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马在发布 300-600mm F4 DG OS | Sports 这枚超规格变焦巨炮后的不到半年,再一次为我们带来了一枚全新的顶级远摄定焦产品:200mm F2 DG OS | Sports。
适马在发布 300-600mm F4 DG OS | Sports 这枚超规格变焦巨炮后的不到半年,再一次为我们带来了一枚全新的顶级远摄定焦产品:200mm F2 DG OS | Sports。
200mm F2,全画幅的这一规格已经沉寂了足足十五年。是什么让适马决定打造这样一枚独特的产品?它们又交出了怎么样的答卷?大家好,我是荔枝。本期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适马为无反时代打造的 200mm F2,一枚回到未来的空气切割机。
在聊适马的这颗镜头之前,我们不妨来聊一聊这个规格——以及为什么在过去的 15 年中,没有任何一家厂家开发类似规格的产品。
200mm F2,俗称 220 的规格,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它「空气切割机」的名号。顾名思义,它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拥有极浅的景深和柔美的焦外,主体与背景拥有明显的分离,仿佛是将主体从空气中切割出来一般。这类产品也具有极佳的分辨率,理论性能直逼衍射极限。同时,得益于 F2 的巨大光孔,在面对弱光场景的时候,它也可以游刃有余。这三个要素叠加起来,让 200mm F2 成为了远摄大炮里极为特殊的存在。
它相比于 70-200mm F/2.8 要快上一档,对于需要捕捉转瞬即逝瞬间题材的摄影师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保证相同画质的情况下,你可以将快门速度打快一倍——1/200s 和 1/400s,很多时候就是糊片和大片之间的区别。对于拍摄室内体育,诸如体操、拳击、排球、和水上运动,还有专攻舞台摄影的专业摄影师来说,200mm F2 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说,200mm是非常常用的人像焦段。多出来的一档光圈可以转换成迷人的焦外观感。70-200mm F2.8 已经是某种人像标配的时代,F2 的独特美学可以让观众一眼看出不同。
除了体育摄影师和人像摄影师以外,还有一类摄影师也非常喜欢这个规格的镜头。他们就是天文爱好者们。配合便携赤道仪,200mm F2 镜头可以从事大范围天体的拍摄,诸如天鹅座、猎户座、仙后座附近的发射星云。像是 Chilescope T4 VST 的主镜就是 200mm F2 的镜头。
早在 1988 年,佳能就设计出了 200mm F1.8 规格的镜头,但在玻璃环保化后,2008 年,佳能选择用带 IS 防抖的 200mm F2 规格取代它。尼康随后在 2004 和 2010 年推出了自己的一代和二代 200mm F2 VR 镜头。
在此之后,200mm F2 这个规格就限于沉寂。2018 年,富士发布了首款无反设计的 200mm F2,覆盖 APS-C 像场,而全画幅产品的缺位,则要一直等到今年适马 200mm F2 DG OS | Sports 的到来。与此同时,有传言称国产厂商也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军这一规格的镜头。
为什么沉寂了长达 15 年的赛道,突然又热闹了起来?
