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蒜苗出得齐刷刷的,可往后咋管呢?”不少蒜农看着绿油油的蒜田,心里既欢喜又发愁。老话说得好,“苗好一半收”,可出苗后的管理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
“这蒜苗出得齐刷刷的,可往后咋管呢?”不少蒜农看着绿油油的蒜田,心里既欢喜又发愁。老话说得好,“苗好一半收”,可出苗后的管理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
光不浇水可不行,但乱浇水更不行!那种了三十年大蒜的老农常说:“大蒜是水罐子,也是气罐子”——既怕旱又怕涝。
关键三管:水、土、肥
出苗后的水分管理,得学会“看单下菜”。大蒜出苗后,就进入了幼苗期,这时候它的根还像“小胡须”,只有10-15厘米长,吸水能力弱。
此时要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等表土发白(约3厘米深的土变干)再浇水,间隔7-10天。
浇水时间也有讲究。夏天中午气温35℃以上,土壤表面温度能到40℃,这时浇水,冷水遇热土会“炸”出热气,容易烫伤毛细根。最好选清晨(6-8点)或傍晚(5-7点),水温与地温差不超过5℃。
浇水方法更不能忽视。有的人为图省事,直接开沟放洪流,水漫过垄面。这样会让土壤板结,根缺氧“窒息”,还容易传播病菌。正确的做法是“小水渗灌”:水到垄高的2/3处停,让水慢慢渗透,垄面不积水。
其次要管好土壤。浇水后,表土容易结硬壳,阻碍根呼吸。因此,浇水后2-3天(土半干时)要浅锄3-5厘米深,打破板结,让空气进土,促进根吸收养分。
松土时要注意离苗5厘米远,别碰伤根;划1-2厘米深,别断新根。
最后要管准肥料。大蒜出苗后,不宜过早施肥。要等苗长到15厘米左右,再考虑追肥。此时追肥要以少量尿素为主,通常以5-8公斤/亩为宜,可起到提苗的作用。
重点三防:防积水、防病害、防干旱
大蒜出苗后,首先要防积水。特别是秋季多雨地区,一旦田间积水,极易导致烂根烂瓣。要及时清理和疏通沟渠,确保排水畅通。对于积水较多地块,甚至需要采用抽水机等设备进行排水,减少土壤积水浸泡时间。
其次要防病害。出苗后的大蒜易发生叶枯病、紫斑病等病害。特别是在连续阴雨天气后,容易暴发流行。可在雨前雨后选用10%苯醚甲环唑或50%咪鲜胺锰盐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最后要防干旱。虽然大蒜怕涝,但也怕旱。尤其是在蒜薹伸长期,大蒜进入“快速生长期”——蒜薹每天能长3-5厘米,叶片也舒展到最大面积。此时需水量大,要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间隔4-6天浇一次。
如果遇到连续晴天,可能3天就要补一次水。
灵活调整,因地进行管理
管理大蒜没有“一刀切”的标准,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看天管理:雨多则少浇,天干则多浇。南方梅雨季,3天一场雨,土壤湿度高,可能10天不用浇水;北方伏旱期,连续20天不下雨,可能3天就要补一次水。
看地管理:沙土地勤浇,黏土地少浇。沙土地保水差,水分下渗快,可能3-5天浇一次;黏土地保水强,水分蒸发慢,可能7-10天浇一次。
看苗管理:弱苗多护,旺苗控促。如果蒜苗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可能是根系弱),要“小水勤浇”,每次浇半沟水;如果蒜苗叶片浓绿、茎秆粗壮(可能是徒长),要“控水蹲苗”,等表土干到5厘米深再浇水。
大蒜出苗后的管理,就像照顾刚学走路的孩子——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管得太紧。掌握了这“3管3防”的诀窍,再结合自家地块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保证你家的蒜苗根壮苗旺,年底收成差不了!
老蒜农们都相信,“好大蒜不是‘浇’出来的,是‘管’出来的”。只要用心管理,丰收的喜悦一定属于你!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