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 | 大国之学、强国之需——读《目标、路径与方法: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5:33 2

摘要: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先生最近新作、大作不断。继《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和年度“中国好书”之后,《目标、路径与方法: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目标、路径与方法》)又与读者见面。笔者是钱先生的晚辈,曾有幸

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先生最近新作、大作不断。继《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和年度“中国好书”之后,《目标、路径与方法: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目标、路径与方法》)又与读者见面。笔者是钱先生的晚辈,曾有幸在钱先生领导下,见证并参与钱先生牵头论证区域国别学申请和建设一级学科的历程,深知若没有学界前辈同仁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敏锐的学术洞察,此事断难如此及时、高效、突破性地实现。钱先生曾有言,有一天会将学科设立缘由、论证过程、焦点问题等写成文章,使各界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区域国别学、共同办好这门新兴学科。尤其是,当前全国区域国别学建设快速发展,如何共同办好这门新兴学科,培养区域国别学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急迫需要权威而正确的指导,形成共识,共同行动。

《目标、路径与方法》回顾了区域国别学从孕育、求索至“破茧”落地成为一级学科的历程,深刻系统地阐释了这门“大国之学”的时代逻辑、学术品格与战略使命。钱乘旦先生是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他对设置区域国别学交叉门类下一级学科必要性的阐释,体现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和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同时,钱先生也是一名教育家,在大学教书育人40年,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着执着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解。这既体现在他对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为什么要建设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回答,也体现在对“要有一张跨学科课程表”的强调等许许多多的方面。这种高屋建瓴的现实关切、历史视野与理论洞察,同深耕教育实践的务实精神相结合,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构与健康发展奠定了关键的思想基石,更为其未来如何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有效提升国民的国际认知水平、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规划了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

一、记录“大国之学”的“破茧”时刻

《目标、路径与方法》是一部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口述史”,记录了学科创始伊始学人的初心所在。书中既有对学科设立过程中“无数曲折、变故、激烈争辩”的坦诚追忆,以及最终“应中国发展之大运而生”的深刻感慨,也系统回顾了北京大学乃至全国各界共同探索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有效机制,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在争论中谋共识、以学科建设为纲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优化升级的整体思考。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学术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知识创新与时代需求双向奔赴的具体历史,也是对现代知识生产与交叉学科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刻理论洞察与创新性阐释。

书中收录的系列文章,其内在的叙事逻辑深植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战略层面迫切需要“了解世界、洞察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的宏大时代背景。钱乘旦先生有着深沉家国情怀,这使他敏锐捕捉并深刻阐发了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需求,抓住机遇推动设置新的学科,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和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提供了里程碑意义的新平台。

二、阐释“大国之学”诞生的时代必然性

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中国与世界关系经历历史性重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全面、深刻、动态地了解世界,精准把握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复杂脉动具有极端紧迫性。 “全球概览”式的描述性知识不再能满足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需要。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迫切需要建立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精深、系统的自主知识体系。钱乘旦先生对此的洞察,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现实敏锐性。他明确指出,我国在对外交往与国际事务处理中,经常遭遇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做具体工作的人那里往往解决不了,需要学术支持。”

诚然,我国既有的相关学科为此亦曾付出诸多努力并取得一定成就。然而,要有效破解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并非仅靠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任何一个传统学科所能独立完成。中国大国崛起之路亟需一门能够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展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即时性研究的新兴学科。承此重任的区域国别学,要覆盖世界每一个地区和国家,要覆盖所有相关的知识领域,在学科发展中形成“观察世界,判断世事,确定自己的立场”的知识基础。这是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际遇。