答案是:大人,时代变了。
哪怕是以 2025 年的眼光回看十五年前的佳能 200mm F2 和尼康 200mm F2,它们的中心画质也称得上是华丽。在人像距离和极限近摄下画质有些损失,但仍称得上是优秀,画面边角的分辨率有些下滑,但缩光圈到 F4 后就能显著改善。
在这两枚镜头刚推出的时代,应对 1200 万像素的体育机解析力严重过剩。哪怕一直战到末期的2000 万像素产品,例如 1Dx Mk III 和 D6,甚至是被视为画质机的 5D Mark 4 和 D850,也仍然有着充足的余裕。环形超声波马达推力过剩,防抖够用,有什么更新的必要吗?当然没有,不如把精力放在更长的焦段上。
但到了无反时代,事情开始起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无反的机身大幅变小、变轻了,主流无反机身相比旗舰单反轻了一半,体积也要小一些。搭配原本的镜头就显得头重脚轻,操作起来不合适了。
配合无反机身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远摄镜头的轻量化也有了长足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制作的轻量化镜筒,配合镜组中置缩小口径和减重,600mm F4 已经干到 3kg 了——这个时候 3kg 的 200mm F2 就显得非常古典——你一个 200mm 和 600mm 一样重,不合适吧。
无反相机也模糊了摄影和视频拍摄之间的界限。环形超声波马达虽然对焦迅猛,却不适合持续的微调。
无反相机「高像素」与「高速机」的界限也变得更模糊了,各家都普及了 4500 万像素 + 10FPS 的产品,对镜头的对焦、防抖乃至总体画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代的远摄定焦镜头的技术指标也就呼之欲出了:轻量化、兼顾摄影和视频拍摄的高速对焦、在防抖工作时仍然保持全画面高解析力,是三个必须满足的指标。
2018 年,富士交出了无反阵营的第一份答卷。2265g 的 XF 200mm F2 R LM OIS – 尽管覆盖的是小一半的 APS-C 画幅,但在画质、防抖和对焦上都几乎追平了十年前的全画幅旗舰,还减重了半台 iPhone,算是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而时间快进到 2025 年,适马终于为全画幅无反带来了属于它的空气切割机——200mm F2 DG OS | Sports。
外观 & 操控
如果光看体积,适马 200mm F2 堪称是具有欺骗性的一枚镜头。
105mm 的滤镜环,φ118.9mm x 203mm(E-mount) 的体积,和前辈比不能说变化显著吧,那只能说几乎一模一样。
一旦上手,那就是完全两回事了。
它与佳能 200mm F2 近乎一致的外观尺寸下,轻了足足 720g——接近一斤半,对比尼康的 200mm F2,减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100g。这高达 30-40% 的减重幅度,足够让你再多带一个 85mm F1.4 DN | Art 甚至是一个 100-400mm F5-6.3 DN | Contemporary。
当然,你也可以把腾出来的重量换成一个碳纤维脚架——或者多带两三听可乐——或者多带一架专业无人机。
说完与前辈的不同,来说说与同期的相同。
适马 200mm F2 DG | Sports 的设计与特性和自家的大哥 300-600mm F4 DG OS | Sports一脉相承。
外观上最明显的是它继承了 Sports 系列应用的全新白色隔热涂料,在长时间阳光直射下可以减轻热膨胀导致的微小变形,在严苛的环境下保证高画质的表现。
另一个 Sports 系列共享的设计,是镜筒和遮光罩前端的橡胶化处理。在拍摄间隙可以立在地上,拍摄时遇到一些小的剐蹭和磕碰也可以有效吸收冲击,避免对镜头本体造成伤害。
Sports 系列遮光罩的旋钮锁紧也得到了传承。这种设计相比于传统的塑料卡扣遮光罩夹持力更高、更加牢靠,在极限拍摄场景里也更不容易松脱。
遮光罩采用了轻质材料,推断为碳纤维,内部有消光纹理避免反射引起的眩光。镜身也大量采用轻量、坚韧的材料,推测为镁合金和 TSC。
在操控方面,它作为一枚 Sports 系列镜头,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特性和操纵界面。
光圈环部分,行程是 F2 到 F22,约为 70 度,单手可以很轻松的一口气转到底。光圈环还提供了带档位和无级光圈的(Click/Declick) 开关和光圈环锁定开关。
对焦部分,提供了对焦模式开关,用于切换自动和手动对焦,对焦限制器提供全行程(FULL)、3m-无穷远、1.7m-3m 近摄三个档位。
对焦锁定 AF-L 按钮有三个,呈 90 度分布,在横排竖拍时都能提供良好的操作位置。AF-L 按钮周围设计了凸起的定位环,在戴手套时也能提供清晰的手感。
