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人眼中,鸡肉是健康饮食的标配。不油腻、高蛋白、低脂肪,减肥的时候主食一换就换成水煮鸡胸肉。一则国外研究却引发争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摄入鸡肉的人群,罹患三种癌症的风险可能升高。
鸡肉不是“白肉”吗?不是说“红肉致癌,白肉安全”吗?难道我们一直吃错了?
别急着吓自己,先来看看这项研究到底怎么回事,又该如何科学看待。
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癌症流行病学小组主导,发表在权威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上。
研究团队追踪了47万多名英国成年人,平均随访时间为8年。
研究发现:
经常吃鸡肉的人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略有升高;
但研究未能完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环境、生活方式、遗传背景等。
换句话说,这项研究仅仅提示了一种“统计相关性”,并非直接证明鸡肉致癌。
专家指出,“相关”不等于“因果”,不能因为有联系就认定鸡肉是“元凶”。
其实,关于肉类与癌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有明确分类:
红肉(牛肉、猪肉、羊肉等):被列为“2A类致癌物”,有可能致癌;
加工肉类(腊肠、火腿、培根等):被列为“1类致癌物”,证据确凿;
白肉(鸡肉、鸭肉、鱼肉等):目前并未被列入致癌物清单。
也就是说,鸡肉本身不在致癌物名单中。但是,吃鸡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关键。
1. 烧烤、煎炸、焦糊肉皮
当鸡肉在高温下被烧烤、煎炸,尤其是出现焦糊时,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这类致癌物。这两种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
2. 加工鸡肉:鸡排、鸡柳、鸡肉肠
不少人喜欢吃的炸鸡排、鸡肉肠,其实都属于加工肉制品,含有较多亚硝酸盐、防腐剂、反式脂肪。这些添加剂与结直肠癌、胃癌等有一定相关性。
3. 鸡皮、内脏脂肪多,别贪嘴
鸡皮含脂肪量高,尤其是反复加热的老油鸡皮,容易积聚氧化脂质,对消化道刺激较大。鸡肝、鸡胗等内脏虽然营养丰富,但若来源不明、含药残留,也存在健康隐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表示:“鸡肉是优质蛋白来源,不必因个别研究就全面否定。”
她强调,关键在于合理摄入、科学烹饪。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收藏:
优先选择蒸、煮、炖等方式,避免烧烤、煎炸;
每周摄入禽肉不超过300~500克;
搭配蔬菜、全谷物一起吃,减少单一摄入;
尽量选择原味鸡肉,避免加工制品;
不吃发黑、发臭、来源不明的禽肉。
我们回到最初提到的三种癌症:
1. 黑色素瘤:和紫外线暴露、皮肤类型关系更大,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鸡肉与其直接相关。
2. 前列腺癌:与年龄、遗传、激素水平有关,饮食只是辅助因素。
3. 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致病机制复杂,尚未明确,鸡肉作用机制也未有定论。
因此,即便吃鸡肉与这几种癌症“有关联”,也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吃鸡”。
很多人不是吃鸡肉出问题,而是吃肉的方式和习惯有问题:
只吃肉,不吃菜:缺乏膳食纤维,增加结肠负担;
油炸肉类当主食:热量高、致癌物多;
长期摄入单一肉类:营养不均衡,增加代谢负担;
鸡汤无限喝:汤中嘌呤、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痛风、三高患者要控制。
鸡肉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全无害。关键看你怎么选、怎么做、怎么吃。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被标题吓到,也不要盲目否定一切。科学饮食的底线是:多样化、均衡、天然、不过量。
与其纠结“吃鸡会不会致癌”,不如从今天开始:少炸、多蒸;不贪口味、多看营养;吃肉也吃菜,吃鸡不忘动。
吃得科学,身体自然不给你“颜色看”。
参考资料:
[1] 牛津大学. 《禽类摄入与癌症风险: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结果》——发表于《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20年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卫健委.
[3]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肉类与癌症风险评估报告.
[4] 范志红. 远离癌症,从吃对肉开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营养科讲座,2023.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