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饴突然火了!山东人却一脸懵:这糖不是我们小时候天天吃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8:38 1

摘要:主播一边对着镜头喊:“这是我们家高粱饴,QQ弹弹还能拉丝!”一边双手拉开,一根糖丝被扯得老长,画面相当解压。

最近几天,很多人的视频首页都被一种糖刷屏了。

主播一边对着镜头喊:“这是我们家高粱饴,QQ弹弹还能拉丝!”一边双手拉开,一根糖丝被扯得老长,画面相当解压。

评论区也是一片热闹,而在这场全民“拉丝挑战”背后,最懵的可能是山东人。

他们一脸问号地看着屏幕:“高粱饴?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吃的糖吗?什么时候成网红了?”

从山东特产到全国爆款,从老糖果铺走上短视频舞台,这块能拉丝的糖,突然火得有点莫名其妙。

01

高粱饴的爆红,让很多人误以为它是新网红产品,其实在山东,它早就不是新鲜玩意。

老一辈人对它太熟悉了。

每逢过年,糖盒里总少不了几块黄蜡纸包着的饴糖。

小孩拆开包装,嘴里含着、手里拽着,既是吃糖,也是玩糖。

那时候的高粱饴,不讲究颜值,也没人管它能不能拉丝,只知道它“黏”“韧”“香”,有一点甜但不会腻。

真正了解高粱饴的人都知道,它其实是山东各地传统的饴糖。

最早的原料确实是高粱面,后来慢慢被玉米淀粉替代,再加上糖化工艺改进,现在大多数高粱饴其实已经没有高粱,只保留了这个名字。

但这个名字留下的,是一代山东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那股带着粮食香的甜味,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

高粱饴为什么能火?原因其实挺简单,它的视觉效果太好。

一颗糖被拉成细线,晶莹发亮,像棉花糖、像玻璃丝,看起来既治愈又好玩。

于是大家纷纷模仿,拉丝、挑战、测评,一时间成了全民活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以为“能拉丝才是正宗”,甚至开始比“谁拉得更长”。

这让山东人有点哭笑不得,他们小时候吃的高粱饴,大多根本拉不出那么长的丝。

老厂家的师傅解释过,高粱饴的拉丝程度,其实取决于配方比例和熬制温度。

材料用得不同、火候控制不一样,口感也会差很多。

好的高粱饴是韧而不粘,但为了拍视频好看,有些商家特地加大了糖浆比例,让糖更能拉丝,却也更甜、更黏。

所以,那些能拉十几厘米的超级版高粱饴,反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糖。

02

在山东,高粱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版本。

青岛的佛桃牌、济南的野风酥、临沂的圣福记,各有配方,各有口感。

有人偏爱软糯型,有人喜欢偏硬一点带拉扯感的,但不管哪种,都算正宗。

所以,当外地网友开始用“能不能拉丝”来判断真假时,山东人只能一边解释,一边无奈。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人因为买到“改良版”太甜、太黏,吐槽这糖齁得慌。

一些测评视频里,甚至出现了“粘牙封神”的桥段。

其实老山东人都知道,真正好的高粱饴是甜中带粮香,韧而不齁。

它的妙处,在那种嚼劲和香味之间的平衡,而不是能不能拉出几厘米的丝。

虽然高粱饴被过度营销,让山东人有点哭笑不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出圈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老糖。

过去几年,怀旧风一直在食品界流行。

大白兔、金丝猴、北冰洋、旺仔牛奶……一批“老国货”被年轻人重新包装后焕发新生。

人们开始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同时也愿意为那份记忆付钱。

高粱饴正好踩中了这个节奏。

它既有复古外观,又能通过拉丝形成短视频传播。

对厂商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山东的几家传统糖果厂,这两年也在积极年轻化。

比如推出桂花饴、玫瑰饴、薄荷饴、红枣饴,甚至还有号称润喉止咳的贝羚饴。

包装从传统蜡纸升级到独立小袋,更方便携带。

一些品牌还尝试做山东伴手礼系列,把高粱饴当作地方特产,面向全国销售。

这说明,哪怕是一块最普通的糖,只要讲好故事、做出差异,也能重新找到市场。

03

高粱饴能火,是情怀和好奇心的双重叠加,但能不能留住人,还得看好不好吃。

一些老糖厂已经开始调整思路,不去拼拉丝长度,而是回到粮食糖概念,强调原料自然、熬制传统,突出“甜而不腻、香而不粘”的老口感。

也有企业想把高粱饴打造成山东地理标志食品,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来保证品质。

未来,高粱饴的机会,在于返璞归真,回归口感,回归传统,回归那种简单的幸福感。

很多山东人看到高粱饴火了,心里其实挺复杂的。

一方面高兴,毕竟家乡的东西被全国看到,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另一方面又有点惆怅,因为那种被重新定义的高粱饴,和自己记忆里的味道不太一样了。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块专属的糖。

有人怀念大白兔的奶香,有人记得水果硬糖的清甜,而山东孩子的记忆里,是那一块黏糊糊、带点粮香的高粱饴。

那不是解压食品,也不是流量商品,只是一种生活的小确幸。

如今,这块老糖被重新放上舞台,被加了滤镜、被拍成慢镜头、被寄望于销量,但它最可爱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没变,那就是那股朴实的甜。

山东孩子虽然懵了,但也知道,这世界总有人会重新发现家乡的味道。

这就是如今的高粱饴:一半是流量的甜,一半是故乡的香。

它火得突然,但也提醒了我们,那些被遗忘的小东西,也许从来没走远,只是换了种方式被我们重新记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她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