防抖控制提供了两个开关,对应 OS 2 算法世代新特性。防抖模式有 OS Off(关),OS 1(稳定取景)和 OS 2 (摇摄特化),自定义模式(Custom) 中同样提供了 Off(关)、C1(中等稳定)和 C2(动态稳定)。
这枚镜头是适马视觉品牌重塑后的新品,已经转向全无反设计的适马取消了命名规则中的 DN,字体、符号也按新的视觉身份设计做了调整。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我携带这枚镜头多次前往了高海拔、高湿、高温的拍摄环境,镜头耐候性表现很好,手动对焦环的橡胶保持紧致,旋转顺滑,按键手感也在使用后保持清晰、不粘滞、声音清脆,做工精密,质量可靠,无愧适马会津制造的金字招牌。
脚架环使用的是 90 度段落设计,一共 4 个限位,没有平滑旋转模式。脚架环的下侧提供了两个肩带环。将肩带安装在这里可以减轻相机卡口负荷,我推荐大家这样做。
底部的默认脚架环接板是适马为 200mm F2 全新设计的,型号为 TS-171。
它相比 70-200mm F2.8 DG | Sports 标配的 TS-151 垫高更高、长度更长,能为手指留出更多净空区。我可以很轻松地握住它将它当成一个提手来使用。
它使用阿卡快装规格,可以直接配合阿卡云台使用。底板有一个 ¼ 螺丝接口和限位槽,如果有转接曼富图快装板的需要,可以配合限位螺丝避免偏转。
当然,对于想要极致轻量化且没有手提需求的用户,也可以自行购入 TS-151 快装板替换,拧四颗螺丝就行。
光学设计
现代镜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光学、电子、机械三个部分需要精妙的配合才能奏响和谐的乐章。
而对于 200mm F2 这个规格的镜头来说,为了塞入巨大的光孔,100mm 的直径是必须有的,200mm 的长度也削不了几分,如何在这个「螺狮壳」里实现画质、对焦、防抖乃至轻量化的同步提升,就需要各个部分都作出自己的努力。
2023 年,适马在 HLA 线性马达上的突破功不可没。自从适马 50mm F1.4 DG | Arts 首次落地了 HLA 以后,适马在光学设计的选择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光学设计师不再需要将对焦组控制在个位数的克重,这让生产高速对焦的高规格镜头和长焦大炮成为可能。
也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年内, 适马的无反长焦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飞速更新:60-600mm F4.5-6.3 DG OS | Sports、500mm F5.6 DG OS | Sports,70-200mm DG OS | Sports,300-600mm F4 DG OS | Sports 和本期的主角 200mm F2 DG OS | Sports 镜头相继问世。
观察 200mm F2 DG OS | Sports,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架构与 2024 年初的小炮 500mm F5.6 DG OS | Sports 一脉相承。
由于目前该镜头还没有专利流出,但这个架构很有可能是适马的朝仓健先生操刀,556 的原型专利就注册在他的名下。他是现在适马长焦设计的中坚设计师,220 应该也是他新的得意之作吧。
556 使用了 0.5 的望远比,光学长度被压缩到了 250mm 左右,并没有比 220 长太多,某种意义上,220 像一个更为心宽体胖的 556。
由于 220 的望远比较为宽松,它前组对光束的收拢和后组的扩束都会更加的柔和。屈光度的布置也更接近于近两年的轻量化超长焦设计,最前两片镜片的屈光度较高,后面跟进几组修正组,这样修正组的直径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对整镜重量进行压缩,同时,修正组的位置也可以往后挪,来改善镜头的重心和操控体现。
220 第一片镜片没有采用 ED 玻璃,搭配氟镀膜可以做到较高的硬度和耐油耐污,耐用性会有保证。
用料方面,适马选用了两片 FLD 加上两片 SLD,FLD 自然是我们的老朋友 FCD100,而 SLD 大概是其它标号的 FCD,例如 FCD1 或者 FCD515。
中间夹着的不出意外是 TAF 系材料,而后组胶合大概会应用 FDS 和 NBFD,与 556 保持一致。
对焦组是光圈前的负镜,防抖组是光圈后的胶合和负镜组成的镜组。
简单来说,适马基于 200mm F2 更短的焦距和更大的光孔对架构进行了一些调整。更宽松的望远比意味着前组不需要迅速让光线降高,也无需在第一片镜片就使用更为娇贵的 ED,从第三片开始的镜片口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减重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起两位前辈堪称实心的内部结构,新的光学架构带来的减重功不可没。
