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耐药率达60%!有效根除方案看这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9:02 1

摘要:Hp)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同时也是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明确危险因素[1]。然而,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不断攀升,传统疗法的根除根除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研发新策略、优化抗菌方案来有效提升根除率、阻断疾病进展,已成

Hp)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同时也是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明确危险因素[1]。然而,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不断攀升,传统疗法的根除根除率显著降低。因此通过研发新策略、优化抗菌方案来有效提升根除率、阻断疾病进展,已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

2025年10月4-7日,第33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 2025)于德国柏林盛大举行。会上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Sinéad Smith教授就“如何优化Hp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这一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本文将梳理重要部分,以飨读者。

图为Sinéad Smith教授的大会照片

应对抗Hp感染失败,对抗耐药性是关键!

Sinéad Smith教授强调,清除Hp感染首次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成功根除Hp并非易事,主要受到两大关键因素的制约:

• 患者依从性:每日服药片数过多、治疗周期长、以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味觉异常等治疗的复杂性都是导致患者提前停药的重要原因。

• 抗菌素耐药性: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全球监测数据显示,患者对一线药物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耐药率在许多地区已超过15%的警戒线。对二线药物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居高不下。而且原本在全球范围内耐药率偏低的阿莫西林1)[2]。

图1 全球Hp耐药性现状

欧洲的Hp-EuReg数据显示从初治患者体内分离的菌株中,仅40%对所有常用抗生素敏感;克拉霉素的原发性耐药率已达22%,而在经治患者中,这一比率更是飙升至49%,增长超过一倍;甚至有5%的初治患者存在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喹诺酮类三重耐药(图2)[3]。

图2 欧洲Hp耐药性现状

面对严峻的耐药形势,国际共识指南推荐基于药敏结果选择治疗方案[4]。当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15%时或耐药情况未知的地区,在开具含有克拉霉素的方案前应进行药敏测试(AST)。旨在通过药敏测试实现耐药性监测与个体化靶向治疗。若无法进行药敏测试,则推荐直接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目前主要有两种药敏测试路径(图3):

图3 两种药敏测试方法

• 传统培养与表型药敏:被视为“金标准”。其优点是能评估所有常用抗生素,特异性高。但缺点显著:Hp培养困难,阳性率低(45-70%);耗时长达7-10天;且仅限于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

• 分子生物学检测[5]:通过检测细菌DNA上的特定突变,如克拉霉素耐药相关的23S rRNA基因A2146G、A2147G等点突变来预测耐药性,其优势在于1-2天内出结果、无需培养可直接检测活检或粪便样本,且适用于非内镜患者,但当前商业试剂盒通常仅覆盖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基因,且可能存在检测范围外的突变导致假阴性,对人员与设备也有一定要求。

数据审计:优化策略的重要替代手段

Sinéad Smith教授谈道,尽管指南推荐药敏测试,但现实世界中其在初级保健和首次治疗中极少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本地治疗审计成为优化策略的重要替代手段。

• 欧洲登记处数据提示[6]:虽然各国治疗模式差异大,但汇总数据显示,含铋剂四联疗法的平均根除率可超过90%,其中单胶囊制剂“Pylera”表现优异(图4)。

图4 欧洲Hp管理登记处数据

• 5)[7]:最常用的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根除率仅为81%,效果不理想。将疗程延长至14天或者使用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提高根除率。同时,多变量分析证实,高剂量PPI和良好的患者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5 爱尔兰本地审计数据

因此基于审计结果,爱尔兰更新了临床指南:不再推荐未经药敏证实的克拉霉素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转而推荐含铋剂四联疗法,并强调若使用三联疗法,必须采用14天疗程和高剂量PPI。

专家点评

近年来,Hp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消化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Sinéad Smith教授在UEGW 2025大会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当前抗菌治疗的困境与优化方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报告中指出约60%的Hp感染者对常规抗生素不敏感,尤其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持续攀升,影响三联疗法的根除率。Smith教授强调,首次治疗的成功率决定了后续管理的复杂度,因此应尽可能在初治阶段采取精准、有效的策略。

其次,报告对“药敏测试”与“地区耐药情况”两种优化路径提出了建议。药敏检测无疑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可通过传统培养或分子检测手段指导用药;而在多数基层及资源受限的环境中,基于当地耐药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替代策略。这不仅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经验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Smith教授引用的欧洲及爱尔兰地区研究显示,含铋四联疗法的平均根除率可稳定超过90%,其疗效及依从性均优于传统方案。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国际指南中“含铋四联疗法为经验治疗首选”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延长疗程至14天、采用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及强化患者依从性,均被证实是提高根除率的关键因素。

该报道也为我国Hp感染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国际视角。未来临床实践中,在条件允许时应积极推进分子药敏检测;在无法检测的情况下,应根据地区耐药情况合理优化方案。实现从“经验治疗”向“精准治疗”的转变,通过科学管理抗菌用药与强化患者教育,有望显著提升Hp根除率,减缓耐药趋势,为胃癌预防与消化系统健康提供更坚实的防线。

专家简介邓凯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内镜青委会副主委;四川省医师协会消化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学组委员兼秘书;《临床内科杂志》通讯编委。

擅长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技术(放大染色内镜、EMR、ESD、POEM、STER等内镜下诊疗技术),专注于消化道早癌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诊疗,并从事幽门螺杆菌耐药感染相关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其中包括《Gastroenterology》、《J Hematol Oncol》、《Am J Gastroentero》、《Clin Gastroenterol H》、《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ndoscopy》等知名期刊发表的多篇论文。专注于临床技术的创新研发和转化研究,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获授权2项,其中2个项目已与企业合作转化开发,已实现百万余的转化成果,已获得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1项。

参考文献:

[1]Fuccio L, Eusebi LH, Bazzoli F. Gastric cance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other risk factors.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0 Sep 15;2(9):342-7.

[2]Schulz C, Liou JM, Alboraie M,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global challenge in search of solutions. Gut. 2025 Sep 8;74(10):1561-1570.

[3]Bujanda et al. Am J Gastro 2024 19:646-654

[4]Gut 2022 Aug 8:qutjnI-2022-327745

[5]Smith et al. 2014 Warld J Gastro 20:9912 - 9921

[6]Nyssen et al. Gut 2021 (70):40-54

[7]Smith et al. Antibiotics 2025 (14):680

医学界消化肝病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健康体育特搜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