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音乐的网友集体愣住:歌单里那首沙漠女声,点进去只剩一句“因版权原因无法播放”。
“刚想循环《我的楼兰》,发现灰了。
”
昨晚刷音乐的网友集体愣住:歌单里那首沙漠女声,点进去只剩一句“因版权原因无法播放”。
有人以为是平台抽风,直到看见云朵抖音清空了所有相关视频,才嗅到火药味——原来不是技术故障,是真人下场撕版权。
国家版权局官网悄悄更新了一条登记:2023-11045号,词和曲被一刀劈成两半。
苏女士捏着歌词,刀郎攥着旋律,云朵空有嗓子,却谁的话都得听。
想唱?
可以,先拿授权,再谈分钱。
中音协8月公告直接盖章:仲裁已立案,排队22个月,期间谁也别想白嫖。
业内人士一句话总结:以后KTV点《我的楼兰》,可能得先扫码付两块。
更尴尬的是新疆大剧院。9月排期表上,云朵原定15号的商演突然消失,官方口径“档期冲撞”,后台群聊却炸锅:主办方怕唱一半被发律师函,干脆先取消保平安。
粉丝跑到超话追问,工作室只甩出一张“调整公告”,配图还是上个月拍的,连P图都懒得换。
有人扒出她上周直播,唱到副歌突然静音,字幕飘过一句“版权审核中”,当场社死。
刀郎这边倒不紧不慢。28号刚把“楼兰传奇”商标揣进兜里,41类文娱教育一把抓,转头就官宣纪录片,说要晒2012年手写稿——泛黄的五线谱、涂改的歌名、背面还印着乌鲁木齐小饭店的订座电话。
团队放话:原始母带、创作日记、沙漠采风视频,一次打包给观众。
网友辣评:“这是把棺材板都掀给韭菜看,爽。
”
法律博主连夜科普:合作作品能拆着用,法条第13条写得明明白白。
北京知产法院过去三年同案,平均打两年,最后多数和解——钱给够,大家还是朋友。
但音乐圈听完更慌:备案量直接飙47%,连地下乐队写首歌都先跑版权局,生怕晚一步就被队友背刺。
演出行业协会干脆出新模板,合约里必须加一句“衍生权利归谁”,不然不予审批,简单粗暴。
市场端的数据更真实。
QQ音乐热榜,《我的楼兰》灰掉当晚,《2002年的第一场雪》播放曲线90度拉升,一周翻3.8倍,评论区清一色“爷青回”。
事实证明:刀郎不怕没歌,怕的是歌红人不红。
有黄牛吐槽:乌鲁木齐站全息投影单场烧200万,票照样秒空,粉丝边哭边喊“老师再投影一次楼兰遗址”,情怀直接变现。
眼尖的还发现,文化部新公示的“一带一路”交流名单里,刀郎团队报的“西域音画”挂在终审栏,后面跟着一串合作单位:新疆艺术学院、敦煌研究院、某全息科技。
薛娇娇的名字赫然在列,身份是特聘教授。
校企联动、技术背书、官方盖章,一套组合拳下来,把“版权纠纷”四个字洗成了“文化保护”,高。
所以,这场闹剧最扎心的其实是普通人:你以为只是少了一首歌,结果人家玩的是商标、纪录片、全息演唱会、国家项目四连击。
来源:老崔音乐天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