除了减重、高解析力这两个显而易见的优势以外,新的光学设计还带来了更近的最近对焦距离,从 1.9m 改善到 1.7m。同时,配合 OS2 算法和新的动作器,防抖也从前辈们的 CIPA 4 档提升到了 6.5 档。
从架构上来看,适马的 200mm F2 实现了解析力、对焦、防抖和轻量化的同步提升,配得上 15 年的等待。
如果要给这个架构挑一点遗憾,那大概是为了减重和缩减长度,没能为后置插片滤镜腾出空间,需要使用前置的 105mm 滤镜吧。滤镜的成本会高一些。不过 200mm F2 这个规格的镜头用滤镜的需求本身就低,我不在意这个取舍。
镀膜方面,除了防水防油涂层,NPC 镀膜也没有缺席。
适马的 NPC 技术在 2018 年披露,通过使用多孔二氧化硅作为镀膜材料,形成纳米尺寸的孔隙,包含有空气颗粒,以此降低折射率,从而减少了反射光引起眩光和鬼影,并以此实现高对比度和清晰的图像质量。
样片 & 素质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在实拍中检验 200mm F2 的具体表现。
本次我们拍摄了三大类题材,对应 200mm F2 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
人像题材、弱光动态题材、以及广域天文题材。
人像题材
模特:阿妖
在人像场景里,我们全程使用 F2 全开光圈拍摄。正常工作距离下,它的景深仅有几毫米,能够创造独特的美感。
像场平坦、白天在树林环境中杂乱的树林也能变成非常美妙的焦外,这就是空气切割机的独特魅力。配合索尼机身人眼对焦跟踪准确迅速,推荐防抖模式设置为 Mode 1 + Off/C1,稳定取景和所有方向的抖动。
肤色还原准确、细腻。
夜间环境下,光斑干净、透亮、能量分布均匀。画面边缘会因口径蚀出现柠檬形状光斑。
F2 F2.8 F4 F5.6 F8 散景测试
弱光动态测试
感谢白川老师家的猫咪小薄荷配合拍摄(x)
再乖的猫咪也总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想要在猫最自然的状态下拍出大眼睛的效果,那弱光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这里我们只利用了阴天阳台一点自然光和一盏客厅的实用光源,没有额外打光。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使用 200mm F2 手持 1/60s 配合 Mode 1 防抖进行拍摄,可以看到防抖对我手持的晃动有很好的补偿,并且画质依然极致锐利。
也可以选择切换到更激进的快门捕捉小薄荷转头的瞬间——在这个场景里,哪怕是 70-200mm F2.8 都会相当吃力,而 F2 高出一档快门,则是游刃有余。
色散测试
色散控制优秀,即使在面对地狱级的高反差玻璃和金属物体时,仍然是几乎不可见的水平。
相比此前的 200mm F2 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称得上是次世代表现。
广域深空测试
在张掖,我们使用 200mm F2 无赤道仪的情况下尝试对部分 DSO 进行拍摄。这也是荔枝第一次尝试深空题材的拍摄。
即使在单张的情况下,200mm F2 也足以直接让我们看到 M31 仙女系星座。
在无限远工况下,200mm F2 的边缘彗差矫正也相当良好,星点几乎没有拖拽的情况。
在合适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同时捕捉月球与昂星团(右上)同框的画面。
总结
在经过了全场景的测试之后,作为一枚次世代的空气切割机,它在画质、防抖、对焦方面的表现都匹配它的定位和适马的野心,为该规格的镜头树立了新的标杆。使用现代光学设计和轻量化镜筒后,它相较上一代产品轻了足足 40%。
适马的野心绝非仅仅要战胜老前辈。更重要的是,在无反相机已经高度发达成熟的今天,各种规格的镜头已经完成了对单反时代产品线的覆盖乃至超越,市场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教育,可以接纳更为激进乃至个性化的规格选择了。
从适马 300-600mm F4 和 200mm F2 的布局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有信心、有能力在镜头设计、生产要求最高的「大炮」上与同代产品进行正面竞争,并且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路线。
对索尼用户来说,它是一枚足够好的旗舰小炮--200mm F2 全画幅下的空气切割机,APS-C模式下也可以当做一枚 300mm F3 来使用。对于L卡口联盟来说,它和 300-600mm 两枚镜头,配上增距镜,就已经完成了远摄大炮焦段的覆盖。。对深空爱好者来说,200mm F2 搭配105mmF1.4,也完全可以当做是广域深空的养老之选。
这是全新一代的空气切割机,十五年后,传奇再临。
来源:色影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