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石崇远:“两区”建设面向国家所需、发展所盼、企业所求,切实发挥了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 五周年话“两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8:50 1

摘要:“两区”建设五周年之际,北京电视台推出“五周年话‘两区’ 高水平开放的‘北京样板’”系列特别节目,围绕制度创新、园区建设、项目落地等重点工作,邀请北京市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走进演播间,解读“两区”建设亮点及成效。首期节目对话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崇远。

“两区”建设五周年之际,北京电视台推出“五周年话‘两区’ 高水平开放的‘北京样板’”系列特别节目,围绕制度创新、园区建设、项目落地等重点工作,邀请北京市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走进演播间,解读“两区”建设亮点及成效。首期节目对话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崇远。

(以上视频为首期节目完整版)

01

主持人:

回顾过去的五年时光,北京是如何推进“两区”建设?

石崇远:

五年前的服贸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首都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方向。“两区”建设既是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也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五年来,我们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首都谋发展”,下好开放发展的“先手棋”。“两区”建设作为北京“五子联动”的重要一子,构建了以“开放引领、政府支撑、市场感受”为导向,以“产业、园区、要素”为抓手,以项目落地为检验的三维工作格局。

当前,我国有20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城市,北京是唯一的示范区,先行先试和引领带动优势明显。作为第六批获批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北京在全国首批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跻身制度创新的“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实施国务院两轮批复400多项创新任务,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政策30多项,配套出台地方政策文件近200部,切实发挥了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02

主持人:

推进“两区”建设的过程当中,工作的核心是什么?

石崇远:

制度创新是“两区”建设的核心和主线。五年来,我们通过“自上而下”赋权和“自下而上”探索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从“点上突破”“线上延伸”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迈进。

这五年,我们坚持“三个面向”,深化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首先是面向国家所需。我们主动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与实践,有序扩大商品、服务、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全国首批开展增值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率先开展不动产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通过一系列举措,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

其次是面向发展所盼。我们将创新的“准星”对准发展的“靶心”,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出系列开放创新举措,比如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并将实施范围拓展至全市域;建设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实现从“人等药”向“药等人”的转变;围绕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探索低轨卫星出口业务试点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最后是面向企业所求。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比如发布全国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率先实现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惠及15家跨国公司的5200余家境内外成员企业,实现“企业有所呼,政策有所应”。

03

主持人:

园区建设是“两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希望您给我们展开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石崇远:

园区是“两区”政策落地的重要承载,也是展现“两区”成果的重要窗口。五年来,我们打造了“自贸试验区+重点园区+综合保税区”的多元开放载体,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多点开放格局。

一是强化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我们实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同时试点实施30多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措施,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比重从设立之初的不足10%跃升至近30%。

二是推动重点园区提质升级。在全市明确了1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园区,支持“一园一赛道”发展特色产业。比如:金融街打造财富管理高地,驻区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全市一半,占全国八分之一以上;昌平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实现三年新增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关村延庆园发展低空技术,集聚超百家行业领军企业。

三是综合保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从1个扩大到4个,新增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大兴机场综保区、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首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亦庄综保区;2024年,天竺综保区零售包装药品、人用疫苗、罕见病药进口均居全国首位。

总体来说,这些重点园区(组团)实现以“小空间”带动“大发展”。2024年,以占全市不到2%的面积,聚集了近1成的市场经营主体,创造了超2成的收入,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04

主持人:

这几年我们总听到一个词叫“北京服务”,那么在“两区”建设过程当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和成效又是如何?

石崇远:

“两区”建设的开放效果,最终要转化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成果。过去五年,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在推动项目落地上见实效,打造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

一是市场环境更加开放透明。在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陆续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准入准营,推动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扩大开放,拜耳医药、百济神州等成为生物技术领域扩大开放试点企业,14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开放试点,占四个试点地区的35%。

二是政务服务更加暖心高效。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举办百余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实施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降本增效。更好满足人才服务需求,创新推出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开展出入境“扬帆·聚才”计划,助力引才引智。

三是权益保障更加稳定可期。相继出台“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和《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推动朝阳涉外法律服务集聚示范区、丰台法务区等特色法律服务生态区加速发展。2025年,北京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第4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政策红利激发了市场活力,万事网联、史太白、易付达、路孚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在京落地,北京正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05

主持人:

过去五年,“两区”建设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石崇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也是“两区”建设五周年。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三个“更加注重”为导向,持续推动“两区”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首先,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迭代升级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制度型开放。

其次,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推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开放发展,更好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最后,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支持各区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以园区(组团)为重点,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更好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