三、擘画“大国之学”的人才培养核心路径

“通才+专才”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钱乘旦先生对世界大国的交往史有着系统研究,对“国家有效参与全球交往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独到的理性判断。书中指出,能够驾驭复杂国际事务的新型顶尖人才,应当是“通才+专才”。所谓“通”,意味着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具有广博的涉猎、深刻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能力;所谓“专”,就是在某一具体领域(如国际法、地缘政治、文化传播、国际发展等)针对该国别和地区具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能力与学术建树。当然,钱先生不仅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也指出了实现的路径,即“三外”(外国历史、外国语言、外国经历)、“三知”(知形、知心、知行)与“三实”(实用、实践、实证)有机整合的核心素养培育方法论。有了相当规模的“通才+专才”的储备,区域国别学就能构建关于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全息图”式自主知识体系,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能够解释中国经验,也能回答世界之问。

四、明晰“大国之学”与国家战略的辩证关系

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根本原因是国家的需要。”区域国别学不是“纯粹的、理论的学科”,而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巨大应用价值的“应用学科”。 钱乘旦先生强调,若无国家战略层面的深远考量与高层领导的远见卓识,区域国别研究绝无可能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因此,区域国别学具有鲜明的“学以致用”学科属性,其富有洞察的知识生产与精准的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的科学制定与高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要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决策的真知灼见与可行方案,要源于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坚决反对那种脱离中国实际与时代需求的“按图索骥”式的研究方式。

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的,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双向互动、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体。国家战略为区域国别知识提出了丰富的问题来源、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动力。钱乘旦先生在“学以致用”之后又加上了“以用促学”,进一步理顺了学科发展的内生逻辑,科学回答了区域国别学中问题与研究的关系,突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智库功能,使学科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形成自然循环。

五、揭示“大国之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定位

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的学科定位,是我国学科发展历程的一次创举。钱乘旦先生有着开放的学科胸怀,他认为壁垒森严、固步自封的“领地”观念不利于学术创新,明确指出区域国别学的核心本质与生命力在于其交叉学科的属性,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与“跨学科方法的创新集成”,是“在现有学科各自边界之外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知识点,发展出新的知识体系。”钱先生进一步指出,“交叉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趋势与高级形态”,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需以大视野、大格局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不止于此,钱先生还强调区域国别学应致力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大交叉,前沿交叉。

交叉学科的定位使区域国别学不仅摆脱了“是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还是国际关系学”等问题的困扰,更跳出了“是文科还是理科”的无谓争论,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术创新”的姿态打开了区域国别学发展的更大空间。他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多学科高度融合的成功经验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跨院系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创新实践为例,向学界同仁说明将区域国别学定性为交叉学科的内在科学性与现实可行性。

六、确立“大国之学”以启“大国之民”

区域国别学的设立与发展,直接源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需求,但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更肩负着“帮助国人认识世界”、提升全体国民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事务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的社会责任。以国家为主导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推动举足轻重,而更为关键、更具深远影响的,在于能否有效动员和正确引导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便是区域国别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因为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深刻揭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从根本上看,中国要有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人民群众参与国际事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国际事务首要解决的便是如何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问题。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系统培养,以及大众媒体的日常传播和各类图书出版物中所呈现的内容,共同塑造着人民群众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如果课堂上、书本中、媒体上关于世界的认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中国的主体性、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那么这种认识不可能彻底动员群众。我们要建设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要包括中国自主的关于世界各国的认识。

从载体来看,还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区域国别科普读物。钱乘旦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澎湃新闻上开设的政务号“再看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科普平台。这个平台上的文章都不是正襟危坐的“学术范儿”,而是以田野笔记、观察思考、智库建议、外国时事评论等为主,针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现象、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些方面做讨论和介绍,有学术性但是有亲切感和可读性,使得普通读者亦能轻松阅读、深刻理解,从而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与热点问题形成更为理性、客观的认知与判断。这也是区域国别学知识惠及民众,启迪民智的一种有效路径。

如果说钱先生在本世纪初以“大国崛起”思想启迪大国之民,为中国崛起做准备的话,那么经过20年的积淀,钱先生则是以本书来倡导区域国别学,从而奠定“大国之学”,引导大国之民助力“强国之需”。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