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漫谈,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19:20 1

摘要:艺术的本质,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象牙塔游戏”,而是与人民生活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精神载体。然而当下艺术领域,却出现了脱离大众、背离本质的“丑陋”乱象;与此同时,也有一批艺术家始终扎根生活,用作品赢得人民的真心喜爱。从反面乱象的批判,到正面案例的剖析,再到艺术本

北疆文化漫谈,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作者︱孙树恒

艺术的本质,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象牙塔游戏”,而是与人民生活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精神载体。然而当下艺术领域,却出现了脱离大众、背离本质的“丑陋”乱象;与此同时,也有一批艺术家始终扎根生活,用作品赢得人民的真心喜爱。从反面乱象的批判,到正面案例的剖析,再到艺术本源的探寻,我们能清晰看到:唯有扎根人民、源于生活的艺术,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

近日,喜马拉雅山麓一场所谓的“大地艺术”烟花活动,引发舆论集体质疑。在生态脆弱的雪域高原燃放烟花,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与“大地艺术”的核心相悖,它既无对自然的敬畏,也无对人民需求的考量,不过是用“艺术”之名包装的短期噱头。这一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艺术领域部分创作者的认知偏差:将“小众”等同于“高级”,将“怪异”误认为“创新”,甚至轻视、否定人民的审美能力。

艺术领域的“丑陋”,远不止这一场烟花。有的创作者沉迷于“抽象”的堆砌,画布上满是杂乱的线条与刺眼的色块,美其名曰“先锋”,实则空洞无物,人民观之不知所云;有的“装置艺术”以“解构传统”为借口,将日常物品随意拼接,甚至以低俗、猎奇的元素博眼球,背离了艺术传递真善美的初心;还有的艺术活动脱离实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造“面子工程”,作品既不能服务生活,也不能引发情感共鸣,最终沦为一次性的“拍照背景板”。这些创作者往往摆出“启蒙者”的姿态,认为人民的审美“不够高级”,却忘了:艺术的“高级”,从不是与大众的割裂,而是能在朴素中见深刻,在通俗中藏匠心。

人民的审美能力,从来不需要“教育”,而是需要被尊重。艺术之所以能跨越千年被人民认可、被世界珍视,正是因为它们源于人民的生存需求,融入了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这些“作品”没有复杂的理论包装,却让每一个看到、受益于它们的人感受到震撼,这便是人民的审美判断:能服务生活、传递真情的,就是好的艺术。那些轻视人民审美的创作者,本质上是背离了艺术的本源,最终只会被大众抛弃。

与脱离大众的创作者不同,我所认识的一些从草原走出来的书画家,始终将笔墨对准草原、对准人民,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走进大众心里,核心在于“接地气、有温度、含真情”。这些书画家大多生长在内蒙古,草原的辽阔、牧民的质朴、马头琴的悠扬,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底色,他们的作品,不是对草原风光的“猎奇式描绘”,而是对人民生活的“沉浸式记录”。

从创作题材来看,他们从不追逐虚无的“抽象概念”,而是聚焦人民熟悉的日常。有的画家擅长画“草原四季”:春天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羊群走向新的草场,小羊羔依偎在母羊身边,笔触细腻中带着生机;夏天的那达慕大会上,摔跤手的肌肉线条充满力量,观众的欢呼仿佛能从画面中传出;秋天的草原铺满金黄,牧民忙着打草、储存饲料,每一笔都透着丰收的踏实;冬天的雪后,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猎犬在雪地里奔跑,满是生活的暖意。还有的书法家偏爱书写草原民歌、牧民谚语,字体或雄浑如奔马,或舒展如长调,文字内容里满是“奶茶香”“马头琴韵”,人民看到这样的作品,就像看到自己的生活,自然能产生共鸣。

