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10月1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袁光灿 市体育局局长
石强桢 市体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杜学勇 市体育局副局长
张周勇 市体育局副局长
杨贵山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今年重庆已有95个公共体育场馆
实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市体育局局长袁光灿介绍,人们常说,“健身路径通到哪里,健康快乐就延伸到那里”。为了让体育消费、体育服务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触手可及,并且不落下任何一个群体,重庆将着力点放在了“两个倾斜”和“一个共享”上。
资源向基层和薄弱区域倾斜。深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十四五”期间,重庆特别注重把健身设施建到农村去、建到老旧城区去。
图源:九龙坡发布
比如,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在乡镇(街道)配置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按1副篮球架、2张乒乓球台的标准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个,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85个,建成乡镇健身广场40个,有效改善了乡村健身条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锻炼,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服务向重点人群倾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力求精准提供体育服务。
比如,面向老年人群体,定期举办门球、八段锦等项目的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会;针对残疾人群体,积极开展乒乓球、游泳等残疾人也能参与的健身活动;同时结合农民丰收节等节点,举办稻田摸鱼、粮食抢收等农民丰收节特色健身活动;此外,还在少数民族区县积极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带动各地群众参与健身,营造全民参与、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
9月23日,重庆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届农民农耕赛事运动会在忠县举行。
推动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为了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体育红利,重庆持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共体育场所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市民开放,要求享受政府补贴的各个公共体育场馆每年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
大田湾体育场。
比如,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在全民健身日以及教师节、建军节等节假日,面向特定群体实行免费开放;平时也坚持免费低收费开放,比如田径场每天定时向市民免费开放;羽毛球场馆上午每小时20元、下午40元,乒乓球馆上午每小时10元、下午15元,价格远低于市场水平;综合楼健身环道更是全年免费向市民开放。
2025年,全市已有95个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效保障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基本权益。
未来,重庆将继续坚持和秉承“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努力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居全国前列
重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1平方米
市体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石强桢介绍,体育设施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支撑,也是市民朋友非常关心的民生实事。在“十四五”期间,重庆紧盯群众关心的“健身去哪儿”这一难题,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体育设施供给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前四年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到2024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3.21平方米,这一数据西部领先、全国前列,重庆位居第5,群众健身的“获得感”和“便利性”显著增强。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重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绘就体育设施“新蓝图”。
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解决体育设施建设的堵点,包括明确各级设施配置“硬指标”,精准锁定区县大型场馆短板弱项,避免盲目重复建设,统一全面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范。通过以上举措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规划、标准和政策体系,让设施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个方面,重庆通过整合各级财政投入,构建健身设施“幸福圈”。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和社会足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按照“公益体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充分利用市级和区县留存体彩公益金支持建设市民健身房、乡镇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农民体育更新工程、智慧健身长廊和全民健身步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设施项目。
资料图。
通过这些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体育公园107座、健身步道12395条、乡镇健身广场441个、农民体育工程885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更新项目885个、智慧健身长廊58个、市民健身房23个、社区健身中心536个、社会足球场1147块。这些修建在“家门口”的体育场地设施,让群众健身基本做到“抬脚就到”。
下一步,重庆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持续优化设施布局,加大建设力度,提升设施供给,让“健身去哪儿”成为广大群众的“幸福选择题”。
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围墙
看重庆体教融合发展
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重庆青少年体育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做的工作。
“十四五”期间,重庆始终盯着孩子的全面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就体教融合作出努力:
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围墙,让资源流动起来。过去常听到家长问:“练体育会不会耽误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重庆以青少年“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发挥体育、教育部门各自优势,将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度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4年6月30日至7月6日,2024年第28届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重庆市渝北区体育馆举行。
近年来,重庆出台文件,实施办好体校、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体育师资能力等九大行动,让“体育老师不再是学校最易生病的老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双提升”。
播撒冠军种子,让体教融合成为成才“新赛道”。人们常说,“苗子好,庄稼才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重庆不再只靠体校“一条腿走路”,而是构建了体校、学校、俱乐部“三驾马车”并行的多元化培养体系。
目前,我市打造了32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7所市级“重点业余体校”、339个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117个“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重庆还推动区县体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共育,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专业化指导和科学化训练,目前,我市50%以上的学校设有体育运动队,每年约500名学生获得运动员技术等级认证,“我们的理念是,体育不仅是培养冠军的舞台,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课堂。让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都不被埋没,让每个热爱运动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转变观念,让体育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重庆连续3年举办“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全国性示范活动主会场活动,以此推动我市青少年赛事活动的开展。
每年举办市级及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100余场次,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多样化、便捷式的体育赛事服务,服务青少年人数超过200万人次,通过赛事的影响和带动,帮助儿童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出网络、走向操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2小时,每人掌握1—2项运动技能,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度、支持度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体育,不是为了升学加分,而是希望他们“跑得更远、笑得更甜”。
重庆将建设“智慧训练中心”
构建智能化训练支撑平台
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回答记者提问。
“十五五”期间,将迎来新的一轮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备战周期,重庆将采取哪些措施在竞技体育成绩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进行了介绍。
提前布局、未雨绸缪,是重庆抓竞技体育的一贯做法。十五五”重庆竞技体育将迎来米兰冬奥会、名古屋亚运会、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洛杉矶奥运会和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国际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重庆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巩固成果,再攀高峰。总体思路是:巩固优势、补强短板、创新驱动、打造高原、塑造高峰、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重点从三个维度发力:
巩固人才基石,构建更富活力的人才梯队。
人才是竞技体育的根本。重庆将营造专业人干专业事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力度,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教练员、体能教练、科研人员,选派一批有潜力的教练员、科研人员赴国内外高等院校、高水平训练机构、国家队学习锻炼。全方位完善选拔机制,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运动员选拔机制,让真正有天赋、肯努力的运动员脱颖而出。深化体教融合,与有关部门深度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和后备人才基地。
世预赛。资料图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训练新范式。
科技是提升竞技水平的关键变量。通过积极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带动体育科技创新,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将建设“智慧训练中心”,整合资源,引入专业团队,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智能化训练支撑平台。继续推进“冠军模型”“奖牌计划”,推动“一队一策”“一人一策”,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科学训练方案,实现训练从“经验化”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变。加强科研攻关,聚焦重点项目的关键技术难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在训练方法、体能恢复、运动营养、心理调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
管理出战斗力,创新出高效率。将优化激励机制,完善以目标、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行“复合型团队”保障模式,为重点运动员配备全方位保障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坚持“开放办体育”,深化多元备战,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训练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家队、体育强省以及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
“山水之城是一座天然的‘体育场’”
重庆打造全国户外首选目的地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杨贵山介绍,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天然的“体育场”,所以发展户外运动也是重庆新的一张城市名片。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市体育局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户外首选目的地”,坚持以“山、水、城、人”四位一体为主线,推动户外运动实现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依托山水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市体育局以“两江四岸”和武陵山、大巴山为支撑,系统规划建设了一批山地越野、水上运动、峡谷探险等户外运动带,推动形成“一区一品”“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例如:武隆区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主,打造全球户外爱好者“一生必去”的认证目的地。梁平区以航空运动为主,打造国际航空运动聚集地。
