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草通常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林中,贴地而生,不争阳光、不慕云雨,于一方清寂中默默舒展生命的韧劲。每年7至9月迎来采摘的最佳时节,傈僳族妇女们循着山风与草香,将火草叶采摘回家,细心清洗后,将叶片背面的白色“绒衣”用手指搓捻成线,为纺织做好准备。
//
火草,是生长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背面有一层细密的白色纤维绒毛,古时常被人们用来引火,因此得名“火草”,也称火绒草。
火草通常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林中,贴地而生,不争阳光、不慕云雨,于一方清寂中默默舒展生命的韧劲。每年7至9月迎来采摘的最佳时节,傈僳族妇女们循着山风与草香,将火草叶采摘回家,细心清洗后,将叶片背面的白色“绒衣”用手指搓捻成线,为纺织做好准备。
人们恪守古训,保持自身克制和对自然的尊重,只采叶片,不伤其根,以待火草来年再生。
火草叶脉清晰分明,纤维中含天然蜡质,历经采、洗、捻、搓、晾、织等多道繁杂工序,织成透气佳品——火草布,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火草布缝制的火草衣色泽洁白、冬暖夏凉、经久耐用,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珍品,更是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字符,续写着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温暖故事。
过去,还以麻线为经、火草线作纬纺织火草布,来增加布料的韧性。家住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宝丰寺村的谷秀峰,从10岁起就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纺织火草布,15岁已熟练掌握纺织技艺,2020年12月,她被大理州政府公布为火草纺织制作技艺(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最初的懵懂学艺到如今的娴熟纺织,年近五旬的谷秀峰不仅自己积累了经验,而且致力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参与村里的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传习所建设,义务参与管理。她耐心细致地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10多名徒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景区、社区,走向博览会、艺术节,通过丰富的非遗展演和教学培训释放非遗活力。
千缕素线,经纬交错,织就一身洁白,火草布细密的纹路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疏密有度、精细有致的纺织技艺背后,是勤勉务实、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坚守。从识草、撕绒,到捻线、织布,时节的把握、手法的考究、力度的拿捏缺一不可,兼需用心沉淀磨炼。唯有如此,才能使这门古老技艺光华愈显、久砺愈坚,在岁月流转中持续绽放质朴的魅力。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