从创作态度来看,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一些书画家深入农村牧区采风,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而是住进牧民家里,跟着牧民学放牧、挤牛奶、做奶食。有位老画家告诉我,他画了三十年的“蒙古包”,却始终觉得“每次和牧民一起搭蒙古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绳结的系法、毡子的纹路,这些细节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只有懂了这些,画出来的蒙古包才‘有魂’”。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让他们的作品没有“匠气”,只有“人气”:画中的牧民不是“符号化”的形象,而是有笑有愁、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笔下的草原不是“理想化”的布景,而是有风雨、有四季的真实家园。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始终传递着人民的情感与精神。有的画作描绘牧民抗击雪灾的场景,风雪中,牧民们相互帮扶,守护着羊群,画面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让人感受到草原人民的坚韧与团结;有的书法作品写着“草原是根,人民是魂”,笔墨间满是对家乡、对人民的深情。这些作品不追求“市场价值”的高低,更在意能否让人民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新大众文艺”,核心是“人民大众参与文艺生产传播”,而这些书画家的创作,本质上是“用人民的语言,讲人民的故事”,这样的作品,自然能被大众接纳、喜爱。

从草原走出来的书画家,之所以能赢得大众喜爱,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真理:艺术的灵感之源,永远是人民的生活;真正的艺术,必须服务于人民的需求。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人民需要的艺术是什么样的,也能得到关于当代艺术发展的深刻启示。

首先,人民需要的艺术,是“有用”的艺术,不是指物质层面的“实用”,而是能服务生活、解决需求,或传递情感、凝聚精神。这些“艺术”的诞生,不是为了“审美”而审美,而是先有“人民的需求”,再有“艺术的创造”。反观当下部分艺术乱象,恰恰是忘了“有用”的本质:为了“艺术而艺术”,甚至为了“怪异而艺术”,最终与人民的需求脱节。这启示我们:当代艺术创作,必须先思考“人民需要什么”,是需要情感的慰藉,还是精神的鼓舞?是需要对生活的记录,还是对未来的展望?只有回应这些需求,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人民需要的艺术,是“易懂”的艺术,不是指“低俗化”“简单化”,而是用人民能理解的语言,传递深刻的内涵。内蒙古书画家,用具象的草原、牧民形象,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哈尼梯田用“四季变换的景观”,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艺术没有复杂的理论包装,没有晦涩的表达手法,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感受到美与力量。正如“天人合一”理念,中国传统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核心是“自然、朴素”,而“易懂”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这启示我们:当代艺术不必刻意追求“小众”“高冷”,更不必用“看不懂”来标榜“高级”。真正的艺术,能将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融入通俗的表达中,就像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语言朴素,却能跨越千年引发共鸣。艺术家应当放下“启蒙者”的姿态,学习人民的语言,用人民能听懂的“话”,讲好人民的故事。

最后,人民需要的艺术,是“有温度”的艺术,能传递真情实感,能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有草原情结的书画家的作品,不仅是对草原的描绘,更饱含对人民的深情。这些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其中有“人”的存在,有“情”的流动。反观当下部分“冰冷”的艺术:用机械的线条、冷漠的色彩,表达虚无的情绪;用昂贵的材料、复杂的技术,打造与人民无关的“展品”。这些作品没有温度,自然无法走进人民心里。这启示我们:当代艺术创作,必须“深入人民、扎根生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让作品充满“人间烟火气”。正如“新大众文艺”所强调的,“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文艺生产传播”,艺术家应当成为人民的“同行者”,而非“旁观者”,用有温度的作品,连接艺术与人民。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烟花乱象,到哈尼梯田的千年传承;从脱离大众的“象牙塔艺术”,到从草原走出来的书画家的真情创作,我们能清晰看到:艺术的价值,从不取决于“小众与否”“昂贵与否”,而取决于是否扎根人民、是否源于生活。当代艺术家当以史为鉴,以人民为中心,摒弃浮躁与虚荣,在人民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艺术,这,才是艺术应有的本真与价值。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