完善设施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市体育局加快步道、骑行道、露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了一批智慧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推动体育设施与城市绿道、旅游景区深度融合,让市民“出门就能锻炼,远行就能乐享自然”。例如:我们在两江四岸建设了户外健身步道;在南川成功打造了“环金佛山178大环线”自驾露营线路。
图源:南川发布
培育品牌赛事,激发参与热情。市体育局成功打造了重庆国际马拉松、金佛山冰雪节等一批精品赛事,同时在南岸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山地自行车,在九龙坡区培育攀岩,在巴南区、北碚区和永川区培育滑翔伞等新兴项目,让户外运动更贴近年轻人、更融入日常生活。
推动体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市体育局深化“体育+旅游”“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推出了多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乡村民宿、户外装备、健身服务等产业链协同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展望“十五五”,市体育局以将重庆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为目标,重点发力,制定出台行动计划,推荐条件成熟的区县申报建设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在万州、黔江、江北、南岸、江津、南川、綦江、梁平、开州、奉节等10个区县推动建设市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并在各区县建设多个有特色的户外运动目的地,使户外运动成为赋能区域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渝超联赛”已完成比赛37场
吸引近40万人到场观赛
市体育局副局长杜学勇介绍了“渝超联赛”的开展情况及下一步考虑。
2025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以“新韵重庆 渝超同行”为主题。于9月13日正式开始比赛,“渝超联赛”将历时8个月时间,共计178场比赛。
截至10月12日,五大片区均已顺利开赛,目前已完成比赛37场,总进球数109个,场均进球2.9个。共吸引近40万人到场观赛,场均观众约1.1万人。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各大平台直播,吸引超过600万人次在线观看,充分展现了重庆足球的蓬勃生机和强大影响力。
在赛事组织方面,沙坪坝区、南岸区、綦江区、合川区等多个区县也是加大了投入推进场地升级改造。比如,沙坪坝区双碑足球场,前身是嘉陵厂职工足球场,今年成为沙坪坝区渝超主场后,启动了球场改造工作,已将座位由原本的720个增至近2800个。
在带动效应方面,各赛区积极开展“跟着赛事去旅游、去消费”等配套活动,有效带动周边商圈客流量增长。从现场效果来看,赛场周边的美食集市、消费集市、文旅娱乐项目等都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体育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在社会效益方面,“相约看渝超”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时尚。赛事弘扬的拼搏精神与重庆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显著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和认同感。
下一步,市体育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各赛区比赛场地可售(发)座位数量。同时提高各赛区公开售票数量,降低团体认购和工作票数量。指导各赛区在商圈、购物广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增设第二观赛现场,全力满足广大市民观赛需求。
加强赛事直播保障,增加电视直播场次,提高网络直播质量,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解说,全面提升线上观赛体验,10月12日,渝中vs两江新区的比赛通过重庆电视台地面频道进行了电视直播。
加强运营管理,深化赛事商务开发,拓展优质资源,夯实市场化运营基础。愿景是通过持续的努力,把“渝超联赛”打造成为一个长期性、可持续性的优秀体育赛事IP,将其建设成为我市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现代化体育强市贡献力量。
从“重马”到低空飞行
重庆赛事经济火热
市体育局局长袁光灿介绍相关情况。
市体育局局长袁光灿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充分发挥赛事经济的乘数、融合、带动“三个效应”,我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1.6%。仅今年前3季度,全市举办区县级以上体育赛事就有978场次,215.52万人次参赛,3.4亿人次观赛,间接拉动消费超124.37亿元。主要采取了下面这些做法:
定政策。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十条》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发展赛事经济。
比如:资金支持方面,对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50万元,对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星级户外营地和国家春节、国庆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也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20万元。
同时,在大力发展体育赛事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区县在都市商圈、地标场所、美丽乡村、避暑胜地等场景举办春、夏、秋、冬应季的体育展演和赛事活动,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着力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增效。
抓试点。荣昌区和九龙坡区先后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重庆支持江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建设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
全市举办“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举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消费季、“重马”消费月、“低空飞行”消费周等促消费活动。
促融合。推动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全市30个体育旅游赛事、基地、线路和景区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整合“商文旅体健”资源,在体育赛事上配套开展促消费活动。
强保障。推出体育金融产品“渝体贷”支持体育企业更好发展,到目前已经放贷4180万元,为体育企业承办体育赛事、降低融资成本做了重要贡献;重庆对高危体育项目加强管理,强化设施、人员、预案的全链条监管,有效提升监管水平和经营者防范意识,有效保障群众体育消费合法权益。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