。
在政策收紧后,市场规模虽大幅缩减但根基依旧未动。经过2018年六部委清理整顿,“老头乐”行业产量从2018年的123.3万辆降至2021年的32万辆,但这种数据下滑更多的体现在合规统计范畴内,实际市场需求其实并未消失。
据数据显示,2024年低速电动四轮车年产量已回升至150万辆,产值接近千亿元,其中大电轿销量约20万辆,小四轮销量约80万辆,如果算上未统计的小作坊产品,实际规模只会更高。
老头乐市场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支撑,核心在于精准的需求匹配:对于老人来说,骑两轮电动车不稳当,公交上下车还要走半天,考驾照又力不从心,老头乐成了代步最佳选择;“上班买菜接孩子,一天电费才几块钱,1-3万元的价格定位,不用花钱上牌”如此实用便捷的属性,又恰好契合了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以上种种刚性需求,都是“老头乐”禁而不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市场体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
产业集群:中国制造的“草根力量”
“老头乐”的生产格局带有很鲜明的地域印记:以山东为核心,江苏、河北、河南等省份多点分布,形成了依托当地既有制造业基础的产业集群。
山东作为“老头乐之乡”,几乎占据了全国产能半壁江山,构成了潍坊、济宁金乡、威海核心三角,产业链完整度亦是全国领先。潍坊是龙头产区,聚集了时风、绿源等知名企业,绿源2024年凭借液冷技术实现产销98万辆;其中主打县域年轻群体的蔚米新能源“妈妈车”还成为了爆款。
而且,山东的优势不仅在于产能,更在于消费市场的认可度--“山东人买老头乐就认本地牌子,鲁西南乡镇的修车铺都能找到配件”。毕竟2024年全国老头乐销量300多万辆,山东占比就已超四成,“产销两旺”的格局在全国实属独一无二。
除此之外,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也是“老头乐”生产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其中,河南是四轮低速电动车市场基数最大的省份,但也是质量最为堪忧的省份;河北的低速电动车厂需与车企抢“饭碗”,产业基础普遍较高,江苏的低速电动车质量比同类产品要好,除了普通的低速电动车外,还生产了不少属于特种车辆的正规军,像高尔夫车、观光车等;浙江的占比最小,产品多出口欧美,目前已形成“中国+东南亚+北美”三地产能布局。
拿来主义盛行,潜在马路杀手
“老头乐”长期游走于政策灰色地带,未纳入机动车管理体系的属性,使其规避了安全技术标准、牌照管理和保险制度。
在电影《飞驰人生2》中,有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老头乐元素,像模仿奥迪的“奥运”、山寨保时捷“保时敏捷”、照搬兰博基尼的“黄博基尼”等等,荒诞的情节让人大开眼界、哄堂大笑,但现实生活中“山寨”乱象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老头乐市场,却隐患不断。
小乡镇的街头巷尾,不仅有造型硬朗、神似奔驰G 级的“奔驰小G”、让人哭笑不得的“宾利添乱”、还有挂着特斯拉式同款封闭前脸的“特能拉”,电影里荒唐可笑的“老头乐”情节,在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其实更加离谱,这些看似荒唐的命名和抄袭,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规约束所致,许多厂家直接跳过高昂的研发设计阶段,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模仿“捷径”,对市场上成熟、知名的车型进行、模仿和山寨。
“拿来主义”的盛行,反映出老头乐市场在设计上的集体迷失和急功近利,不仅侵犯了正规汽车厂商的知识产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导致行业只能深陷于低水平竞争和价格战的泥潭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升级和蜕变。
如果说抄袭只是“面子”问题,那么安全性才是老头乐最为人所诟病的“里子”原因,也是其深藏隐患的雷点所在。
作为“低速电动车”,老头乐为了极致压缩成本维持低价,许多厂家会在安全配置上做出极尽的“偷工减料”:弱不禁风的车身结构以简陋的钢架组成,外壳还只是薄薄的塑料件,根本谈不上什么碰撞吸能设计。
一旦发生事故,车身极易解体变形,对车内乘员造成致命伤害;所谓的安全配置更是形同虚设,安全气囊、ESP 车身稳定系统、ABS 防抱死系统等汽车上标配的安全装置,在老头乐身上几乎是“奢侈品”,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刹车系统都可能存在缺陷。
直白点说,在路上行驶的老头乐遇上正规汽车就像是“鸡蛋碰石头”,倘若真的发生碰撞,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驾驶这些安全性缺失的老头乐的,往往还都是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老年人,他们没有经过任何交通法规和驾驶培训,行走在马路上就像是移动的“隐形炸弹”,不仅威胁着自身的安全,也给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从原创设计抄袭成风,到安全性能差、产品质量堪忧,安全Bug叠满的老头乐似乎正驶向一条危险的道路。
小编有话说:
“老头乐”的畅行乱象,没有单一的责任方,而是发展过程中需求、产业、监管多重矛盾的集中体现,其背后的千万级需求,是民生的真实温度,但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亦是发展的必解之题。
想要彻底终结这场“安全与民生”的博弈,既不能“一禁了之”牺牲民生,也不能放任自流忽视安全,而是需要政策、企业、社会形成合力治理。
随着正规军“微型电动车”的崛起,“老头乐”定会遭遇“降维打击”,价格亲民的五菱宏光MINI EV、长安糯玉米、奇瑞冰淇淋等小型电动车,不仅能够满足基础代步出行的市场需求,安全性也更高,取代隐患满满的老头乐亦是指日可待。
来源:懂车之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