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晚家族小群就炸了,长辈轮番语音:稳定、体面、离家近,哪点配不上你?
“回老家考编?
我985毕业,不是来当Excel文员的。
”
一句话,把群里刚上岸的表姐怼到沉默。
当晚家族小群就炸了,长辈轮番语音:稳定、体面、离家近,哪点配不上你?
她没回,直接甩了张图——同届留北京的同学,毕业第三年跳去AI独角兽,年薪65万+期权,工位窗外是三环夜景。
配图文字:“稳定是给银行卡余额的,不是给灵魂的。
”
第二天她妈把截图转给我,问:大城市真那么好?
我回了句:阿姨,不是好,是“还能长”。
县城的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年年开“名校优生”绿色通道,30万安家费+副科待遇,结果面试名单里一半人放鸽子。
为啥?
专业对不上。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金融科技,这些系里前30%的学霸,回县城只能填“信息化建设”岗,日常就是给领导装系统、修打印机,偶尔写个“智慧政务”PPT,预算两万,要求“对标杭州”。
干两年,别说技术栈,连英语都退步,跳槽去省城银行,HR第一句话:你这段经历算行政,不算研发。
留下的人也不是没挣扎。
去年江苏某县招了6个清北,承诺“先挂副镇长,三年扶正”。
报到第一周,5个人被拉去防汛值班,扛沙袋、巡大堤,凌晨两点在雨里啃包子。
唯一女生,北大法学硕,写材料写到哭——领导原话:“小姑娘笔杆子好,先写五年总结。
”五年?
她合同才签三年。
现在5个人里已跑3个,赔违约金也要走,剩下两个在备考遴选,目标:回省城。
数据更扎心。2023届985/211毕业生,68%涌进一线,愿意去县的不到5%。
县里砸钱、给编、送房,签约率还是15%。
不是嫌钱少,是怕“废掉”。
大城市一年两次晋升窗口,头部公司培训预算人均10万,县域单位连出差预算都卡得死死的。
同样毕业五年,留北京的同学带团队、做路演、拿期权,回县城的还在等“股级”名额,因为上面一排“85后”占着坑,退休还早。
有人曲线救国,搞“候鸟模式”:工作日杭州写代码,周五高铁回县城,周一再返。
公司允许远程,工资照发,房价差直接变现。15%的名校生这么干,老婆孩子热炕头,年薪还不打折。
最骚的是,有人把爸妈老房子改成直播间,晚上卖土特产,单场GMV破十万,比体制工资高两倍。
县里领导看见了,连夜发“新经济人才”补贴,结果人家户口还在杭州,社保也在杭州,补贴照拿——官方管这叫“柔性引进”,说出去好听,其实就是“抢人抢不过,先抢抢税”。
说到底,是评价体系变了。70后看编制像看黄金,00后看编制像看围墙。
他们算的是“可能性指数”:留在大厂,三年就算被裁,履历镀金,跳槽涨30%;回县城,五年后想出来,简历关都过不了——HR直接问:你这几年用过Git吗?
懂微服务吗?
不会?
那算应届重开。
更惨的是婚恋市场,县城优质男少,女硕士相亲被嫌“学历太高”,领导还爱介绍“家里做批发”的,说稳定。
女生一听就头皮发麻:我卷了二十年,不是为了晚上数铺货单。
也不是没转机。
最新玩法叫“阶段式返乡”:35岁前在一线卷资源,卷人脉,卷首付,35岁后带技术、带订单、带资本回老家,直接当老板。
县里新建的新能源产业园,去年就迎来18个这种“回流小团队”,清一色985技术骨干,政府给地给电给退税,一年产值过千万。
他们总结:不是县城不行,是“刚毕业就回”不行。
最穷最嫩的时候,得去大城吸血,吸饱了再反哺,才是双赢。
所以别再问“为啥不肯回”。
人才不是不想回家,是回家得先长出翅膀。
编制、补贴、相亲局,这些糖衣炮弹打不动真正想飞的人。
等他们在远方变成鹰,才会考虑飞回巢,而不是刚毕业就被剪了羽毛,关进笼子,还夸一句:真乖。
来源:阳光QQ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